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分及书评

4.8
32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一片狼藉

    1942 年中途岛战役后,日本从进攻转向死守,美军则开始反攻。作者托尔把镜头对准了那些太平洋上的小岛 —— 瓜达尔卡纳尔、塔拉瓦、塞班…… 每个名字背后都是绞肉机般的战斗。他写美军登陆时的舰队 “像怒潮一样拍打日军防线”,也写日本守军躲在地堡里 “听着头顶履带碾过珊瑚礁的声响,攥紧了手榴弹”。最震撼的是塔拉瓦环礁之战,潮水计算失误让美军坦克陷在珊瑚礁里,士兵们蹚着齐胸的海水冲锋,血把潟湖染成了粉红色。作者说这是 “史上最血腥的两栖作战”,读到这里仿佛能闻到硝烟混着海水的刺鼻味道。作者不光是讲打仗。书里夹着不少日本平民的日记,比如东京姑娘高桥爱子写道:“送新兵的人群像在办活人葬礼。” 还有政府宣传的荒唐事 —— 明明败仗连连,报纸却硬说这是 “诱敌深入”,广播一播战败消息就赶紧放悲情老歌《海行兮》遮掩。最讽刺的是 “玉碎” 这个词,原本用来美化阿图岛守军全员战死,后来变成裹挟 150 万人送命的催命符。作者把这些碎片拼起来,让人看清战争如何把整个国家拖进疯狂。书里有个细节特别扎心。美军打马里亚纳群岛时,日本飞行员开着老式战机冲向航母,美国水兵起初还敬佩这种 “神风精神”,直到发现这些飞行员很多是十七八岁的孩子,刚学会起飞就被派来送死。托尔没直接批判,只是列了组数据:美国造一艘航母的时间,日本才造得出二十架飞机。这种藏在故事里的对比,比任何说教都更有力。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征服的怒潮》:认知的枷锁

      2022 年第 4 本书《征服的怒潮》读完。本书的作者伊恩・托尔,美国历史作家、海军历史学者。他先后毕业于乔治敦大学和哈佛大学,曾短暂进入政界,之后又投身金融行业,在多家银行担任分析师。但他一直对从事历史研究的梦想念念不忘,2002 年开始专心从事写作。2006 年,托尔以一部《六舰》一鸣惊人,赢得广泛赞誉,次年荣获海军史领域的重磅奖项塞缪尔・埃利奥特・莫里森奖和威廉・科尔比奖,还入选《纽约时报》编辑选择奖。此后他又撰写了 “太平洋战争三部曲”,即《燃烧的大洋》《征服的怒潮》《诸神的黄昏》,本书为太平洋战争三部曲的第二部。以中途岛海战美军摧毁日军主力舰队航母为结束,日军速决战的希望彻底破灭。随着美国工业力量的全面加速以及军队人员素质和科技的不断提升,太平洋战争进入了盟军反攻阶段。风光怡人的太平洋诸岛,从所罗门群岛、吉尔伯特群岛到马绍尔群岛,都变成了血流成河的修罗场。盟军为夺取这些战略要地,发起了史上不曾有过的大规模两栖登陆战。一望无际的舰队如汹涌的怒涛,冲击日军的岛链防线。有些岛屿只有不到十个守兵,而更多的岛屿不仅是天然的堡垒,更有重兵把守,固若金汤。明知生还的机会渺茫,无数士兵仍然怀着复杂的心情,投入了惨烈的战斗…… 最终,一路向北推进的盟军攻占马里亚纳群岛,从此东京时刻面临空袭威胁,日本多条海上要道也岌岌可危,任何战术成败都不会再撼动大局。美军并不是铁板一块的,无论美军高层陆军与海军的指挥权争夺,还是海军内部军舰派与飞行员派的矛盾,具体战斗各军种协同中因战术指导思想不同带来的不一致,都向我们展示了同一阵营不同个体与群体之间的矛盾。有些矛盾是因为具体群体以及个人的利益不同所导致,而有些矛盾则是不同认知带来的后果,比如军舰派与飞行员派对于航母作用的认知,陆军及海军陆战队对于攻击战术的认知。尽管存在一系列矛盾,但当美军可以在一次战斗中动用十几艘航母(太平洋战争早期美军一共只有 4 艘航母)以及大量两栖登陆装甲去攻击日方占据的岛屿,而日方的主力舰由于石油短缺无法远航时,美军靠着强大稳定的资源供给、军工产量和后勤保障已经可以平 A 获胜了,战争早已失去了悬念。然而日本高层方面,除了山本五十六早早意识到两国战争的结局而在中途岛海战后愈发绝望外,其他从天皇到军队将领在战争中期到中后期依旧沉溺于自我的幻想中。“日本天皇仍旧沉浸在日俄战争的历史中,不惜一切要赢下他自己的对马海战;哪怕是日本最温和的领导人也认为外交解决方案必须要在一定程度上维持日本的亚洲帝国地位。” 而日本的舆论控制对于普通民众的影响更为令人叹息,对于军国主义的狂热宣传,对于左派媒体及异见者的清洗,对于敌对国势力的丑化,使得日本民众行为和思想都受到控制,得不到任何可以做出理性判断的信息;一旦被发现与当局思想有任何偏离,就可能被投入监狱,受尽折磨;他们不得不接受领导人为他们选择的注定毁灭的道路,无力对此做出改变。本书整体打 9 分,推荐给对历史,战争史感兴趣的朋友们。

