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分及书评

4.0
6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3.0
    战争才是技术进步的动力

    欧洲这段历史欧洲混乱和无序,而且各地世界观不同,中国是世界上最重视历史的国家,因为要以史为鉴,重视吸收历史教训,印度人是重视来世,模糊当下的时间概念,自然没什么历史,而西方人习惯于丛林法则,强者为王,“不上餐桌就是上菜单”,这样西方对历史只是为了宣传而并不重视真相,现在的欧洲史写这段历史把战争归于新教和天主教的争执是粉饰,其实封建邦国间的资源争夺,宗教只是口号,总结些感触:欧洲 30 年战争(1618-1648)和明末清初同期(崇祯 1611-1644),当时地球处于小冰河期,自然灾害频发,中国的改朝换代造成人口千万级别的损失,而欧洲 30 年战争死亡 800 万人超过欧洲后世历次战争(无论是纳粹时期统计的 30%-40%,还是本书认可的 15%,都超过二战苏联的 12%)。欧洲各地雇佣兵的烧杀掠抢和张献忠也没区别,人吃人的事也在欧洲发生,战乱下的惨状自行脑补,这些野蛮旧事是西方学者不愿记录的。说是宗教问题,是因为当时的欧洲还处于中国春秋时期的邦国状态,教会就是基层组织(吏员),引爆的 “赎罪劵” 就是派捐受阻,各地地主不服管了。当时中国的军事能力高于欧洲,清兵的骑兵弓箭和中国的丝棉锦甲超过西方的手枪骑兵和板甲,藤甲兵 + 火枪队也已经普及,明末不但是火枪齐射,炮都已经齐射了,从战争规模军队数量就远超欧洲,从 1686 年康熙和俄罗斯的雅克萨城之战可以看出双方实力状况。 但清朝进入太平稳定期,军事能力和技术不但没有发展反而倒退,满清少数民族自己汉化,从 1762 年准噶尔平定后就刀枪入库,马放南山了。当然草原民族重视弓箭轻视火器的发展和奥斯曼土耳其也类似。而欧洲继续常年争战,普鲁士的全民皆兵,彻底改变了教育和国家组织体系,从欧洲 7 年战争(1756-1763)到(1793-1815 年 )的 7 次反法同盟,让拿破仑称霸统一欧洲的梦想破灭以外,因战场的需要,技术也发生了长足进步,这百年欧洲技术的进步动力不是工业革命和世界贸易,残酷的战争才是根本,在法国大革命(瓦特蒸汽机)前,大航海发现美洲大陆已经 300 年,因西班牙和葡萄牙 300 年前的装备就已经碾压美洲了,军队组织和装备进步不大,也证明工业革命并不是因为大航海和商业贸易。其实二战后的技术进步,就是互联网也是军备竞赛的结果。最近看米尔斯海默和杰弗里萨克斯的访谈,谈到对于东大的崛起,美国应该如何应对,萨克斯担心核战,希望 G2 和平共处,米尔斯海默当然的从美国利益出发,不能容忍其他霸权出现,最终两人都对美国为维护霸权,不惜挑起战争是不可避免,而中国大部分人还心存幻想,认为退让忍耐还可能和平相处,只要去学习欧洲 400 年近代史,基因里只认 “霸道”,不认 “王道”。

