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分及书评

4.7
464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学习成长之道

    面对同样的问题,有的人很快能找到最优解,有的人却手足无措,这是为什么呢?这就是因为我们的思考力不同。怎么培养思考力?最好的办法是学习掌握最基本的思维模型。什么是思维模型?思维模型就是解决问题的有效策略,是我们内化建立的有效解决问题的认知系统。怎样学习和掌握思维模型呢?主要方法是从书本中学习和从工作中学习。从书本中学习很重要的事,要改变阅读和思考的比例,用 20% 的时间阅读,80% 的时间来思考。从工作中学习,很重要的是学会把别人的隐形知识转化为自己的思维模型。为什么要培养建立多元思维模型呢?这是因为我们不能陷于高效解决问题的海洋中,必须建立跨学科的多元思维模型。局部复杂的问题,可以用结构化思维来解决,全局复杂的问题,只能用系统化视角和思维来解决。如何运用多元思维模型解决复杂的问题呢?主要方法是降维攻击,变化尺度,聚焦关键。

      1
      1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构建多元思维模型

      一、深度思考的底层逻辑多元思维模型不是用来搭建自己的武器库,而是用来提升自己的认知面,建立解决问题的认知竞争。 本书中作者将认知分为四个层次:经验信息、深度思考的理性思维(方法流程)、学科原理(第一性原理)、哲科思维。① 经验信息 —— 小样本启发式总结② 深度思考的理性思维(方法流程)—— 大样本经验流程化,从而深度思考③ 学科原理(第一性原理)—— 科学方法验证原理,实践出真知④ 哲科思维 —— 理性的思辩思维方法。 为什么同样的人都是学习缺有截然不同的收获呢?原因在于每个人看到问题的层次不同,层次决定了他的认知面,也决定了深度思考的模型,从而陷入了 "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 因此面对问题,书中给了我们的两个思考模型:1, 质问问题本身,找不到答案的时候,我们问下自己是不是所要解决的问题本身是错的?2, 从目前的困境出发,虽然不能左右风向,但我们可以调整风帆,改变航行的轨迹。 二、构建多元思维模型 1、多元思维模板源于我们对跨学科的知识积累。 数学发展出用 "符号与逻辑推理" 的思维方式。物理学发展出依靠 "第一性原理" 的思维方式。进化生物学发展出用 "物竟天择" 的思维方式。复杂性科学发展出用 "系统思考" 的思维方式。现代美学发展出不断 "否定常规" 的思维方式。 通过跨学科知识,我们可以看到问题的相似性,从而让知识实现迁移运用。 2、结构化思维 结构化思维的四个要素:结论先行、以上统下、归类分组、逻辑递进。① 结论先行 —— 先确定主题,指名论述的观点② 以上统下 —— 用主论点做到画龙点睛,承上启下,③ 归类分组 —— 论点归类分组地进行逐一论证描述④ 逻辑递进 —— 针对论点,逐一进行验证用基本问题作为思考的起点,借助思维方式打通跨领域知识。用结构化思考构建系统骨架,寻找问题的相似性,串联跨界知识。 三、全局思考是我们应对复杂问题的关键 对简单问题,有线性逻辑推理就可以了。这个过程,其实关键并不在于逻辑推断能力,而是要区分 "事实" 和 "假设"。我们常常混淆了哪些是事实、哪些是假设,把自己内心的假设当成了事实。当遇到复杂问题时,就需要我们用到结构化思考,即把一个复杂的大问题拆解成很多相对简单的小问题。不过,在面对具体问题时,真正重要的是如何用恰当的框架把大问题拆解成小结构。 解决更复杂的全局性问题时,我们就需要用系统思考的方法。系统思考的关键是研究系统目的、要素和关系在不同层次、不同时空尺度下对应的特点,进而寻找到问题的杠杆解。这种思维方式,要求把问题放在一个更大的互动系统下来思考处理,这就意味着我们在思考问题时,分析清楚问题所处的层次或维度、在不同时空尺度下展现的特点、每个阶段下关键要素 ① 降维打击,高维打低维一个问题,如果我们用经验解释,就只能停留在问题的表面,如果我们用用哲科思维、算法思维、人工智能等最新的科技去解读,就能直指问题的本质。 ② 变换尺度有了尺度,我们便能从不同的角度将事情由远及近的还原出问题背后的本质,也能由近及远的与类似事件进行关联性分析,形成自己的知识系统。尺度思维中包含着取舍,因此理想与现实之间不可能一致。对与错本没有绝对的标准,事情本身没有好坏之分,有时候不过是两个人所用的视角和标尺不同而形成的偏见。 所有的问题,我们都可以用一个更宏大的视角和时间标尺来进行衡量与审视,当然,我们无法预知自己对于未来的判断,我们能做的就是不断的反思自己的思考,让自己的元认知能力提升,保持思考自由度,不被眼前的生活所局限,不被现实的挫折所迷惑。 ③ 聚焦关键把大变小,聚焦事物的核心能力,把远变近,联想事物的因果逻辑,把抽象变具体,发挥事物的独特魅力。 聚焦关键问题,就能让我们找到问题的症结所在,让我们可以找到真正长期有价值可持续的事情。 四.我的感悟 多元思维模型是我们思考的重要工具,构建思维模型,以 "我" 为核心,以 "目标" 为导向,以 "方法" 为指南,将 "行动" 贯穿于其中,努力做到 " 知与行的统一。 ️ ️人不能只停留在原地,而是要不断的切换场景,让自己的人生体验更加精彩。 ️人生不是单项选择题,没有非 A B,所谓最优解,一定是将心比心,综合分析符合当下最好的结果。没有所谓的标准答案,只有对事情的认同感。因此,在成长的路上,没有绝对的对与错,只有正确的方式与选择; 多元思维可以帮助我们打造一套认知体系,帮助我们用不同的视角与理性的思考方式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升级认知,形成正确的思想观与价值观,同时系统思维需要我们摒弃自我的束缚,不故步自封,也不妄自菲薄,一切都以事实为依据,敢于坚持在不充分均衡的领域中探寻低垂的果实,收获不一样的人生。

