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分及书评

4.5
26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理解当下让投资更理性

    大量对经济史上泡沫事件的研究表明,宽松的货币政策、新兴的事物和市场、缺乏经验的投资者和政府的推动与支持,是历史上泡沫形成的主要原因。2024 年年初中国的 M2 达到了 300 万亿。经济增速预期降到了 5%。此时读到书中的内容:中国货币供应量(M2)从 2000 年的 10 万亿元人民币左右增加到 2014 年的超过 120 万亿元,到 2022 年的 265 万亿元。如此快速的货币供应量的增长,反映了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和中国经济货币化的进程(在改革开放之初,住房、医疗、教育等领域更多是以行政而非市场的手段分配的,因此不需要大量的货币供应来支撑)。然而,中国货币供应增长的速度可能已经远远高于中国经济的增长速度。国有企业明白,给它们贷款的国有银行不会对自己采取严厉的惩戒,自己的债务最终将化为国有银行的不良贷款,而由于国有银行的独特身份和在中国经济中的重要地位,这些不良贷款最终会由中央和地方政府显性或者隐性地承担。也就是说,很多投资者相信,一旦这些企业的经营出现问题,无法偿还债务,国有银行出现严重不良贷款,这些问题最终都将会由中国政府来买单。比如长久以来,预算软约束问题和由此引发的公司治理和企业运营效率低下问题,就一直困扰着以中央计划经济为主导的苏联和东欧国家的经济与人民生活。中国的国有企业一方面有盈利压力,另一方面还要承担很多政府职能和社会责任,如帮助进行基础设施建设,提供教育、退休养老服务等社会福利,有些国有企业甚至帮助政府借出和偿还债务。但与此同时,这些国有企业也通过和政府的紧密关系,以不同的方式获得了大量在资源分配、市场竞争、管理经营和融资渠道等方面明显优于民营企业的优势。本书引言部分介绍了既让人激动又让人担忧的中国经济,并且解释了隐性担保和刚性兑付是如何在过去对中国经济发展起到重要推动作用的,而这种推动作用恰恰在未来可能会对中国的经济和金融稳定产生巨大的威胁,以及为什么逐渐退出刚性兑付和隐性担保对于中国的金融改革和中国经济新常态将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第一章讨论了中国的影子银行,中国的影子银行只是中国经济隐性担保和刚性兑付诸多问题的冰山一角。第二章和第三章分别从中国的房地产市场和 A 股市场的角度来探讨刚性兑付与隐性担保是如何扭转各自市场中投资者对于风险及收益的判断的。同时,这两章还讨论了这种对于风险判断的扭曲是如何导致在各自市场里出现狂热的投机行为的。在前三章的基础上,第四章讨论了在中国出现的以 P2P(网络借贷)和互联网金融为代表的金融创新与金融体系改革,还探讨了金融监管和金融创新可能会对今后的中国经济发展与金融稳定带来哪些意想不到的后果及冲击。第五章讨论了隐性担保对于中国经济增长速度的重要性,以及中国经济增长模式如何能在政府逐渐退出隐性担保的过程中实现逐步转型。第六章讨论了中国所面临的产能过剩问题。第七章讨论了中国国有企业的迷局。这两章共同指出,隐性担保不只存在于中国的金融体系,更是中国的经济体系和转型所面临的严峻挑战。第八章着重讨论了中国政府债务问题的根源,以及中央和地方政府的财政可持续性问题,深入分析了政府为了促进经济发展和政府官员为了政绩而向各种投资机会、投资者和企业提供隐性担保的意愿和能力,以及随着中国地方政府债务问题的恶化,政府在今后继续提供类似刚性兑付和隐性担保的能力。本章特别讨论了中国政府逐渐退出刚性兑付的必要性和可能性,以及这一转变有可能对中国经济各个方面所产生的影响。或有负债(contingent liability),是指因过去的交易或事项可能导致未来所发生的事件而产生的潜在负债,例如,过去已存在的交易或事项导致诉讼的发生,而诉讼的结果又须视法院的判决而定,故未决诉讼便具有或有负债的性质。一般而言,或有负债的支付与否视未来的不确定事项是否发生而定。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每日一书:《刚性泡沫》。苹果公司的创始人乔布斯的一句名言可能是对的,“死亡是生命最伟大的发明”。破产和违约很可能是唯一可以打破中国隐性担保问题、拯救中国经济和金融体系的意外之选。当今中国从 “文化大革命” 的贫困时期进入了伟大与创新复兴的时期。但是,并非 “文化大革命” 时期中国就在沉睡。实际上,那个时期的中国出现了很多杰出的楷模。屠呦呦在 “文化大革命” 时开始研究、寻求治愈疟疾的方法。她找到了真正有效的药物,进行鉴定,进而提取出生物有效成分,并因此获得 2015 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但那时中国的创新在广度和深度上都没有得到金融的支持,也没有聚焦于国际市场。为何中国在金融市场不完善的情形下,能发生如此显著的转变?这是一个很有趣的研究课题。“文化大革命” 之后的中国发现了现代金融制度的力量,释放出了巨大的创造力,但同时也产生了新的问题 —— 与这些金融制度(尤其是尚不完善的金融制度)伴生的特有问题。