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给这本书评了5.0经济学——《抓住每分钱: 洛克菲勒自传》
📜《抓住每分钱:洛克菲勒自传》是一部深刻展示财富创造和经济智慧的力作。约翰・D・洛克菲勒的自传深入剖析了他在美国工业革命时期的商业策略与投资决策,为读者提供了珍贵的经济学启示。📜首先,洛克菲勒的财富积累过程呈现出卓越的战略眼光。他在石油行业的成功不仅仅是运气,更是对市场趋势的敏锐洞察。通过对竞争对手的深入了解和对创新的持续投入,他成功地构建了一系列垂直整合的企业,从而实现了规模经济效益,这是当今企业战略学中的经典案例。📜其次,洛克菲勒对风险管理和金融规划的精湛运用也是他经济学智慧的一大体现。在波动的市场环境中,他通过巧妙的资产配置和分散化投资,有效规避了潜在的财务风险。他对市场波动的理性反应以及对长期投资的坚定信念,为他在金融领域的成功奠定了坚实基础。📜洛克菲勒在自传中还分享了他对慈善事业的理解和实践,展现了经济学与社会责任的有机结合。他提倡在财富的积累过程中积极回馈社会,这不仅是一种道义责任,更是对财富可持续性的一种深刻理解。这种全球视野下的慈善理念与当今经济学领域对社会责任的研究相互呼应,为读者提供了深刻的启示。📜综合而言,《抓住每分钱:洛克菲勒自传》通过洛克菲勒丰富而独特的人生经历,为经济学与金融领域的学者和从业者提供了深刻的思考。作为一名经济学家,我认为这本书不仅是了解美国工业革命时期经济发展的重要资料,更是一个在当今商业环境中获取智慧的宝库。
4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8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商业成功的背后是教育和行善洛克菲勒是美国的石油大王,神奇的并不是他自己的业绩,而是他可以通过教育使得自己的家族繁荣了六代,还兴盛不衰,他们的家族崇尚节俭而又热衷于财富。本书最大的亮点,其实是在后面占非常多篇幅的,洛克菲勒给儿子写的一封封信当中,这个我们一会儿再说。洛克菲勒注重每一个细节,以及工作当中应该具备的美德。首先就是认真仔细,不管做的是什么样的工作,是在底层还是高层,都要对待好每一份账单,以及每一条工作任务。如果对于小事简单随意,肯定很难取得生意上的成功。只抱着赚钱念头的企业家,是走不远的。作为一个企业家,要诚信经营,给股东和客户带来利益。忠于商业运营法则,保持清醒的头脑,你就能获得成功。真正的富人,快乐并不来自于财富本身,而是来自于他能够给别人带来的价值,以及因此而获得的成就感上。金钱是流动的,流进来,再流出去。如果能看清楚金钱本身虚无的本质,就会更容易保持理性,专注于真正重要的目标。孤独是创造力的催化剂,在繁忙的工作之余,保持盈余,才能够有新的思想产生。在商业中,要行善,要合作。简单的把人组织起来,并不能够保证你的成功。合作需要具备专心,合作和协调三要素。勇敢承认自己的错误,不停的进行改正和实践,才能够越做越好。以上是我从这本书中获得的核心收获。接下来的书中,有很大篇幅记录了洛克菲勒给自己儿子的信。从儿子小时候,开始打工赚自己第一份钱,到他上大学,别人要跟他合伙投资,再到他当经理后,手下的人离职,一起后来他被邀请去演讲,对于他的人生每一个阶段,遇到问题时,洛克菲勒都会给他写一封信,以朋友的语气,去帮他分析事情背后的本质。这里面的每一封信,我自己看到后,都觉得有这样一个朋友在不停的指导你,给你经验和分析,简直是人生的一大幸事。以上就是这本书带给我的启发,读完后远超自己的预期。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5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家书是我认为最美的文字这本书后半部分的 22 封家书,是我认为更精华的部分,当然前半部分洛克菲勒的生平经历与企业成长历程可以帮助我更好地理解这些家书。从家书里,我想我得到了很多治理家庭、管理企业的方法,更重要的是如何养育孩子,不仅注意方法,同时也要有能力在孩子需要的时候(时间)才出手相助、并引领孩子的成长。这需要家长的自我学习和成长、更高的远见卓识、更宽广的胸怀、更睿智的洞见。在教育行业工作这几年,给予我的成长原来不只一个个会员数量的增加,一个个专业知识和实战经验的积累,也包括我对自己的成长督促、对未来治家和育儿的认知,让我更敬畏家庭的责任。但如果撇掉所有的技巧,我仍然知道 “爱与尊重” 的重要性。