        2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结硬寨,打呆仗

        好好思考力这本书让我打开脑洞。1. 书中提到这些:写反思日记,反思日记可以使成功复制,失败吸取教训……2. 一方面,我们可以通过加入某个专业圈子,哪怕是很边缘的角色,只要能合法观察高手的解决方案,就为自己的成长提供了台阶;另一方面,我们又可以用 “超一流” 的方法加速自己学习的过程,从而提升自己的综合能力。3. 结硬寨,打呆仗

          转发
          1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源于查理芒格的多元思维模型思想,提供如何执行思考的方针

          重点整理:1. 思考让我们看见不同 2. ㄧ个人能快速习得能力,关键是在刻意练习中能够持续获得高质量的反馈 3. 学习并不是追求更多的知识,而是要寻找更好的决策依据 4. 查理芒格学习思想的精髓:我们不需要学习和了解所有的知识,我们只需学习各科最杰出的思想,去抓住最关键的要害,就可以解决绝大多数问题 5. 跨学科学习的关键根本不是学习更多的知识,而是找到不同领域间面临的共同问题 6. 思考力水平 ={你做出的假设} 与 {事物发展规律的重合度 7. 芒格对如何洞察事物本质,两个建议:构建一个基于思维模型的知识体系来自多个重要学科的重要原理 8. 学习思维模型的起点,不是具体的知识,而是要解决问题。不知道解决什么问题的思维模型,只是一个孤立的死概念而已 9. 这种批量解决问题的方法,本质上是从现象中抽象规律和原理,不断追问问题和答案的背后是否隐藏着更具普遍性的解决问题的思路和原则。这些解决问题更具普遍性的思路、原则和规律的积累,能够让我们越来越有智慧 10. 通过在实践中不断试错,逐步优化改进解决方案,从而提升自身决策能力。这个过程可以用管理学上一个重要概念 PDCA 解释 11. 深度思考型学习是在快速变化的环境中,通过洞悉问题本质,利用已有规律 (思维模型), 直击问题要害的成长模式。它的本质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继续前进 12. 有深度的思想就意味着我们不仅能看到问题的具体现象和解决方案,还能看到解决方案背后的更底层的规律;不仅能够理解问题表面的原因,还能洞察原因背后深层的原理,甚至能够看到在一层次思考时是成功有效策略的方法,在另一层次思考时可能反而是负面、有害的策略 13. 思维模型的四个层次:经验技巧型的策略往往源自个人有限的经验总结方法流程型的思维模型往往来自更大样本的归纳提炼。很多常见问题的解决方案标准化、流程化,往往是在这个层面给出可复用的思维模型科学原理型源于经过科学方法验证的规律哲学视角型是人类理性思辨思考问题的方式 14. 这四个类型的思维模型,并不存在简单的 "谁好谁差" 的问题,而是各有所长,适用环境和条件不同 15. 思维模型的本质是解决问题的有效策略;学习思维模型的关键不是记住思维模型的定义,而是寻找解决问题的有效策略 16. 有效策略分为两类:有效的答案:经验技巧、方法流程和学科原理有效的思考过程:本质上是一种哲学视角 17. 掌握知识的关键在思考、练习有价值的解决策略,"点不在多,会用则灵"18. 从阅读改变自己的角度来讲:快感不重要,改变才重要。我们能否通过读书学习改变自己的关键是我们有没有把获得的思维模型用到生活里 19. 工作中快速进步的关键:找到别人的优势策略,把隐性知识转化成显性思维模型 20. 笔记的目的不是记录下别人的想法或观点,而是要借鉴别人的思想和做法,改进我们自己的知识体系,寻找解决问题更有效的策略 21. 五星笔记法中的五个问题分别是:预判对方要讲的核心内容是什么,为什么这个内容值得讨论记录对方讲解的逻辑是什么这次讨论中,我有什么疑问和启发?对方的做法、想法或者给我的启发点,可以提炼为哪些有效策略 (思维模型)? 这次讨论中给我的启发,哪些可以立刻变成下一步的行动?我如何把它们运用到自己的生活里?22. 拿破仑希尔:拥有一个掌握专业知识的 "智囊团" 比自己拥有知识更重要 23. 在不同的环境中工作和生活,本质就是加入了不同的网络,拥有不同的机会 24. 环境不决定努力程度,但环境会成倍地放大你努力的效果 25. 大师级的超级人脉可以分为四类:开创一个新领域的奠基者型大师建立新流派的转折型大师把各家观点统一的集大成型大师持不同意见的反对者 26. 适度混乱、交错多样,反而有助于创新与高效 27. 任何一个领域的真正专家,都应该对他所在领域的复杂问题有快速直觉的判段 28. 最厉害的专家高手总是在关键时刻,直指要害。正如《教父》中的经典台词所言:花半秒 钟就能看透事物本质的人,和花一辈子都看不清 事物本质的人,注定是截然不同的命运 29. 新的认知掌握到直觉程度,核心原理无非两条:用 "熟悉理解" 陌生 "用" 重复 "提 升" 速度 "30. 跨领域学习多元思维模型,不是为了掌握更多的知识,而是要形成对问题的全局性理解,从而更本质地理解问题 31. 全局性理解力 = 多样的思维方式 + 丰富的知识层次 32. 四类学科应该掌握:理解物质世界的基础学科,如物理学、数学、化学理解群体系统规律的学科,如生物学、经济学、社会学理解复杂系统规律的学科,如复杂性科学、人工智能、哲学理解精神世界的人文学科,如心理学、美学、宗教、历史 33. 建立跨学科知识体系的桥梁,看到相似性 34. 能够把跨学科知识" 融会贯通 ", 本质上就是有能力看到不同的领域面对着哪些相似的问题,在处理这些相似的问题时,不同领域有哪些有效策略可以相互借鉴 35. 有时候,我们觉得问题复杂,其实是因为我们太关注眼前的现象了,如果我们能够从眼前的、短期的尺度中跳出来,换一个尺度重新看问题,问题往往也会变简单 36. 最善于抓住机会的人,往往不是最会算计的人,而是那些懂得变换尺度思考问题的人。在尺度切换中,人们更容易发现隐藏的新机会 37. 解释所有问题,都从三个不同尺度找原因:宏观尺度的长期原因‌中观尺度的中期原因微观尺度的眼前原因 38. 多数的日常努力抵不上少数关键努力 39. 彼得圣吉:真正重要的是去理解动态复杂性,而不是细节复杂性 40. 寻找关键时刻的五原则:战略学:趋势判断 (变换尺度思考) 心理学:内驱力原则系统学:寻找系统的关键解 (提升认知) 经济学:边际成本 / 复利效应正面黑天鹅 (非线性后果)