这些问题对于西方经济体来说都不陌生,甚至在几个世纪之前就已出现。朱宁认为中国的创新也带来了错误,包括在乐观投资情绪刺激下产生的房地产的过度建设以及产业的产能过剩。中国在这个指数上得分很高,在 2010—2014 年的调查中,60% 的中国人认为大部分人是可信的,该比例高于美国,也高于其他任何国家。《刚性泡沫》一书集中讨论的中国经济金融领域根深蒂固且广泛存在的刚性兑付问题,由此问题所导致的产能过剩、资产泡沫和宏观债务高企现象,以及由这些现象所诱发的潜在系统性金融风险问题,都在 2016 年以来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中央经济工作思路中得到了高度关注和应对。无论是 2015 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 “三去一降一补”,2016 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的 “房住不炒”,2017 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的 “防范化解重大风险”,2018 年着重推出的 “资管新规”,还是 2018 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的 “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攻坚战,要坚持结构性去杠杆的基本思路”,都和《刚性泡沫》所提出和预见的资产泡沫与债务高企的问题,以及提出的通过打破刚性兑付来逐步稳健地化解经济中的重大风险隐患并帮助中国经济完成高质量发展模式转型的思路不谋而合。无论地方政府、房地产开发商,还是产能过剩的企业,它们具体的融资需求是什么?政府提供的刚性兑付和隐性担保,为投资者做出投资决定提供了信心保障,也给融资方铺平了道路。而这些投资也确实对中国经济在过去 20 多年所获得的高速发展功不可没。值得关注的是,自此之后推出的 “房住不炒” 的政策导向,以及包括 “三条红线” 在内的一系列配套措施,都显现了中央对于这种强化刚性泡沫做法的纠偏和调整。在 “房住不炒” 政策的指导之下,同时也是在市场规律逐渐回归的作用之下,全国很多城市的房价进入了持久的平稳期甚至调整期。在此期间,全国范围内不但出现了很多房价 “腰斩” 乃至 “膝斩” 的城市,更是出现了一批鹤岗、白银之类,几万元不是买一平方米住房,而是买一套住房的 “宜居” 城市。可以说,近年来在中国房地产行业发生的深刻变化很可能恰恰印证了一句老话,“正义可能有时会迟到,但是从不缺席”。中国居民其实并没有像地方政府官员那样高度关注经济增长的速度,他们和全世界其他国家的人民一样,更加关心自己的就业机会、社会的收入分配、社会福利和保障体系等和自己有着更加直接关系的领域。他们希望拥有一个安全、健康的生活环境,优质、廉价的医疗保险和社会保障体系,不用担心自己在疾病或衰老时的生活质量,这些恰恰是当下全世界的领导人都面临的挑战。本书讲述了中国经济和金融界最为关注的几个重要的知识点:贷款、房地产、股市、另类融资渠道,同时也讲述了目前中国已有的经济 “问题”:增速减缓、产能过剩、超额的政府担保和地方政府债务风险。中国已经进入了经济发展减速期,如何处理好增速狂欢将中国经济和中国的投资者送进天堂后平安落地成为了中国经济未来很长时间需要做的事情。而挤掉刚性泡沫就是在平稳落地的过程中政府和各个机构所要重点研究的事情。书中描述了刚性泡沫产生的根本原因是来自于全体人民对于中国经济永远会高速腾飞的高预期以及全体投资者相信政府总会为自己的投资失败买单的美好甚至带着强迫的愿景造成的。同时在进行宽松货币政策过程中,政府的金融货币政策缺乏过去的参考数据,造成了货币的大量漫灌造成产能过剩。以 4 万亿计划为例,中央出台政策为刺激经济发展制定了 4 万亿计划,随后各级金融机构和政府为了应和中央制定的政策,最后在全国释放的资金达到了 20 万亿之高。缺乏数据支持和下级政府支持上级政府政策,金融机构配套政府政策带来的后果就是每一项政策最后都形成了大水漫灌的结局。在过量的刺激中,大批投资人和企业家发家致富、赚得盆满钵满。每一个人都陷入了一场狂欢,他们认为这场狂欢永远都不会结束。但是事实并非如此,中国的经济高速发展狂欢已经结束了。之前狂欢留下来的问题开始凸显,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该书名的标题 “刚性泡沫” 带来的一系列附加麻烦。本书的核心理念其实非常简单,就是所有中国企业和中国投资人相信,他们的投资永远都会由政府买单。他们在资本市场赚了钱是他们自己的,但是一旦赔了钱,则需要中国政府出面掏钱解决。这种意识甚至在中国各个流程与环节形成了共识,那就是,只要出现问题,那政府一定会解决。也就是说刚性泡沫在一定程度上是由于政府的隐形担保导致的。但事实上政府的能力是有限的,在超出自己能力范围内提供隐形担保最终的结果会像欧洲的某些主权国家一样在世界范围内调低了信用等级造成政府破产以及世界范围内融资能力降低等一系列恶果。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不体面的实话

