评分及书评

4.4
24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破除自恋,寻找真实自体

    读起来不是很愉快的一本书。因为要面对以往的伤痛,还有铺面而来的情绪。但是又很想看完,然后就花了 4 个小时看完了。成长就是破除自恋的过程,去找回真实自体的过程。如何找回真实自体:体会自己的事实,认识到这些事实中的矛盾情感重视自我表达,和自我情绪,认真对待它们有条件或者有意愿的话,可以和精神分析师重新体验之前被压抑的情感,唤醒被压抑的情感。什么会阻碍我们找到真实自体,造成自恋障碍:自大、抑郁和鄙视。鄙视是弱者的武器,用于抑制自己不愿表达出来的情绪,而抑制自己情绪,会造成强迫症,自大和抑郁。所以我们要去看见、去接纳、去表达自己的情绪和想法,这样真实自体才能生长出来,原始的生命力才会被释放出来。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人生,每天和我们一起重生

      裙角飞扬的季节既快乐又悲伤,高温跟肥宅水很配,可惜赘肉入不得审美的法眼。
      “遗传胖,打小没瘦过!”“没办法,嗑奶茶上瘾了。”“工作很烧脑,犒劳一下自己呗。” 肥宅从遗传、瘾、奖赏机制三方面给出了充分的理由,值得同情。


      然而,事实真如此吗?
      如果回到肥宅的婴幼儿时期,真相可能是:父母受儿时物资匮乏之苦,想把最好的给孩子,过剩的营养让孩子体内脂肪细胞的数量 “大量增殖”。来到肥宅的儿童时代:父母喜欢用食物,尤其是零食作为奖赏,孩子的脑回路被激活。干得好 —— 奖励自己食物 —— 获得幸福感 —— 再接再厉加油呀...... 所谓的 “瘾” 形成。
      畅销 40 年,父母必读。
      《与原生家庭和解》首版首印于 1979 年,是一本影响深远的儿童心理学著作。这本书经久不衰跟其深厚的学术功底、生动的案例不无关系,其娓娓道来、朴实无华的行文,仿佛作者无声无形地见证了读者的童年时光与最深沉、最隐秘的自我。当然,这本书不是讨论儿童肥胖的,它厘清了抑郁、自大等心理品质在婴幼儿期、儿童期的形成机制,给予了打开这些枷锁的钥匙。
      被出生,学会迎合,然后遗失自我。
      由母亲诞下,父亲办理了出生证明,恭喜,我们的人生就此开始了。等一下,我们的人生还不算开始了。我们是被出生的,还不能主动生活,我们需要跟父母共生。所以,我们必须学会赢得父母的爱,持久的爱。我们必须迎合父母的需求:听话、整洁,不哭闹、懂礼貌,善解人意、智勇双全,假笑着把玩具分享给小伙伴......
      一个又丑又坏又邋遢,爱生气总吃醋还自私的孩子,父母爱吗?也许父母只爱孩子装出来的样子!
      《与原生家庭和解》开篇就给读者剖析了父母跟孩子的关系。父母掌管着孩子的生存大权,会不自觉地根据自己的经验、缺失或理想引导孩子,而忽视孩子自身的需求、尊重、理解和回应。孩子能从父母的表情、肢体感受到自己的行为是 “对了” 还是 “错了”,做出改变以求迎合,久而久之发展出 “虚拟人格”“虚拟自我”,真实的自体被压抑。孩子能出色地达到父母的要求,收获着安全感和成就感,但在这一切背后却潜藏着抑郁、空虚、自我疏离和对于存在意义的无知。一旦优秀的麻醉剂失效,不再是佼佼者或者完美形象被破坏,孩子受到恐惧、抑郁折磨的可能性极大,成年后也无法走出这片阴霾。
      弱者施暴!
      作者的研究始于心理咨询。成年病人在咨询中抽丝剥茧,发现了自己的问题源自童年被掩盖得严严实实的伤痛。“一个人无处发泄自己的愤怒,所以把它宣泄在一个比自己弱小的人身上。” 孩子当然是最佳选择,因为父母和孩子都无法跟这种无意识抗衡,因为这种无意识披着 “为你好” 和 “爱” 的华服。无意识中,父母童年的不幸总在孩子身上重演,在代际间传递。
      富裕阶层的父母希望孩子能传承家族荣耀;中产阶层的父母担心孩子跌落;劳工阶层的父母寄希望于孩子 “将来......”,为自己失败或不幸的人生翻牌。