      1
      4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当宗教被操控……

      关于三十年战争史的研究有很多,但是真正将这三十年战争史全面记录下来的却很少,因其涵盖三十年各个方面至少需要掌握 14 种欧洲语言,史实资料数不胜数,所以大多三十年战争史的著作都只是对那段黑暗的历史进行简短的概述。而彼得・威尔逊用这本《三十年战争史:欧洲的悲剧》,带我们走进那曾经给后来的德国史造成了深刻影响的暗黑三十年。旨在用最详细的时间维度来横跨这段黑暗的历史,将注意力集中在 16 世纪后期神圣罗马帝国复杂局势中的战争起源上。1618 年 5 月 23 日波希米亚首都布拉格的新教徒发动起义,冲进王宫将神圣罗马帝国皇帝的两名钦差从窗口投入壕沟,并成立临时政府,宣布波希米亚独立。由此次布拉格 “掷出窗外事件” 而引发的波希米亚叛乱被视为是整个中欧三十年战争的开始,这场战争夺去了 800 万人的生命,改变了欧洲的政治和宗教版图。彼得・威尔逊认为这场始于波希米亚叛乱的战争如果能够避免,或许全欧洲的历史将会被改写,它不仅是一场宗教战争,而是作为一个导火索的形式引发了政治、社会、语言、性别等其他因素相竞争的结果。他们用《圣经》来解释这场战争是一场圣战,一场正义与邪恶间的终极决战,在这种决战中,只要目的正当,几乎可以不择一切手段。正如作者在书中所言,这场战争只不过是好战分子和政治权力相结合,用来行使他们正常权力的一种体现,是用他们的视角来解决宗教冲突的一种手段。而这种由宗教纷争引起的三十年战争,实际上是一场德皇意欲加强权力、新旧教诸侯要求割据称雄、几个大国乘机扩张的战争。它严重削弱了欧洲的天主教和封建势力,同时加剧了德国的分裂割据的局面,给德国的经济带来巨大的破坏。它还为美国资产阶级革命提供了有利国际环境,为俄国实施 “西进” 政策和争夺波罗的海出海口提供了契机。三十年暴虐战争的洗劫、破坏和暴力行为的泛滥,大量平民流离失所,四处流浪,导致德国经济凋敝,人口锐减,在欧洲史无前例。在这之后的奥地利王室继承战,七年战争,普法战争甚至第一次世界大战,德国都不曾遭遇这样惨痛的人口灾难。彼得・威尔逊在本书中用前半部分来陈述欧洲的主要形势,将关键性问题与人物串联,按照年代顺序来论述事件,并将注意力重点放在被遗忘的 1635 年后的一段时间内,用于论述此段时间和平为何会如此难以实现,最后检视此三十年战争的带来的严重后果,以及其导致的人员和物质的多种损失,并试图总结战争对经历过它的人们和后人来说意味着什么。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2011年军事史学会杰出图书奖获奖作品

        当下最全面、最前沿的三十年战争史研究专著,作者是英语世界神圣罗马帝国史、中欧史、军事史权威专家。全书分开端、冲突、后果三部分,细致全面地将三十年战争的前因后果以及战斗过程全景展现,批评了以往三十年战争研究的粗疏错漏之处。

          1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在很不愉快的时候,给我带来愉快的一本书,可惜配图太少了。

