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分及书评

4.6
19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道,一切事物的根本!

    这本《老子的智慧》一书,用睿智的笔触阐述了老子的哲学思想及对道的独特体悟,借庄子之口解释了《道德经》八十一章的要义精髓。道,是一切事物的根本,在未有天地以前,就已存在;它生出了天地和万物。道,是清静而无为的,它可以体会,却不能看见;它可以传授,却不一定被领受。林语堂说,“老子的隽语,像粉碎的宝石,不需装饰便可自闪光耀。然而,人们心灵渴求的却是更深一层的理解,于是,老子这谜般的智慧宝石,便传到变化繁杂的注释者手中”。本书生动的语言和通透的思想值得一读再读。谁的一生不是 “一团矛盾”?而你要做的只是把幸福看成一场生命的寻常,活出你想要的样子。努力践行:1. 过简朴的生活,保持精神的自由; 2. 阅读和写字的习惯,让思想更充实; 3. 跟随内心,寻找真正喜欢的事情;4. 放慢脚步,享受闲适的时光,欣赏身边的风景;5. 不取悦任何人,爱应该珍惜的人。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老子的智慧

      林语堂先生这本《老子的智慧》真是追本溯源了。以前一直以为儒道佛三家中间似乎是有个什么无形的东西想连着,总有些地方好像是相似的。翻阅书籍以后,自我感觉是哲学,应该就是哲学了。三家只是以不同的方式在传授哲学。可读完林语堂先生的这本《老子的智慧》以后,才发现,其实,还是太片面了。就像 “无为而治”,老子说的对象是君主治国,根本不是让你躺平。哦,躺平或许还不是很贴切,网络上有个词叫 “摆烂”,这么一形容,你还会觉得自己是在 “无为” 吗?经典流传的过程中,总会被用心之人曲解去达到个人目的,所以,应该先读大家解读的,然后才是自己去理解。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林语堂眼中的老庄哲学

