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分及书评

4.8
34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仰望致敬!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只看光环也觉黑暗

      很难想象陈先生 73 岁双目失明仍能完成毕生巨著,更难想象在吃人的环境下不改初心,追求纯粹的学术,追求独立精神,纵被迫害也毫不动摇,愿隐身居下也不改老师的本心,300 年才有一人,但仍为晚年的凄惨愤懑不平。今天能看到陈先生倾其一身的著作,真是后人的福气。强烈推荐年轻人读此书,更要读他晦涩难懂的《柳如是别传》。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

        惟此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历千万祀,与天壤而同久,共三光而永光。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风骨如松立寒崖 —— 读《民国大师列传・陈寅恪》 在民国群星璀璨的学术苍穹中,陈寅恪先生始终是最具孤光的星辰。这位被吴宓誉为 "全中国最博学之人" 的史学巨擘,以 "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 为人生灯塔,在二十世纪中国的惊涛骇浪中,书写了一曲知识分子的精神悲歌。 先生少年负笈海外,辗转于柏林、哈佛等学府,通晓二十余种语言文字,却视学位如敝屣。这种超越功利的治学态度,恰如他在《王观堂先生纪念碑铭》中所言:"惟此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历千万祀,与天壤而同久。"1926 年归国执教清华,先生开创 "诗史互证" 的研究范式,《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唐代政治史述论稿》等皇皇巨著,将中国中古史研究推向新境界。 然而时代的巨轮碾碎了象牙塔的宁静。日寇侵华的炮火中,先生扶病南迁,右眼失明仍坚持完成《唐代政治史述论稿》;1949 年拒绝赴台,选择留在大陆,却在新政权的政治运动中步步维艰。1953 年,面对中科院历史研究所所长的高位,他提出 "不宗奉马列主义"" 请毛公刘公给证明书 "的惊世条件,将知识分子的尊严镌刻在时代的峭壁上。文革浩劫中,膑足目盲的先生被批斗游街,最终在 1969 年凄凉辞世,临终前犹自呢喃《再生缘》的诗句。 《民国大师列传》以翔实笔触勾勒出先生晚年的精神炼狱:在中山大学的小楼里,他以口述方式完成八十万字的《柳如是别传》,借明末才女的命运,寄托对文化沦亡的沉痛哀思。书中特别记载了那些在绝境中守护先生的微光 —— 省委书记陶铸的暗中照拂,助教黄萱十一年如一日的笔录,护工容苑梅的悉心照料。这些人性的温暖,恰似寒夜中的烛火,反衬出时代的酷烈。 寅恪先生的悲剧,是二十世纪中国知识分子命运的缩影。当" 自由之思想 "遭遇政治狂飙,当" 独立之精神 "碰撞意识形态铁幕,个体的坚守终成历史的绝唱。抚卷沉思,先生那句" 没有自由思想,没有独立精神,即不能发扬真理 " 的诤言,依然振聋发聩。在这个价值多元的时代,重读先生的生平,不仅是对学术风骨的致敬,更是对知识分子精神家园的回望与重建。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告愚昧喽啰

            历史终会清算罪恶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日月同辉

              “先生之著述,或有时而不章。先生之学说,或有时而可商。惟此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历千万祀,与天壤而同久,共三光而永光。”—— 这是陈寅恪为沉湖而死的王国维撰写的纪念碑文,更是自己一生追求和坚守的永恒信念。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陈寅恪

                一生儒雅,人格魅力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陈寅恪》

                  向大师致敬!!!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几百年一遇之天才,最后凄惨离世,不知道这样的人间悲剧谁要对此负责任。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三百年一遇的文化大家

                      陈寅恪先生身上坚韧不拔的个性让人动容,对学术一丝不苟,治学教学严谨,做学问的态度让今天的学者们汗颜。年轻时丰富的海外经历,开拓了先生的眼界,让他后来成为了清华学贯东西的 “教授之教授”。先生是真正热爱学问的,不愿为了文凭而浪费时间准备考试,自己能获得知识便足矣。放在今天,这基本是不可能的。很多人求学就是为了一纸文凭,至于到底是否真正学到了学问,并不关心。先生性情至真至纯,即使到了晚年,生活窘迫,也不愿意为了生活而放弃自己心中坚守的信念。不愧为大师,实为吾辈之楷模。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第一次较为基础地了解一代大师!

                          转发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