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给这本书评了5.0大数据方面的扛鼎之作
这本书给我最大的体会就是让我重新对数据思维的方式和方法有了一个通彻的认知。从美国的人口普查的历史到数据最终成为土壤,成为河流,成为城市发展的第四要素,这无不揭示了数据在现在乃至将来社会当中重要的地位。今后如果发生第三次世界大战,那么数据必将成为决定性因素的。 对待我们这一代,目前最重要的就是要无时无刻都用数据的思维来观察我们周围的世界,来统筹周围的复杂事物,来思考解决事物的数据建模,利用无数个小数据组成宏大的大数据,用控制论,信息论,最终汇聚成大数据系统,解决好现实的复杂问题。这也是我们超越美国,最终成为世界领袖的唯一途径,是东方文明在今后的日子当中,勇于占领世界知识巅峰的唯一途径。 总之,这本书让我得到了很多的启发,尤其是对待数据本身有了一个非常透彻的认知跃升,数据即是资源,又是思维,更是方法论,盼望我中华民族突破文化的藩篱,来融会贯通人类的历史,统一思维方式。 最后,期待作者在 2021 年之后能够有新的著作诞生。《大数据》《数据之巅》《数文明》我们都一一拜读了。确实一本比一本精彩,感受到了作者的大局观,世界观和数据观,希望有更多开脑洞的书籍面世。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6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被忽视的资源本书是涂子沛先生的第二本关于大数据的著作,再次倡导数据治国书中案例丰富,生动,读起来趣味盎然又不失科学的风采和素养:数据大师盖洛普仅仅通过民意调查就预测出罗斯福击败兰登当选美国总统,艾德礼击败丘吉尔当选英国首相。更为传奇的是,通过数据调查,盖洛普预测的《乱世佳人》票房和最终结果相差不到 6%。二战之后的日本,为什么谦卑,勤奋甚至决绝地奉戴明的质量管理学说为至宝,他们在工业管理中贯彻戴明的理论,最终以优质的产品驰名世界,创造了举世瞩目的经济奇迹。数据,科学的生机和命脉,我们要用数据来说话,用科学来思考。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4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从另一个非技术视角,通俗易懂的展示了大数据的发展历史脉络。从美国大数据的起源引入,独特而又实用的大数据应用,到对中国大数据发展的期望。特别是在介绍美国 LEHD 项目以及 On the map 应用,深深打动了我。数据在于细节,在于应用。该书的文化高度:民主的细节在于数据,金融的血液中流淌着的也是数据。当下的中国,从不缺民主自由的口号,但是口号建立不起先进的人类文明,数据才能。数据文化是尊重事实、强调精确、推崇理性和逻辑的文化。数据文化的匮乏,是中国之所以落后的一个重要原因;建设这种文化,中华文明的面貌将焕然一新。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2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4.0大数据启蒙作者以美国的发展史为背景,以人口普查为起点,不断剖析数据在这个国家如何兴起、如何利用、如何发挥巨大价值。数据是识别规律的载体,随着计算机的出现,更多的数据可以被记录存储、更多的算法进行挖掘和识别,数据已经成为重要的生产资料。如果智能是数据的记录、信息的识别、知识的积累,那计算机的智能要远高于人类。该来的一定会来,于其担心害怕,不如边干边学。1. 美国国会实行参众两院制,众议院的席位按人口比例在各州之间分配,这体现了民主原则;参议院的议席每州两名,平均分配,这体现了共和精神;2. 算数平均数受到极端值的干扰,几何平均数弱化极端波动影响(数学上是 N 个数相乘之后开 N 次方根);3. 在所有的事实当中,用数据描述的事实是最准确、最锐利、最有说服力的;4. 