            8
            2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工具书:也值得逐字逐句读完

            首先,这是一本被名字耽误的好书。其次,不能单纯的把它定义为一本工具书。最后,诚邀您逐字逐句的把它读完。看完能得到什么:1. 收获幸福先学会学习的方法,再去持续学习,是最幸运的一件事;2. 变得睿智懂得如何与这个复杂的世界博弈。不仅可以学会方法,还可以学会如何寻找方法;3. 自知之明明确自己现在处于哪个阶段,未来可以往哪个方向上去;4. 靠近巨人真正了解什么是芒格说的多元思维,还能知道如何培养,然后落地;5. 对抗焦虑一步一个脚印,针对自身情况慢慢来,就会变得自信;6. 行动指南划重点背诵重点大量实践总结思考内化为直觉。安利:我整理了全篇幕布笔记(粗长~),稍后会出分享链接。期待和各位努力自我精进的同学一起交流学习,共同进步~~冲鸭~

              2
              2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从多种方法中找出最好的方法去解决问题。

              好好思考这本书,告诉我们要学会多元思维模式。所谓思维模式,就是解决问题的方法。要想很好的解决问题,思考方法是很重要的。成甲说,有经验方法,有程序方法,有科学方法,有哲学方法,也就是多元思维模式。要掌握这些方法,就要学习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了解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还要懂得是解决长期问题,还是中期问题,还是近期问题,或者说是眼前问题。时间不同,思考的方法也不同。还要学会站在不同的维度去思考问题。这本书的知识点还是比较多的,值得一读,读透了你就知道开始好好思考了。不过我自己还是没有读透。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提升我们洞见能力的关键不在于学习更多的知识,而是找到更底层的规律。过去仅靠积累经验和知识点的学习方法之所以落后,不是因为它不能学习更多的知识,而是因为这种方法在 “知识量” 的积累上花了太多的时间,而很少触及问题背后的规律和原理,所以就无法大幅度突破自我认知的边界。

                  1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没方法,不学习

                  爱因斯坦曾经说:“所谓教育,应在于学校知识全部忘光后仍能留下的那部分东西。”,从这个角度来看,学习应该是我们掌握记住的东西,忘记的可能还真算不上我们 “得到” 的知识~很多人为什么在老师相同的教育辅导时间会出现分数成绩不同的差异,而且有的差异还很大,为什么?为什么有的人看书看得很快,一晚上一本,而我 3 天才一本,为什么读书速度差那么多?为什么有的人看问题能鞭辟入里,而有的人看问题总是那么肤浅?… 知道为什么吗?人与人之间的差别不是智力差别,最大的差别是认知差别,而学习可以提升我们认知,但是就学习那么一笔带过那么简单吗,当然不是,学习需要方式方法的,提升认知当然也需要。雷军说要 “顺势而为”,那么学习也要,学习的顺势而为是我们要尊重遵守我们身体的 “生物律” 提升学习效果效率,同时思维模型和建立知识体系让大脑有序理性,思考问题都比别人更加 “第一原理”,没方法,不学习,不是说没有方法就完全不读书,只是普通规矩读书,效率低,效果不一定好,但是只要你愿意读,还是给你点赞的,毕竟现在愿意学习的人不多;懂学习的人,更少;只要未来愿意学习和懂学习的人越来越多,也算是人类的胜利了。

                    转发
                    2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多元思维模型的落地书

                    最近两年,多元思维模型非常流行。最初这个概念来自于跟巴菲特关系最亲密的合作伙伴:查理芒格。


                    在知道 “多元模型” 这个概念后,我们似乎非常需要有一个人,用他亲身践行的经历,来告诉我们,多元模型应该如何用在实际的生活和工作中。
                    本书的作者就是这样一个人,他亲自践行了多元思维,并且不断升级内化,将这个思维方式融合到了自己的潜在行事逻辑中。
                    在遇到现实世界的问题时,你有没有一套底层的处理问题的逻辑和框架?
                    比如,PDCA 模型:计划,做事,检查,行动。这个模型可以为你形成一个思考闭环。
                    比如,作者提到的五星笔记法:思考要讲的问题,注意讲述的逻辑,记录其中的闪光点,将闪光点提炼成规则和经验,下次自己在做事或者做报告时,践行上面总结的经验。
                    比如,看到问题时,总结处理问题的方式,提炼处理问题的规律,思考底层科学原理,上升哲学高度。
                    比如,1 级思考者从市场角度思考问题,2 级思考者从商业角度思考问题,3 级思考者从科学角度思考问题,4 级思考者从人文角度思考问题。
                    比如,思考问题时,要进行升维,然后进行降维打击。要首先把范围扩大,然后再返回来思考小问题。
                    你看,这些思考模型是不是很简单?但是,却都是非常有用的模型。
                    最后,从哪里可以获取新的模型呢?有几个途径:工作,读书,作为超级链接节点与优秀的人接触。
                    什么样的环境可以为你提供链接的机会呢?一线城市,优秀的公司,家庭。

                      2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多元思维模型,如何把握运气的运气?