        1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浩瀚的大洋是战场

        一个六月读完两本厚厚的书,很过瘾。从瓜岛苦战到马里亚纳打火鸡,终战的时间又过了三年,战争的爆发与结束都很突然,但过程太过漫长。透过第二部书,我们可以透过作者对当事人大量陈述摘录,尽可能的还原交战双方,特别是日本国内对这场战争的反应。从全民疯狂到全民挨饿,时间正好是三年。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关于这个系列的书,上一本《燃烧的大洋》的书评里已经讲过很多,这里就想说一个特别有感触的点。因为夜间着舰对美国舰载机飞行员曾一直是个问题,在进行战术尝试时,克拉克舰长向飞行员们承诺,如果他们无法在航母上降落,他肯定会去海里打捞他们。看到这句的时候,莫名觉得 “打捞” 这个词很有喜感,大概因为脑子里不由自主浮现出一幅,呃,网兜捞鱼的画面吧(捂脸笑哭)。而 “打捞” 的场面,在后来真的一再出现,混杂着喜感与感动,总让我有种在看少年漫的错觉。比如,有飞机坠海,飞行员漂在海面等待救援,他的战友们会在他上空飞行盘旋,赶走闯入的敌机与敌舰,守护着他一直到己方的舰艇赶来救援。比如,米彻尔将军下令舰队在夜间打开探照灯,为返航的飞机指明方向,哪怕这可能会引来日军潜艇与飞机的袭击。想那个场景,夜间的舰队亮如都市,让人心灵震撼的不仅是那副壮观的场面,还有那个决定所展现的气魄与心胸。飞行员们极限飞行夜间返航时,几乎都已经没油了,有些侥幸着舰,更多的就真的,呃,海面迫降等待被打捞(还是觉得 “打捞” 这个词好有喜感啊哈哈哈)。最后的人员损失数字,200 出头的飞行员与机组成员,先后有 160 + 被救起,对比日军 “牺牲光荣” 的死亡数字,可真是揭示了美军胜利的原因…… 之一。说起来这样的场面在极端崇尚集体利益与荣誉的政体军队中,大概是看不到的吧?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本书主要描述了美军从所罗门群岛(瓜达尔卡纳尔岛),吉尔伯特群岛,马绍尔群岛(夸贾林环礁),到马里亚纳群岛(塞班岛,关岛)对日本的反攻,与第一部中主要的海战相比,本书大部分是登陆作战,涉及海军,海军陆战队,海军航空兵以及陆军的协同作战,有很大篇幅是陆地作战。同时,介绍了美国潜艇对战局的巨大影响,以及日本的败局已定和垂死挣扎。夹杂着介绍了日本国内畸形扭曲的宣传和底层民众的挣扎。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两栖登陆作战

              美军夺取塞班岛赢得了太平洋战争的决定性胜利,不过美国人慢慢才意识到这场胜利的意义。夺取马里亚纳群岛,同时摧毁日本的航母,是对日本的帝国计划不可逆转的致命一击。东京的军国主义政府在接下来的一年内,仍然死死抱着那种荒谬的期冀,觉得继续狂热地抵抗,仍有可能迫使征服者坐到谈判桌前。但是,通过 “征粮者” 行动,美军获得了可以起降新式大型轰炸机的机场,可以袭击包括东京在内的关东平原地区的人口中心和工业中心。这一行动还在太平洋的十字路口为美军提供了一个潜艇作战基地,敌方的多条重要海上通道都近在咫尺。美国人已经证明,仅凭航母舰载机的空中力量,就可以在太平洋的任何地方获得制空权;他们可以在海上跨越漫长的距离,进攻并占领防御坚固的岛屿陆地;而且其海空并用的两栖大军可以移动得比敌人想象的更远。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征服的怒潮:从瓜岛战役到菲律宾海战役》

                好消息是,又完成了一本书的阅读,伊恩・托尔 《征服的怒潮:1942 — 1944,从瓜岛战役到菲律宾海战役》是三部曲中的第二部,主要讲述了从瓜岛战役到菲律宾海战役长达两年多的岛屿争夺战。本书的前三分之一部分主要讲述了围绕瓜岛展开的海空争夺战,后三分之二讲述了美军在中太平洋和南太平洋发起的波澜壮阔的大反攻,结尾的高潮则是美日两军发起的菲律宾海海空大战(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航母对决)。作者尤其重视和肯定美军在中太平洋进行的反攻作战(吉尔伯特群岛、马绍尔群岛、马里亚纳群岛)。虽然没有明说,但可以通过作者的笔墨看到,麦克阿瑟主张的南太平洋反攻路线是有缺陷的,而且麦克阿瑟始终出于个人目的(重返菲律宾洗刷战败耻辱、争夺整个太平洋战场指挥权)干涉战争决策和挑起决策争论。在作者看来,美国海军总司令金的贡献并不亚于尼米兹,尤其是他顶住了英国人和麦克阿瑟的压力,支持了尼米兹的中太平洋反攻行动,最终取得了伟大的胜利。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重复的历史

                  从二战史中挖掘新意太难了。但从不同角度论述或者整合史料是可以做到的。截取 1943-1944 这段特定时间太平洋战争更聚焦,更详细的让人了解从上而下的历史片段。

                    转发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