        其实除了文中说的 "体面的数据" 现实中,图书市场上一直也只允许 "体面的书籍",以及退而求其次的 "体面的批评"。所以文中不断调和不断趋于温和的语气下,我们理应体会到为了书籍出版,几乎所有作者都不可避免的把更严峻的形势用委婉克制的方式表达,甚至有时候干脆只能妥协。结论是,我们更合理的态度,应该是比作者表现出来的还要悲观才对,才更接近作者真实的体会。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回归金融的本质

          很多时候,价格上涨得越多,跌得往往也越狠。其实,基本面很稳定,难以稳定的是投资者的预期和背后的动物精神。水落自然石出,曲终自然人散,古今皆然。直到预期改变时我们才会知道,自己经历的是不是一场泡沫。泡沫终会破裂。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泡沫

            每个国家的人基本上都是一样的。腐败、管制、欺骗问题是人类的基本问题,从来没有被完全解决,但是最后的结果可以变得越来越好。所有的人也都有好的一面,如果环境良好,好的一面就会变得更强大。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本书为读者提供了一个反思过去 30 年经济快速增长和当前经济发展模式不得不转型的一个特别有启发的视角 —— 国内经济中普遍存在的刚性兑付与隐性担保。这两个因素在经济快速增长阶段贡献了价值,但同时也埋下了系统性金融风险甚至社会动荡风险的祸根。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5分必读

                写得真好。我猜了一些评低分的人,要么是水平极高,要么是根本没读下去。非市场化带来的果实,一体善恶两面,都吞下了,就看怎么化解了。之前也有大佬提过,化债是目前经济第一要务。当时没怎么懂,读过这本书之后有些懵懂了。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结论没有

                  结论趋于一般化。没有特别之处。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1.0
                    说实话,这本书的观点对于做空持正面看法,作者观点不能苟同

                    看了一段作者认为牛短熊长因为没有做空机制,而且做空不会影响股价的上涨。目前的 a 股状况应该可以狠狠打作者的脸了。

                      转发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