                      今天早上又再次重读了成甲老师的《好好思考》,看上去这本书不够厚,信息量看上去不多,也就 10 万字多点,但其实是一本能真正帮助一个普通人完成 “范式转移” 的宝藏工具书。很多人已经知道人和人最大差别,就在于认知差异,但也许不知道认知差异不是掌握知识的多少,而是多元思维模型掌握度、运用的熟练度和深入度。作为普通人,当然是理解普通人的。我是看过不少书的,甚至也上完过得到 98% 以上课程,还加入过高研院,从这些过程看,我还算是一个爱学习的人,从某种程角度讲也称得上努力。但为什么一直按部就班的人到中年,仅仅能为他人带来非常有限的帮助。其实归结起来就一个原因,我的思维模型应用太过肤浅。我可能就是朋友说的把学习当成了一种” 寻求的是⾃强的 “⼼灵鸡汤”,多数未必会学以致⽤ “,以至于把得到当成了一个 “知识焦虑⼼理疗愈 APP。” 当然我也了解过不少思维模型,也知道查理。芒格先生对多元思维模型的推崇。当然多个思维模型,不是多元思维模型,多元思维是本质相通,而跨学科的。不过由于我应该只是一个知识爱好者,搜集者,一直缺乏深度思考和探索的动力。成甲老师在书中描绘的 “思维模型 4 个层次”,我多数时候思想停留只是在经验技巧层面,能下沉到方法流程这个层面的已然不多,更不要说第三层的学科原理和和第四层的哲学视角了。而不同的思考深度,决定了自己遇到事情的时候,会被表面的现象干扰,难以迁移。成甲老师说了什么是 “深度思考”:这是指我们在遇到问题的时候,是否去分析本质(洞悉本质),是否去匹配规律,是否能跨界迁移,是否迭代改进。如果仅仅停留在了解一句《教父》里的台词,“半秒钟看清本质的人和一辈子也看不清本质的人,过着完全不同的人生”。那么我们的进步,也仅仅是个愿望。所以成甲老师,给了案例和他总结整理的一系列工具和方法以及案例。比如用 “三棱镜法” 把问题和直接答案,用追溯答案因果链源头的方式,折射出 “经验技巧、方法流程、学科原理、哲学视角” 四个维度。举个例子来说,一个做从事商业或者作品创作的人,可能必须去掌握 “需求三角”,成甲老师方法层给出了定义:“缺乏感(理想和现实差距)、能力(采取行动的成本)、目标物(填补落差的方案)”;从营销学科原理上,我们看到:“需求定义 = 购买能力 + 目标物 + 缺乏感”,这是一种归纳法而来的定义对于我们做产品会有更深入的思考。成甲老师提醒我们而从哲学上去探索,什么是需求?我去认真了一下, 发现这是我们都比较熟悉的一个知识点,对的,就是马斯洛模型。这是个哲学视角强调需求是人类行为背后的驱动力,反映了个体对某种东西的欲望或渴望,马斯洛是对人类需求做出分层次解释的标准范式物质性的(如食物、衣物、住房等)也可以是非物质性的(如安全感、认可、尊重、自我实现等)。从哲学角度的思考,就可以看清更多迁移可能性,比如需求是如何塑造个体行为、社会结构以及整个社会的。它还可以与人类的心理、道德、伦理等诸多层面联系起来。需求的满足与否,以及对什么满足需求,对人类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社会组织可能都产生重大影响,我们就能从更多维度,进行切入。我也能反思,我们的产品为什么还缺乏打动力。以至于我对思维模型就突然有一个感悟,思想模型是我们信息连接器,结构化连接器。结构化连接的优化,能够让我们的决策更高效,更可能破局。强调思维哲学模型的共通性,是因为哲学是终极思维,追求底层逻辑。这里并不是要个人去学习所有哲学大师的知识,但至少要知道什么是归纳,什么是演绎,这个必须需要一定的刻意练习。欧美有杰出成就科学家为什么多是哲学博?PHD,因为那里的虽然有物理、化学硕士,但是很多知名高校没有物理学博士,没有化学博士,他们的学位都是哲学博士。不追求终极的学科是没有前途的,只是一种自我设限。当然成甲老师还在书中讲到了如何从不同行业、学科、不同领域的具体问题,抽象为基本问题,从不同领域的解决方案,抽象为思想模型,然后在底层基础上打通,成为多元思维模型的路径。这一段文字稍微有些难读,但能慢慢理解,因为书里有一个很好用的练习工具 “五星笔记法”。接下来成甲老师又在此基础上讲述了多元思维模型的运用,如何解决复杂现实问题?这其中包括降维攻击法、尺度变换法、关键聚焦法,三个基本思路。降维攻击选择你的视野站位,从低到高的商业层次、技术层次、科学层次、人文层次,或者从高到低的从算法层、制度层、行为层的案例,用生动的例子,告知我们如何人如何摆脱环境对我们的束缚。尺度变化法,是根据你要解决问题的尺度,比如宏观问题可能需要你跨越更广阔的时空,不可能仅从身边的事物,推导出宏大命题;比如当下具体问题,也不可能只看看趋势,不深入细节,不深入相关方的利益、资源配置。关键聚焦法则是指关注非线性成长机会,学会凯利公式的场景化应用,舍九取一,保持非线性成长机会上的资源聚焦,等概率来帮你 “改变命运”。整体说来,这是一本充满真诚的书,我们至少看到了非常清晰的逻辑,给到一条你可以通过努力可以实现人生转变的道路。当然也告诉我,成功非侥幸。多元思维模型,其实让你把握先机,站在改变运气的运气的那一边。如果我觉得在多元思维模型上太难,那么就要接纳自己的平庸,无需羡慕别人,也是一种自我安顿的方法。😀