洛克菲勒最后的落款一直都是 “爱你的父亲”,我想没有比让一个孩子知道父母始终爱他 / 她,更能赋予孩子力量。诚不可以不认真思考啊!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2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4.0抓住每一分钱:洛克菲勒一年,我视察了一家位于纽约市的标准石油公司下属工厂。这家工厂灌装五加仑一桶的煤油,密封后销往国外。我观察了一台机器给油桶焊盖的过程后,问一位住厂专家:“封一个油桶用几滴焊锡?”“40 滴。” 那专家答道。“试过用 38 滴没有?”“没有?那就试试用 38 滴焊几桶,然后告诉我结果,好吗?” 结果是用 38 滴锡焊的油桶中,有一小部分漏油 —— 但是用 39 滴焊锡的则不会出现这种情况。从那之后,39 滴焊锡便成为标准石油公司下属所有炼油厂实行的新标准。而这节省下来的一滴焊锡,仅一年就可为公司节约 25 000 美元!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2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4.0伟大的背后说起洛克菲勒家族,估计没有人会不知道吧?😅这是一个神奇的家族,纽约中央大街所处可见的均是这个家族的房产。 这是第一代家族奠基人写的个人自传,里面有 22 封写给自己孩子的信件和对一些自己感觉印象深刻的人和事的回忆。成书年代距今已经有 150 年左右。但是今天读起来,感觉这些事情难道真是 100 多年前的人写的吗?怎么今天读起来感觉依旧适用于今天的社会呢?唉,这是不是又一次映照了 “太阳底下没有新鲜事” 呢? 读完这本书,我的感触有以下几点: 一是,与犹太家庭相比,我们今天的有关孩子教育是不是有些太小儿科了呢?老爷子的家庭不错,应该算是中产,但在 15 岁的时候,他也就已经开始了独立工作,并且在自己有了合适的投资项目的时候向父亲借钱还要给予 10% 的利息。与之对比的是,我们总是认为孩子还小,还没有独立工作的能力,因此有了 40 岁还在啃老的 “博士”,29 岁上卫生间没有手纸报警无理取闹的巨婴…… 唉,100 多年过去了,我们这是进步还是退步了呢? 二是,约翰。洛克菲勒这所以能够在当时美国的经商环境中脱颖而出,主要还是和他的能力分不开的。他乐观、精力旺盛、孜孜不倦、视困难为挑战,不畏艰难等等。更重要的是他时刻总有一种 “反人性” 的逆向思维,这一点和芒格很相像。遇到和自己意见不同的人,他首先不是一种被否定的不悦和烦躁,而是感觉有了不同想法,是一件好事;遇到别人给予的 “不劳而获”,他不是第一时间感觉顺杆摘桃,而是坚持原则;每当自己有了好的想法和念头,他不是挥袖大干,而是让自己再冷静,再思考。他的这种能力和思维也是今天我们这个浮躁、喧哗的社会和个人所缺乏的。 三是,任何的伟大背后均是艰辛付出。作为一名父亲,他给小约翰的 22 封信件让我知道了什么是家风的传承。“富不过三代” 很多的家族的没落也是因为家风、家教的传承出了问题。其实这些问题在洛克菲勒家族里面也存在,他的儿子小约翰也是普通人,里面信件来往的部分我们也看到了小约翰存在比如盲目乐观投资、和下属相处不好、不能听取别人意见、管理不好自己的时间、处理不好自己的财务等等问题。但是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老约翰真是苦口婆心、呕心沥血的教导,甚至在小约翰儿子已经高中、老约翰即将离世的时候,还在言传身教的告诉小约翰如何做人、做事。很是让人感动。 四是,书籍里面用了很大的篇幅讲述老约翰。洛克菲勒对于慈善事业的看法和做法,也是令人敬佩。他从挣得第一笔钱开始就坚持捐出 10% 做慈善,今天洛克菲勒家族的慈善事业遍布全球各地。他崇尚对于教育、医疗、艺术等方面的投资,直志今天我们还能享受到慈善事业带给我们人类的福利。从这个层面我又一次明白了,这个世界最慈悲是商业这句话的意义。 2024 年又一天值得纪念的日子,听百岁老人教诲的一天。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1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一个卓越的父母和企业家前半部分觉得这本书是垃圾,好在我没放弃,后半本书才了解到书中的价值。