      “父母的欲望未能得到正常的社会表达,转向家庭内部寻找出口,以爱的名义,在孩子身上滥施暴政,恰如当代精神分析所知 —— 弱者施暴。” 父母确是弱者,在无意识深处,他们自甘失败,自暴自弃于焦虑、恐惧或痛苦中。他们气急败坏地转向孩子,朝孩子宣泄饱受压抑的欲望,也渴望孩子代自己向社会 “复仇”。真是荒谬至极!成年人因压抑而退化成孩子,转而试图把孩子培养为成年人般的 “救星”。
      在如此环境中成长的孩子为了安全感、归属感,渐渐习得 “碾压自我”,渐渐丧失自我认同,儿时不幸福,成年后在社交、婚恋等方面困难重重,轻生和抑郁的概率也比其他孩子大。
      怎样才能停下这疯狂的行为呢?
      人生,每天和我们一起重生。
      于父母而言,我们迎来新生命的时刻就跟未来 “签订了协议”—— 我们同意接受惊喜或者惊吓。
      父母们不妨检视一下童年,冷静思考当下的境遇和状态,跟原生家庭和解,跟自己的人生和解。人生,它每天都会重新开始,或者说它每天和我们一起重生。只要你信任它,它就会重新开始。
      自己的人生自己荣耀,自己翻牌吧,让孩子成为自己。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12. 在父母那里得到保护、尊重和真诚的人,其自身完整性在童年时期没有受损,他们在青少年时期以及以后,都会是聪明、敏锐、有同情心、有极高的感受力的人。他们热爱生活,感受不到去伤害、杀死别人或自己的需要。他们使用自己的力量,为的是保卫自己,而不是去攻击别人。他们只会去关注保护更弱小的人,其中也包括自己的孩子,因为这就是他们曾经接收到的,这样的认识(而不是残暴)在他们那里从一开始就被保存起来。他们不会理解为什么要在意识中先建立一个巨大的战争工业,才能在世界上觉得安全舒适。因为抵抗生命初期所受到的威胁不是他们无意识中的终身任务,所以在面对真正的威胁的时候,他们的处理方式更理智更有创意。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你与原生家庭的现状?

          我们长大成人之后,都会回想起自己的童年,有幸福的、快乐的,也有悲伤的、痛苦的。我们成家立业之后,每个人后面都还有一个原生家庭,我们的童年时光就来自于那个原生家庭。她造就了你,培养了你;也可能伤害过你,损坏了你。我爱我家,我爱我的父母,我爱我的原生家庭。我们都喜爱谈论快乐的童年,却害怕言说灰色记忆。但是,当下我们许多的行为习惯却来自于我们过去的小场景。我们学习心理学,从裂缝中回看记忆中的悲伤、痛苦、怨恨、孤独等等,我终于从那怨念的深井之中爬了出来。我的母亲来自于贫困的农村,童年丧母,受到后妈的压迫、虐待。后来她与城市大家庭的长子(我父亲)结合成家。母亲仅读过小学一年级,极度地自卑和敏感。母亲养育了我们 4 个子女,付出了巨大的痛苦和艰辛。我们的父亲是长途客车司机,与家聚少离多。母亲每每面对的是 4 个子女,在她拉扯子女长大过程中,她总是不断地抱怨和嫉妒身边的人,仇恨那些鄙视我们的人;生活没能救赎我的母亲,却将层层怨恨堆积于心。可悲的是:如今其子女的个性极端、高度敏感、自私及报复心强等等心理缺陷。可见,后一代的人更需要救赎,才能回归本真。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和幼小的自己链接…… 看见…… 理解…… 尊重。  放弃从未得到,成人后 “强迫重复”~“理想的梦”!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原生家庭" 这个词敏感度太高了,其实就内容来说,叫疗愈内在小孩更贴切。全书阅读趣味度不是很高,但提供了一些新的内观视角。

                转发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