                        转发
                        10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关键词:多元思维、深度思考、超一流学习法 1、本书是成甲在第一本书《好好学习》的基础上又进行了迭代,《好好学习》这本书讲了什么是多元思维模型,而《好好思考》则是给我们讲了多元思维模型具体的方法论。书中通过对多元思维模型的获取方法和基础应用的讲解,为我们系统性的打开了多元思考的大门。2、书中的两个基本学习框架:积累经验型学习和深度思考型学习。前者更偏向总结和适应,而后者则更偏向于洞察事物本质、匹配各学科的基本规律、进行跨学科的迁移与应用,最后再进行迭代与改进。3、书中很多的方法和故事来自于作者多年培训和阅读过程中的总结,有大量书籍的底层逻辑做基础,让这本书跳出了只谈干货没有应用的伪畅销书籍怪圈,比如书中讲了如何砍价、如何与员工沟通、如何阅读一本书等等,这是一本适合所有终身学习者阅读的书籍。金句:学习并不是追求更多的知识,而是要寻找更好的决策依据。这个更好的决策依据,就是那些经过广泛验证的原理和规律,芒格称之为思维模型。建议分类【学习力】

                          1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在复杂系统中,如何通过多元思维模型,寻求更有效的决策依据?

                          我承认,作为一个对于读纸质书有执念的人,自己是为了有机会写《好好思考》的推荐语发在「得到」上,才专门去买的电子书会员。


                          看到这么好的一本书,在「得到」这个我认为汇聚了顶尖思想的平台上,居然只有 2 条推荐,心里的感觉,很是复杂。继而升起的念头,用《穷查理宝典》中查理・芒格特别喜欢的一句谚语来形容特别合适:
                          “那我就自己来吧。”
                          从成甲的第一本书《好好学习》中受益良多后,推荐给了身边很多的朋友,我自己至少读了几十遍。在他的新书《好好思考》内测时,也在看到的第一时间加入了内测群。
                          在内测群里,看着成甲老师对于书籍的内容一次次迭代;全书成文后,参与了深度反馈,不夸张地说,在《好好思考》正式上市前,我至少读了 6 遍 +。
                          可是,新书正式到手,还是给了我很多惊喜。部分原因,可能在于 2019 年 5 月成甲赴美见到了芒格老爷子,理清了多元思维模型的疑问;更多的,是很多内容跟内测的 beta 版相比,几近重来。
                          成甲老师对于对外交付的价值,也有执念:超预期。
                          而这种超预期的交付方式,让他在后来的合作中,有可能通过 “标杆效应”,跟各个领域第一流的人近距离学习,看最牛的人在跨领域的新场景下,如何应用他们的世界观和价值方法论解决问题。然后来反思,“我怎么没想到?”
                          他对标的,从来都是第一流的人才。比方说,查理・芒格。
                          你可以说这是《穷查理宝典》的践行版,可是,如果你真的读进去了,你会发现,他在芒格的多元思维模型的基础上,补充了很多芒格认为 “常识性” 不需要多说的知识,还有很多特别接地气的方法论,譬如:
                          问思模模型
                          查字典读书法
                          不读书法
                          五星笔记法
                          超一流学习法
                          ……
                          这是一本包括了术,但又远超 “术” 去阐述 “道” 的书,只是为了告诉你,如何在复杂系统 / 不确定性下,跨越学科找到不同领域的高手解决那些少数关键问题的方法,寻找解决问题更好的决策依据;并超越答案去寻找更底层的思维模型,以及,将从别人那里获得的思路,用于构建自己的体系。
                          你以为这就完了?
                          不。
                          他说,最重要的是,读者能搞明白一本书背后的前置假设和它的适用边界,每个人能在作者探索出的方法的基础上,从中构建自己的知识系统,才是一本书的价值所在。
                          《穷查理宝典》中提到了班扬的一句话,“我的剑只传给能挥舞它的人。”
                          而我坚信,读进去,“好好思考”,你就能成为那个 “能舞剑的人”。
                          最后我想说,读书分享不是一个零和游戏,分享出去,你会有更多机会连接到和你一样有趣,且同频的、对世界充满好奇的人。

                          孤独前行的有趣灵魂,终将相遇 —— 你要做的,只是迈出分享的第一步。

                            1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多元思维操作手册#每天解读一本书

                            一本帮助打开思维视野很好的书。实话说,我对成甲是有些偏见的,他以前的书给我很多启发,但当我读了更多书之后,那些书就变得像白水一般,所以我刚开始读本书时抱着的就是随便刷刷的心态,结果没有想到中断开始本书发力,提供很多独到的角度,也帮助我重新总结了很多过去的经验。