谢尔曼在回忆往事时,又谈到 “向大海进军” 这次突袭,他总结说:“历史上没有任何一次行军远征,曾经建立在像这次一样完善和肯定的数据之上;5. 所有的科学,在抽象的意义上,都是数学;所有的判断,在理性的基础上,都是统计学;6. 数据就是社会规律的载体,统计就是发现这种规律的手段;7.1951 年 6 月 14 日,在美国第十七次人口普查数据的处理现场在使用全世界第一台商用计算机,标志着信息时代的起点;8. 民主的 “多数” 恰恰可能就是平庸的多数,少数政客为了迎合这平庸的 “多数”,常常提出自己都不相信的意见;9. 人们会把自己视野的极限,当作世界的极限;10. 一谈到透明和开放,大部分人都会认可这是正确的价值观,但一旦要自己透明、要自己开放,那开放和透明就立刻变成了一种威胁;11. 容量只是表象,价值才是本质,而且大容量并不一定代表大价值,大数据的真正意义还是在于大价值;12. 数据挖掘进步的根本原因是人类能够不断设计出更强大的模式识别算法;13. 统计方式的变迁 a. 抽样统计,根据设计好的问卷,收集需要的数据,数据来源单一,数据时效性差;b. 数据挖掘,利用已经存在的大数据,数据来源多样,实时更新;14. 推动大数据的三大动力 a. 摩尔定律,人类保存数据能力的增强;b. 社交媒体,人类产生数据能力的增强;c. 数据挖掘,人类使用数据能力的增强;15. 大数据的价值维度主要体现在传统的小数据和结构化数据之上,而大数据的容量维度主要体现在现代的大记录和非结构化数据两个方面;16. 数据、信息、知识、智能之间的递进关系 a. 数据是信息的载体,进行大的记录;b. 信息是有背景的数据,对数据的提取识别;c. 从信息中提炼出的规律,就成为了知识;d. 知识是智能的基础;17. 大数据新的效用可以概括为两个方面 a. 通过大规模的数据整合和挖掘,发现新知识;b. 通过大量的数据训练机器学习,实现自动化;18. 人类信息技术的瓶颈转移,需要更快的硬件,需要更好的算法,需要更多的数据;19. 人类和计算机交互方式的变化:代码、图形界面、语音、脑电波和眼睛;20. 人类知识的唯一来源,是对过去经验的记录和整理,而数据,正是这种记录的载体,随着人类记录范围的不断扩大,现代意义上的大数据将逐渐成为人类全部知识的来源;21. 人类使用数据的巅峰形式,是通过数据训练机器,让机器获得智能;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赞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基础中国古代兵书《孙子兵法》就说过:“算则胜,不算则不胜;多算胜,少算则不胜。” 此处的 “算” 字,就是指如何利用数字估计各种因素。一个能干的将领打一次战役,要考虑到天时、地利、人和,这都是可以用数字表现的。但是,一个治国的领袖,在上述因素以外,还得考虑许多其他的条件。 1942 年,日本偷袭珍珠港,以为可以一棒打死美国。他们没算到,美国工业的实力有充分的再生力量,三个月之内,美国立刻就能恢复足够的海空实力。这就是日本军人,他们只知道计算战役,不会计算战争。到今天,安倍野心勃勃,处处挑衅,他志在日本复兴。他的计算,大概又是计算自己现在的兵力和科技能力;他没有算到,自己的原料供应不够,能源不能自主,人口结构老化:这就是 “算” 得不够。大数据之 “大”,就在于将各种分散的数据彼此联系,由点而线,由线而面,由面而层次,让人瞻见更完整的覆盖面,也更清楚地理解事物的本质和未来的取向。人脑的结构,足够发挥联想力和推论。在每天的日常生活中,我们时时刻刻在不知不觉中做大数据的工作,将许多因素综合在一起,作为行动和决定的依据。只是,一个国家或一个社会的发展,不能全靠眼睛看得见的一些讯息。有许多事物,必须依靠全面和长期的发展情况,才能真实地反映当时一切决定的背景和条件。
1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1赞分享「微信」扫码分享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