        #管中窥豹读书计划(第 1184 本)#2023 年精读作家(12)林语堂《老子的智慧》大家好!今天共读作家林语堂的第四本作品《老子的智慧》,用阅历与觉悟,体会老庄逍遥淡定的人生境界,“以庄解老”,品味老庄的洒脱圆融。在儒家之外,老子和庄子另辟了一条更宽广的路,带来一种更超越的人生智慧。学贯中西的国学大师林语堂,于风趣中见睿智,前所未有地 “以庄解老”,将老庄思想的独特魅力娓娓道来;抛开烦琐的训诂考辨,用人生的阅历、生命的觉悟去品味老庄哲学,将那原本生涩难解的文字赋予血肉,给予全新的灵魂。​​2、精彩段落:①道家哲学的内涵道家哲学为中国思想之浪漫派,孔教则为中国思想之经典派。确实,道教是自始至终浪漫(romance)的:第一,他主张重返自然,因而逃遁这个世界,并反抗狡夺自然之性而负重累的孔教文化;其次,他主张田野风的生活、文学、艺术并崇拜原始的淳朴;第三,他代表奇异幻象的世界,加缀之以稚气的、质朴的 “天地开辟” 之神话。每一个中国人的心头,常隐藏有内心的浮浪特性和爱好浮浪生活的癖性。生活于孔子礼教之下,倘无此感情上的救济,将是不能忍受的痛苦。所以道教是中国人民的游戏姿态,而孔教为工作姿态。这使你明白每一个中国人,当他成功发达而得意的时候都是孔教徒,失败的时候是道教徒。道家的自然主义是服镇痛剂,所以抚慰创伤了的中国人之灵魂者。被称为老子著作的《道德经》,其文学上之地位似不及 “中国尼采” 庄子,但是它蓄藏着更为精练的俏皮智慧之精髓。在我看来,这一本著作是全世界文坛上最光辉灿烂的自保的阴谋哲学。它不啻教人以放任自然,消极抵抗。抑且教人老子觉察了人类智巧的危机,故尽力鼓吹 “无知” 以为人类之最大福音。他又觉察了人类劳役的徒然,故又教人以无为之道,所以节省精力而延寿养生。由于这一个意识使积极的人生观变成消极的人生观。它的流风所被,染遍了全部东方文化色彩。②老子与庄子老子教人的原则在谦恭,他再三重复柔和、忍耐、争论之无益(不敢为天下先)、柔弱的力量和就低位的战术优势等思想,而在庄子的理论中是绝不可能看到这些言辞的。尽管如此,我们仍可确信他二人的哲学基础极为相同。庄子不是不喜欢谦恭,只是不愿说这两个字而已。老子的不争,正是庄子口中的寂静、保守及透过平和以维持精神均衡的超然力量;老子认为水是 “万物之至柔” 和 “寻向低处” 的智慧象征,庄子则坚信水是心灵平静和精神澄澈的征象,是保存 “无为” 的巨力。老子激赏失败,表现失败(老子是最早的伪饰家),庄子则嘲笑成功;老子赞扬谦卑者,庄子苛责自大的人;老子宣扬知足之道,庄子让人的精神在肉体之外 “形而上学” 中徜徉;老子无时不谈 “柔” 胜 “刚” 的道理,庄子则很少提到这个主题。一件事理的基本观点和价值,与另一种普遍为人接受的观点完全相反时,便产生了反面论。耶稣的反论是:“失去生命者,获得生命。” 这种反论的起因,乃是把两类特殊的生命观(精神与肉体)融而为一,呈现在表面的,就是反面论。到底什么思想使老子产生了那么多强调柔弱的力量、居下的优势和对成功的警戒等反面论呢?答案是:宇宙周而复始的学说 —— 所谓生命,乃是一种不断的变迁,交互兴盛和腐败的现象,当一个人的生命力达到巅峰时,也正象征着要开始走下坡了,犹如潮水的消长,潮水退尽,接着开始涨潮。道家的道是宇宙的神智,万物的根源,是赋予生命的原理;公正无私,含蓄无形,看不见摸不着。它创造了万物,改变了万物;它是不朽的本体。道家不和我们谈上帝,只再三强调道不能名,可名之道就不是道。最重要的是:道给物质世界带来了一统和灵性。③林语堂解读《道德经》他所好的是天人合一,他不喜好的也是天人合一。把天人看做合一也是一,不把天人看做合一也是一。把天人看做合一,便是和天做伴,不把天人看做合一,就是和普通人做伴,明白天人不是对立的人,就叫做真人。生死是命,就好像白天和黑夜的变化一样,乃是自然的道理,人既不能干预,又无法改变。然而,人们以为天给自己生命,便爱之若父,对天如此,对那独立超绝的道又将如何?人们以为国君的地位比自己高,就肯替他尽忠效死,那么遇到真君又该怎么表现呢?道,因为有所蒙蔽,才有真假的区别;言语,因为有所蒙蔽,所以才有是非的争辩。道本没有真假,所以无所不在;言语本没有是非的分别,所以能无所不言。道之所以蒙蔽,是因为有了偏见;言之所以蒙蔽,是因为好慕浮辩之辞,不知 “至理之言” 所致。所以儒墨争辩,不外在使对方为难;对方以为 “非”,我就以为 “是”;对方以为 “是”,我就以为 “非”。如果要纠正二家的是非之辩,只有使他们明白大道,大道既无分别,他们也自无是非的争论了。世间一切的事物都是相对的,所以彼此才有分别。看别人都觉得 “非”,看自己便认为 “是”,因为只去察考对方的是非,反而忽略了自己的缺点;如果能常反省自身,一切也就明白了。3、启发思考: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人活着的时候,身体是柔软的;死了以后,就变得僵硬。草木活着的时候,形质是柔弱的;死了以后,形质立刻转为枯槁。所以说,凡是坚强的都是属于死亡的类型;凡是柔弱的,都是属于生存的类型。从用兵逞强反而不能取胜,树木强大反而遭受砍伐来看,凡是强大自夸,心想要高居人上的人,结果必被厌弃,反居人下;而那些柔弱自守的人,最后终必受人推戴,反居人上。真实的话不悦耳,悦耳的话不真实。行善的人,不需言辩;好辩的人,行为反非至善。真正聪明的人深求事理,所以知道的并不多;知识广博的人,不求深理,所以就不是真知。圣人不私自积藏,以虚无为体,以无用为用,他尽量帮助别人,自己反而愈充足;他尽量给予人,自己反而更丰富。天道无私,对于万物有利而无害。圣人善体天道,所以,他的道是施与而不和人争夺的。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中国人曾被称为实事求是的人民,但也有他的浪漫的特性的一面;这一面或许比现实的一面还要深刻,且随处流露于他们的热烈的个性,他们的爱好自由,和他们的随遇而安的生活。这一点常使外国旁观者为之迷惑而不解。照我看来,这是中国人民之不可限量的重要特性。每一个中国人的心头,常隐藏有内心的浮浪特性和爱好浮浪生活的癖性。生活于孔子礼教之下,倘无此感情上的救济,将是不能忍受的痛苦。所以道教是中国人民的游戏姿态,而孔教为工作姿态。这使你明白每一个中国人,当他成功发达而得意的时候都是孔教徒,失败的时候是道教徒。道家的自然主义是服镇痛剂,所以抚慰创伤了的中国人之灵魂者。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老子的智慧》老庄不分家,就像孔孟是一家一样,所以想要深刻理解老子莫过于庄子,林语堂就是通过庄子的作品,又把老子理解了一遍。大道至简,大道不孤,可是大道也是荒原,没有领路人,是否可以穿过荒原。说实话,还是自己理解的少,很多的时候还是不能深入到真正的道理里边,只是在书本的表皮做文章,惭愧。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在林老的指引下

              读一读《道德经》,这本书对庄子的阐释比老子多,老庄哲学的必读书。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读过方知自己浅薄

                自我认知需要一个过程,不可夜郎自大,随着读的深入,感觉自己的渺小,什么也不懂,什么也不知。

                  转发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