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本书主要是依据《老子》帛书本和汉简本,辨析《老子》原书的形态和主要思想。

内容简介

全书包括十四篇论文,之前发表在《弘道》杂志、《中州学刊》、《光明日报》(国学版块)等。

《老子》,战国竹简本、秦至汉初帛书本和各种今传本,其间歧异特多,作者以简本、帛本互证,按自己的理解重新编辑《老子》,重新审定了《老子》的原初篇名、篇次、章次和内容文字,以校证与义疏相结合,将《老子》归为“为君人南面术”的政治哲学,但尤其反对唐玄宗对《老子》思想的地位,可自成一家之言。

目录

  • 版权信息
  • 钱穆讲学札记中摘句
  • 前言
  • 姓李的老子是老聃还是太史儋——析《史记》中的三位老子
  • 一 老莱子绝非老子
  • 二 出土楚简进一步确证“仲尼学乎老聃”的老子
  • 三 周太史儋即战国时“老子”研究的突破
  • 四 司马迁直笔明文肯定老聃,暗里曲笔肯定太史儋
  • 《老子》的主题是什么?——析世界最早的政家圣典“导”德经
  • 关于《老子》圣人观的两点重要补正——《老子》圣人观的重要理论基础
  • 一 圣人治世的理论基石
  • 二 圣人务必要“光明而不超前超常”
  • 兵家圣典先于政家圣典——《孙子兵法》早于《老子》的福与祸
  • 一 “兵家圣典”是否先于“政家圣典”?
  • 二 从基本战略性问题上的相通看《孙子兵法》《老子》
  • 三 从战术、策略上相通看《孙子兵法》《老子》
  • 四 从“诡道”的移植方面看《孙子兵法》《老子》
  • 五 《老子》对《孙子兵法》的重大改造与发展是防止“奇正之变”
  • 六 倡导“无名”者《孙子兵法》先于《老子》
  • 汉文帝、唐玄宗与《老子》
  • 一 汉文帝用自己的言行注释《老子》
  • 二 唐玄宗对《老子》作了多方面的改造
  • 三 “以古为尚”只适用古《老子》,不适用于道教之经典教义
  • 简帛对今本《老子》的颠覆
  • 一 四部无篡改本《老子》
  • 二 今本《老子》产生错讹的客观原因
  • 三 必须重新评价唐玄宗对《老子》的修改
  • 四 帛本《老子》的七真七优
  • 关于楚简、帛书、西汉竹书、今本《老子》的分章
  • 绪论
  • 一 帛书《老子》证明今本《老子》大部分分章正确
  • 二 楚简《老子》也证明今本《老子》大部分分章正确
  • 三 帛书本证明今本一些章是由两章合并而成的
  • 四 楚简本也证明今本一些章为两章合成
  • 五 帛书、楚简本证明:今本许多章由多个章组成
  • 六 楚简本证明帛书本扩充的文句多为独立之章
  • 七 楚简本证明一些章为另一种形式的多章合成
  • 八 楚简、帛书本与先秦文献证明许多章只是一两句话
  • 九 楚简本还有意想不到的分章点
  • 十 楚简本还证明今本有两个章应合为一章的
  • 十一 应该承认异形之分章符号
  • 十二 不要将断句符号误认为分章点
  • 结语
  • 西汉竹书《老子》与帛书《老子》孰优孰真——读《北大西汉竹书老子》
  • 一 篇章结构布局的比较
  • 帛书《老子》最可信
  • 一 无篡改本《老子》
  • 二 唐玄宗篡改了《老子》
  • 三 今本《老子》产生错讹的客观原因
  • 四 帛书《老子》的七真七优
  • 五 问计于读者、求教于专家
  • 《老子》与老子的道教转换
  • 一 《老子想尔注》——进言对象转换
  • 二 《老子想尔注》其他教诫
  • 三 《老子想尔注》是如何将《老子》转换为道教神学戒条的?
  • 四 老子其人的神化——从人到神的转换
  • 简帛佚籍与“上德不德”“得一”的破译
  • 一 何谓“上德不德”
  • 二 何谓“无为而无以为”
  • 三 何谓“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
  • 四 再从其他先秦文献看此章
  • 用简帛佚籍破译“得一”
  • 一 简帛佚籍中的“一”
  • 二 先秦文献中的“一”
  • 三 《管子》的“一”
  • 也谈何谓“无为”?谁之“无为”?——老子与道家的无为论
  • 一 世袭制的产物
  • 二 君道有为弊端丛生
  • 也谈“为学日益,为道日损”含义
  • 附录 学习与研究经历
  • 一 自学
  • 二 主要研究领域和研究专长
  • 我们的父亲(代后记)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评分不足
1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感谢作者 60余年的不懈研究

    本书是作者 60 余年《老子》研究的论文精选集,解答了很多我读《道德经》时的疑惑,如版本、篇目结构、后世篡改、字词翻译等等。作者想要颠覆流传一千多年的今通行本《老子》,何其困难!唯有这样精通多个版本,并且熟读先秦古籍的老专家才能掷地有声地下结论!可以说,中国古代哲学与文学,在 1973 年马王堆汉墓出土的那一刻产生了历史性的分水岭。让我们这一代人有幸看到了《老子》的本来面目。尽管《老子》对后世的影响太大,但 “道” 与 “德” 的概念并非老子原创,而是他吸取更为远古的知识和观察所致。我猜想,要真正读懂《老子》,只能等待上古甲骨文的破译了。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阶段,弘扬 “真正的” 中国传统文化必定是社会进步的表现。让我们持续关注!

      转发
      评论

    出版方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是专业的人文社科学术出版机构,以“创社科经典,出传世文献”为己任,出版经管、社会学、历史、文化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