                            当然,本书自然也有其局限之处,书中的经验都是来自作者本身,在每个人身上有多少用,能用多少都需要各自尝试,你不能指望一个助力学习番茄工作法,也不能让一个随性的人直接开始用精确到分钟的日程管理。对于一本有效的工具书,有效在于使用者本身。
                            一、为什么要学习多元思维
                            本书前面很大一部分实际上都在回答这个问题,其中两点非常启发我,一个是 “人类很擅长从具体事例中抽象出经验规律,却很难用抽象的经验规律直接想象出具体事例”,举个例子,很多人都知道锚定效应,你能想到的锚定效应的例子有多少呢?大部分都会直接想到一个谈判、售价,而实际锚定远比这丰富,比如我们判断自己能力时很容易锚定到 50% 上,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因为我们的思考很容易被框定在我们既有的经验里。
                            另一个启发则给了上面以答案,通过借鉴竞争更激烈,研究更深入的学科成果,我们可以突破自己视角的限制,直接形成碾压式的成果。举个简单的例子,如果你做的工作有向别人交付成果的环节,而对成果的需求又比较随性,那么你应该多借鉴调研和咨询行业的经验,他们频繁和客户打交道,对于如何将 “提高销量” 这种模糊的需求变成 “增加对 XX 人群吸引转化率” 具体抓手有着丰富经验,当别人还在抱怨领导、甲方需求不明确的时候,你已经开始学会听出弦外之音,而你做的可能就就是多认识了一个人或者读了一本书。
                            二、如何掌握多元思维
                            掌握多元思维实际上分为两个部分,学习和运用。
                            学习和核心在于怎样高效的获得一种思考方式或者具体的运用方法,作者推荐了从工作中学习,读书以及 “超一流” 的方法,前两者总结起来就是学用结合,深入思考,多问问自己类似的情景在其他领域有没有,是什么样的,如何解决的。而最后一个方法比较有特色,也更高效,简单的说就是三个部分,通过超级人脉高效获得专业知识,不断举一反三反找到更底层的规律,经常换学科思考学会运用自如。
                            而运用时我们需要先抓住问题的关键,对简单的问题,线性思考就可以解决,多元思维可以帮我们避免钻牛角尖,对局部复杂的问题,用结构化的方式就可以应对,多元思维也只是提供了基础材料,对全局复杂的问题,我们需要关注三个要点,一个是思考的层次,我们运用的经验规律是哪个层次,前人的总结,社会学的研究,数学物理的规律还是哲学思想的指导,不同的层次给出的答案往往很不一样,有效性也会很不同;另一个是思考的尺度,我们考虑的是眼下的得失,是局部的利益,还是长期和整体的效用;最后则是系统的关键,复杂问题往往面对的就是一个系统,比如谈判要找到关键节点,吸引用户要抓住需求痛点。
                            三、我的一些思考
                            这本书刚刚读完就给了我很多启发,对原来工作的看法有了质的变化,把自己定位为提供服务的乙方,很多以前抱怨的问题没有了,学会换个角度去思考甲方到底需要什么,有效的帮助我跳脱过去自己想一出是一出的情况。
                            当然,本书还是有它自有的缺陷,就像我最开始说的那样,它有很多经验化的内容,对多元思维本身的探讨也还很浅,但一本工具书,就像登山的拐杖,它可以帮忙,却从来不能代替双腿的身体力行。

                              1
                              1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好好思考》:多元思维模型深入浅出指导手册

                              喜欢用得到 APP 的伙伴想必对 “多元思维模型” 这个概念已经听惯不惯了。罗振宇经常会在各种演讲场合提到。得到大学也以多元思维模型为底层逻辑设计了一系列的思维模型课程。曾经有一段时间,如果我们不说自己懂几个思维模型,就好像和这个世界格格不入一样。可很多时候,我们会发现,【多元思维模型】这个概念仅仅成了我们大多数人口中的谈资。至于这些思维模型究竟如何运用到我们的事业和生活中,让我们成为更好的人,我们并不完全清楚。更不用说我们如何自己找到适合自己的思维模型,就更是不知从何谈起。而《好好思考》这本书就可以看成作者成甲老师根据自己的实践和思考,梳理出的带我们真正能运用起来的多元思维模型指导手册。## 思维模型并不能解决所有的问题在我的上一篇书评中,有分享到艾菲的《直击本质》一书为我们展现了深度思考的整个知识体系路径。而多元思维模型,如果仔细分析就可以发现,它属于【迁移思考】这一部分。的确它的本质是,在当前领域被某个问题困住的话,可以暂时跳出当前领域的框架,去思考一下其他领域里有没有解决类似问题的完整解决方案。如果有的话,可否总结成一套方法模型迁移到本领域运用。这种思维解决的问题一般是新兴领域里的出现的问题,无法从前人那里获得足够的经验;又比如变化非常快速的领域里的一些非常规问题。而我们生活中的绝大多数问题都还到不了这个阶段。所以我们需要以一种理性的视角来看待思维模型。## 以【模型视角】取代经验主义,思考问题往往能事半功倍    前两天才在刘润老师的文章中看到这么一个有趣的例子:大英图书馆建了一栋漂亮的新楼,准备搬迁过去,可里面的书实在太多了,要搬过去的话,工作量太大了。有人估算,做这件事要花 350 万美元。那应该怎么办呢?大多数人想到的方法可能就是换不同的人力和工具来搬迁。有个年轻人想法不一样。对馆长说:我来帮你搬,只要 150 万。他在报纸上登了一则消息:从即日起,大英图书馆免费、无限量向市民借阅图书,条件是从老馆借出,还到新馆。就这样,一则简单的消息就完成了一个看似很难完成的任务。分析一下这个消息,实质上就是从思维模式上一改大家的惯性思维,以一个完全不一样的视角去看这件事。我们有时候遇到了问题,习惯性地依靠固有的经验来解决问题,好一点的会试着把经验转化为一个普世的方法。比如时间管理的番茄工作法,GTD,三个青蛙等等,沟通领域的 4F 赞美法则,非暴力沟通法则等等。当我们学了很多的方法以后,会发现在实际生活中,好像很难真正运用起这些方法,有些地方用的就是别扭,可又说不出来为什么。甚至有些方法是彼此矛盾的。这是怎么回事呢?这是因为我们看到的层级不一样,得出的策略的效果和边界就会不一样。《好好思考》这本书把解决问题的策略分为了 1)经验技巧 2)方法流程 3)学科原理 4)哲学视角这样的一个分类就会启发我们思考策略的时候,可以多思考几层,从最底层找到可以支撑的理论再逐步往上层构建有效的策略。## 梳理和提炼远比大量输入更有价值在介绍了思维模型的本质后,《好好思考》也为我们提供了很多如何提取思维模型的实战方法。在其中,对我价值最大的就是查字典读书法。在看到这个方法后,我结合了以前学过的拆书法,每一次读书的过程中,我都会把对我启发很大的一些知识点做成知识卡片。到现在已经积累了上千份知识卡片,存在我的笔记工具里。通过这样的练习,我读书的思维方式已经改变了。再也不以读完一本书作为目标,而是以收集哪些知识卡片为目标,并且去思考如何运用这些知识卡片。现在自己说一些话,写一些东西,有时候脑子里会闪过很多我积累的知识卡片,明显感觉自己的连接能力变得更强。## 写在最后《好好思考》这本书里有太多的宝藏值得我们去挖掘,远远不是我的一篇简单的书评能涵盖的。希望喜欢思考的你不会错过。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多元思维模型,有效解决问题