洛克菲勒谈人生:生命的价值并不在于时间的长短,而在于怎样利用这段时间;一个人可以活得很久,却从生命中一无所获;生命带给人的满足并不取决于它的长短,而是取决于人的意志。后半部分,一个卓越父亲写给儿子的信,值得品味对孩子人生各个方面提供意见,张弛有度。一个认知:从小兵到元帅,而不是从将军到元帅,洛克菲勒年轻时也从小到大,好高骛远、自以为是是大忌,从小做起,0 到 1,而后 10000。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赞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4.0信件—是父与子交流的优选方式本书帮助我清楚了洛克菲勒先生的发展历程,并清楚了洛克菲勒先生对商业的理解和对生活的认识。洛克菲勒先生是一位有财富 懂节制 爱慈善 极其理性的成功商界领袖。除了对洛克菲勒公众形象的认识以外,他给孩子的 22 封信件也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让我有了一个重要启发 ——“如何通过文字和孩子有效沟通”!比如以下是其中一封信的精简,大家可以一起来赏析:亲爱的约翰:明天,我要回老家克里夫兰处理一些我们家族自己的事情。我希望在此期间,你能代我打理一些事务。但我提醒你,如果你遇到某些棘手或自己拿不定主意的事情,你要多向盖兹先生请教和咨询。盖兹先生是我最得力的助手,他忠实真诚、直言不讳、尽职尽责,而且精明干练,总能帮我做出明智的抉择,我非常信任他,我相信他一定会对你大有帮助,前提是你要尊重他。16 岁时《做傻的聪明人》学问必须加以活用,才能发挥作用,要成为能够活用学问的人,你必须首先成为具有实行能力的人。那么实行能力从哪里来呢?在我看来它就潜藏在吃苦之中。我的经验告诉我,走过艰难之路 —— 布满艰辛、不幸、失败和困难的道路,不仅会铸就我们坚强的性格,我们赖以成就大事的实行能力也将应运而生。在苦难中向上攀爬的人,知道如何千方百计地去寻找方法、手段,让自己得救。处心积虑地去吃苦,是我笃信的成功信条之一。吃苦所得到的,是将你的事业大厦建立在坚实的地面上,而不是流沙里。人要有远见,只有长时间的吃苦,才有长时间的收获。做好小事是做成大事的基石,如果你从一开始就高高在上,就无法体贴部属的心情,也就不能真正地活用别人;在这个世界上要活下去、要创造成就,你必须借助于人力,即别人力量,但你必须从做小事开始,才会了解当部属的心情,等你有一天走上更高的职位,你就知道如何让他们贡献出全部的工作热情了。儿子,世界上只有两种人头脑聪明:一种是活用自己的聪明人,例如艺术家、学者、演员;一种是活用别人的聪明人,例如经营者、领导者。善于驱使别人的经营者、领导者或大有作为的人,一向宽宏大量,他们懂得高看别人和赞美他人的艺术,这意味着他们要有感情的付出。没有知识的人终无大用,但有知识的人很可能成为知识的奴隶。每个人都需要知道,一切的知识都会转化为先入为主的观念,结果是形成一边倒的保守心理,认为 “我懂”、“我了解”、“社会本来就是这样”。有了 “懂” 的感觉,就会缺乏想要知道的兴趣,没有兴趣就将丧失前进的动力,等待他的也只剩下百无聊赖了。这就是因为不懂才成功的道理。但是,受自尊心、荣誉感的支配,很多有知识的人对 “不懂” 总是难以启齿,好像向别人请教,表示自己不懂,是见不得人的事,甚至把无知当罪恶。这是自作聪明,这种人永远都不会理解那句伟大的格言 —— 每一次说不懂的机会,都会成为我们人生的转折点。直到今天我都能清晰记得一次情景,当时我正为如何筹借到一万五千块钱大伤脑筋,走在大街上我都在苦思冥想这个问题。说来有意思,正当我满脑子闪动着借钱、借钱的念头时,有位银行家拦住了我的去路,他在马车上低声问我:“你想不想用五万块钱,洛克菲勒先生?” 我交了好运吗?我有点不相信自己的耳朵。但在那一瞬间我没有表现出丝毫的急切,我看了看对方的脸,慢条斯理地告诉他:“是这样…… 你能给我二十四小时考虑一下吗?” 结果,我以最有利于我的条件与他达成了借款合同。我料想得到,在我离开的日子里,让你独当一面对你而言绝非易事,但这没有什么。“让我等等再说”,是我在经商中始终奉行的格言。我做事总有一个习惯,在做决定之前,我总会冷静地思考、判断,但我一旦做出决定,就将义无反顾地执行到底。我相信你也能行。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赞分享「微信」扫码分享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