                                成甲老师的《好好思考》值得反复读,反复练。这本书就解决一个问题:建立跨学科多元思维模型知识体系,用来有效地解决实际问题。1,为什么?不同的多学科会解决相同的问题。跨学科多元思维模型是最厉害的决策方式。2,怎么找思维模型?寻找能解决问题的有效策略。思维模型有四个层次(经验技巧、方法流程、学科原理、哲学视角)。(1)通过读书找思维模型,三个方法(查字典法、关键词法、知人论世与思想地图法)(2)通过工作找思维模型,超一流学习法,“超”,超级人脉;“一”,举一反三;流:“实践练习” 到 “行云流水”。3,如何建立跨学科的多元思维模型知识体系?看到问题的相似性;结构化思维;4,怎么用?降维攻击、变换尺度、聚焦关键。金句:用那些超越了个人有限经验,被人类严谨、反复验证的跨学科原理和规律做决策依据,我们做出正确决策的概率就会大幅提升。这是这个时代最厉害的决策方式。芒格笑了笑,说:“其实很简单,你在解决问题时,要关注哪些做法有效、哪些无效。” 我们之所以要 “知人论世” 地深究一个思想,其核心本质是要理解一个思维模型的产生条件以及由此产生的适用边界。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读《好好思考》的一些收获

                                  今年上半年读了查理芒格的《穷查理宝典》,就对多元思维模型感兴趣,成甲老师书里提到的那篇 100 个思维模型的文章我也看了收藏了,但是后面就躺在我的收藏夹里,除了多了一些谈资,感觉离具体的工作与生活,距离很远。本周阅读了这本《好好思考》,之前困扰我的一个问题有了答案,阅读获取的信息,如果不经过大脑的深度思考做进一步处理,那只是信息,不会变成知识,也不会改变我们的生活。整本书知识密度很大,看书过程中经常被触动,利用书中的方法,整理信息与分析问题的效率有了很大提高,以下列出一些对我启发较大的点。1、需要考虑适用边界对于任何理论或者思维模型,都需要了解其适用边界。这就像我们上学时学一个定理,都要知道其应用范围。比如牛顿三大定律,适用边界是宏观、低速世界。书中也给出来一个精彩的例子,PDCA 循环,即 Plan (计划)、Do (执行)、Check (检查) 和 Act (处理),适用于外部环境相对稳定的情况;OODA 循环,即 Observation(观察)、Orientation(判断)、Decision(决策)和 Action(执行),适用于外部环境随时变化的情况。PDCA 循环对应积累经验型学习,而 OODA 循环则对应深度思考型学习。我们都能感觉到,现在社会快速变化,不确定性很强,所以我们需要学会深度思考型学习,即遇到问题、分析本质、匹配规律、跨界迁移、最后迭代改进,这也就是何帆老师所讲的 “变形金刚策略”。2、四层思维模型使用思维模型解决问题有四个层次:经验技巧、方法流程、学科原理和哲学视角。我们可以依据这个标准把看到的思维模型放在具体归类里,并且可以启发自己从不同层次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比如我在葛叔的得到早起群,群内大家都是早上六点之前起床,超过就发红包自我监督。我今天醒过来,一看手机,六点零三分,于是群里发了红包接着起床。对于怎么早起这个问题,从四个层次看就有不同的解决方案。经验技巧型,最常见的就是调闹钟,还有调几个闹钟,闹钟离床远远的,使用智能窗帘定时打开窗帘等等。我用的方法就是手机定两个五点钟的闹钟,昨天起床把闹钟关了,晚上睡前忘记打开,于是发生今天早上的事情。方法流程型,这个类似我们常说的 SOP(标准化操作流程),起床这个场景想不出特别贴切的例子,叫醒服务可以勉强算,方法流程型的特定是可复制性强。学科原理型,睡眠医学将睡眠阶段分为五期:入睡期、浅睡期、熟睡期、深睡期、快速眼动期。 每个时期都有一些自己的特点,基于睡眠医学给出的建议,就是学科原理型。哲学视角,有这样一句话,叫醒你的不是闹钟,而是你的梦想。早起的关键是起床以后干什么,像我每天早起后需要写当天的日更文章,如果睡懒觉,就需要额外占用白天的时间。所以今天虽然没有调闹钟,生物钟也把我叫起来了。3、罗伯特迪尔茨的逻辑层次模型罗伯特迪尔茨将人们思考问题的方式分为 6 个层级:环境层、行动层、能力层、价值观层、角色层和愿景层。在一个层级无法解决的问题,从更高的层级来分析,往往就有了答案。这个思维模型适用于调动自己或他人的意愿,特别是解决动力问题。4、思维模型扑克牌法这个方法解决了我文章开头提到的那个问题,为什么看了查理芒果的 100 个思维模型,但是自己却没有收获。学习思维模型时,核心不是这个思维模型的具有内容,而是需要提炼它的用途。我们学习一个概念,记笔记时不单单需要记录概念的具体内容,更重要的是记录其用途、案例和适用范围。并且在复习的时候,需要不断思考迭代其用途、案例和适用范围,而不是反复记忆概念的内容本身。就像罗胖说的,这是世界是由挑战加解决方案组成的,当我们遇到任何问题,第一反应就能想到有什么思维模型可以应对这种问题,这就是我们积累思维模型的目的。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看过就想行动的好书

                                    成甲老师在《好好学习》之后推出的关于思考的力作,全书围绕对茫格的 “多元思维模型” 的原理介绍,配合作者自己的践行案例,书尾总结中绘制了全书的导图,附录中还有对公众号中有关涉书内容的介绍。让人有了去深度学习和践行的动力,可谓抓住了读者的 “痛点”,这也能反映出这是本 “站” 在读者角度的好书。希望自己能坚持践行。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我觉得这本书帮我打开了很多思维上的误区,例如做事情一定一定要把关键的部分把握住,要做到有的放矢,利用好二八法则。我觉得黄金思维圈也给我带来了很大的帮助,让我能够快速明白问题和事物的本质。工程学上的备份思维也是一个很好的思考工具。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多元思维模型的魅力

                                        #管中窥豹读书计划(第 1258 本)#2023 年精读作家(22)成甲《好好思考》大家好!今天成甲的第二本作品《好好思考》,打破学科思考界限,拓展思维模式的格局和边界。全面解析查理・芒格思维模型,打破学科思考界限,拓展思维模式的格局和边界,写给终身学习自我超越的你。本书试图回答这样一个问题:如果说太阳底下没有新鲜事,那么最高效的学习方法是什么?与人们通常认为的学习的关键是努力掌握更多的知识不同,作者认为如果我们能够看到事物之间的相似性,那么我们只需要学习各学科最杰出的思想,去抓最关键的要害,就可以解决绝大多数的问题。因此,作者把学习知识的基本单位定义为 “思维模型”。思维模型有四个层次:经验技巧型、方法流程型、学科原理型、哲学视角型。2、精彩论述:①学习之目的在我过去的经验中,成长就要学习,而学习就是要掌握更多的知识,积累更多的经验,变得越来越厉害。然而查理・芒格彻底颠覆了我对学习的理解。他认为,学习并不是追求更多的知识,而是要寻找更好的决策依据。这个更好的决策依据,就是那些经过广泛验证的原理和规律,芒格称之为思维模型。思维模型颠覆了学习和成长的基本单位,它不再以知识为单位,而是以各个学科的原理、规律作为知识管理、思考问题的基础。查理・芒格学习思想的精髓:知识和知识是不一样的,我们不需要学习和了解所有的知识,我们只需学习各科最杰出的思想,去抓住最关键的要害,就可以解决绝大多数问题。学习之学习、问题之问题、思想之思想。我们只有掌握了学习、提问、思考的方法,才能真正建立起自我探索、终身学习的能力。知识的增加不是成长,思考能力的提升才是成长。②如何做一个好决策?任正非做商业决策的依据就与众不同。例如,早在 2012 年华为公司的内部会议上,任正非就提出用物理学中的 “熵” 概念指导公司经营,后来又引入物理学的耗散结构指导企业管理;在制定组织战略时,任正非又提出要借鉴李冰千年之前建造水利工程都江堰时提出的 “深淘滩,低作堰” 理念。任总做决策的依据超越了绝大多数人所用的经验决策法,他选择运用各个学科最重要的基础原理和规律做决策依据。这种独特的决策依据,成为任正非人生决策路上能够先人一步的关键。用那些超越了个人有限经验,被人类严谨、反复验证的跨学科原理和规律做决策依据,我们做出正确决策的概率就会大幅提升。这是这个时代最厉害的决策方式。大多数人以为从跨领域中寻找解决方案,就是要学很多陌生的新知识,这要花费很多时间和精力,可能难度太大。这个想法是阻碍我们跨学科学习的重要误区,其实:跨学科学习的关键根本不是学习更多的知识,而是找到不同领域间面临的共同问题。因为,尽管各个行业看起来差别很大,但从本质上来讲,每个行业或者学科都是人们在解决某些问题时发展起来的。只不过,相同的问题,在不同的行业出现时,披上了不同专业术语的外衣,让我们误以为它们是不相干的问题罢了。③多元思维模型提升我们洞见能力的关键不在于学习更多的知识,而是找到更底层的规律。过去仅靠积累经验和知识点的学习方法之所以落后,不是因为它不能学习更多的知识,而是因为这种方法在 “知识量” 的积累上花了太多的时间,而很少触及问题背后的规律和原理,所以就无法大幅度突破自我认知的边界。查理・芒格说,如果我们掌握了多元思维模型体系,就能逐渐提高对事物的认识。具体该怎么做呢?芒格在一次演讲中提到,要做到这一点,“你必须知道重要学科的重要原理,并经常使用它们 —— 要全部都用上,而不是只用几种。大多数人只使用学过的一门学科的思维模型,比如说经济学,试图用一种方法来解决所有问题”。芒格笑了笑,说:“其实很简单,你在解决问题时,要关注哪些做法有效、哪些无效。” 芒格的合伙人怕我没理解,补充道:“芒格先生把那些持续有效的方法总结起来,这就是思考这类问题的思维模型。” 芒格看似简单的回答,直指学习思维模型的要害 —— 一定要深刻理解一个模型在什么情况下,解决什么问题时是有效的。对查理・芒格而言,所有能够持续有效解决问题的策略,都可以称为思维模型。对我们而言,只有那些在遇到问题时能真正用到的策略,才是属于自己的思维模型。否则,记住了很多思维模型,却不知道能解决什么问题,就是舍本逐末。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一本挺有意思的书,相当于是作者对 “思维模型” 的全部思考和实践的总结。就像作者所说的,多元思维模型并不是说多个思维模型。在遇到问题的时候,我们是不是可以及时调用合适的思维模型,是不是可以在面对当前问题时运用不同领域的思维模型帮助自己解决问题,以及扩展思路。

                                            转发
                                            评论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