          本以为疫情封闭在家,应该有很多时间看书,然而原本一周能读完的书居然看了整整 38 天。该开的会正常开,甚至开得更频繁,抢菜、团购占据了几乎所有剩余时间,只有在深夜等待抢单时才有时间看几眼,还要防止自己看忘了时间耽误了口粮大事。我真的不容易😂    这本书的配图太少了,尤其是前半部分。大量兵种装备、贸易路线、各方势力变化乃至服装等等,只有文字没有配图,全靠想象,而每每打开手机查询地图,总不免去微信看看有什么团,唉😮💨    在梳理完战争的背景和脉络后,重温嘉宝的《瑞典女王》,很多细节变的丰富而有意义。    神圣罗马帝国的皇帝由 7 位选帝侯选举而成,作为欧洲共主,长期以来哈布斯堡家族因其广袤的领地占据皇帝宝座,成为事实上的世袭王朝。帝国领土分属各公国,国王世袭并需获得皇帝的认可。皇帝通过帝国议会协调诸侯关系、征税对外作战(主要对付奥斯曼土耳其)等,但皇帝对帝国议会并不具有主动权,能否有所作为全靠与诸侯的关系(军事、经济实力 + 个人魅力)。帝国境内中北部地区是新教的发源地,南部多信天主教,皇帝虽是虔诚的天主教徒,但在处理新教、天主教关系时,必须保持不偏不倚,但实际上很难。    诸侯、贵族的领地购买、继承时有发生,同一块领地内臣民的宗教信仰也有不同,教堂、修道院的归属教派常常变化,这些都来带经济利益的争夺。无论是领主还是教会高层都出自贵族,支撑权利争夺的是各方实力(包括亲友团的力量)。由于复杂的姻亲关系,很多家族都有彼此帮衬或对抗的理由,并逐渐形成以普法尔茨代表的新教联盟和以巴伐利亚代表的天主教联盟二大阵营。二个联盟的在教派目标、王朝野心、对外关系三方面存在内部分歧,都非铁板一块。    西班牙、法国、丹麦、瑞典、波兰立陶宛并非(或不承认)神圣罗马皇帝的属国,但彼此有复杂的姻亲关系。联姻一是寻求政治同盟,二是为了获取领土,同时还会考虑宗教因素。西班牙是哈布斯堡家族的另一分支,从美洲殖民地获取大量白银,作为当时的世界强国,试图加大对尼德兰的控制而引发叛乱。法国获得英法百年战争胜利后进入扩张期,与奥地利、西班牙存在竞争关系,支持尼德兰贵族。丹麦、瑞典、波兰立陶宛利用俄罗斯留里克王朝绝嗣内乱的时机,成长为波罗的海三强,与帝国北部诸侯有着密切的联系。    在三十年战争之前,局部战争不断,引发冲突的多是有争议领地的遗产继承。参战贵族及所携士兵效忠的代价是国王、诸侯提供的报酬,一旦钱花完了,军队通常鸟兽散。三十年战争亦然,不同的是出现了以圣骑士为代表的职业雇佣军人,如曼斯菲尔德伯爵。这些军队拥有超强的战斗力,但认钱不认人,常常劫掠城镇乡村,造成大量人员死亡。    战争起于 1618 年的一场遗产纠纷,不久升级为等级议会的政治斗争,波西米亚人罢黜了国王费迪南德二世,选举弗里德里希为国王(后称 “冬王”)。但费迪南德二世被选帝侯选为皇帝,在西班牙和巴伐利亚的马克西米安支持下在白山打败 “冬王”,对波西米亚、奥地利进行大清洗。没收的土地落入皇帝的支持者、效忠者之手,并重新天主教化,民众要么改宗要么移民,引起新教不满,战争持续进行。而白山战役则成为波西米亚被奴役、压迫的标志,至今仍被纪念。    丹麦支持流亡的 “冬王” 弗里德里希,雇佣曼斯菲尔德开启反对皇帝的战争,但被皇帝的雇佣队长瓦伦斯坦打败。帝国向波罗的海推进,支持西班牙对战尼德兰,帮助波兰对抗同样支持新教的瑞典,引起瑞典的警觉。    瑞典国王古斯塔夫斯,人称北方雄狮,率军进入德意志,在布莱滕菲尔德战役中打败帝国的天主教军队,被新教徒誉为新约书亚。对于瑞典这样的苦寒之地,德意志无异是富饶的。古斯塔夫斯挑战帝国权威的同时暴露了野心,但包括盟友在内的很多人却刻意疏远瑞典,他们要的是一个没有天主教、皇帝压迫的德意志,一个包括加尔文宗在内的平等新教世界,而不是瑞典的帝国霸权。瑞典在德意志突飞猛进,皇帝重启瓦伦斯坦,古斯塔夫斯在吕岑会战中阵亡,年仅 6 岁的克里斯蒂娜登基。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帝国指挥官瓦伦斯坦被控叛国,上演一出风波亭。    帝国军队在新教地区长驱直入,法国担心自己被西班牙包围,黎塞留无法听凭西班牙打败尼德兰,不愿看到皇帝打败瑞典,通过各个联盟形成泛反哈布斯堡共同防御阵线。瑞典在法国的支持下如一头困兽在帝国的土地上横冲直撞,不达目的誓不罢休,而目的除了领土和对波罗的海控制权外,还有巨额兵饷。    面对法国的干涉,皇帝选择了 “攘外必先安内” 与德意志和解,瑞典昔日盟友倒戈,但皇帝始终无法将骁勇善战的瑞典人赶回波罗的海。    常年的战争与瘟疫一同杀死了德意志 30% 的人口,掏空了国王的腰包,拖垮了各国的经济,各方都想寻求和平。为了在谈判桌上谋个好价钱,战争还在继续,边打边谈出来的《威斯特伐利亚和约》实际上是一组和约,很大程度上是解决军队的补偿问题。最终军队被遣散,军人拿到了并不满意的 “满意” 报酬,或沦为劫匪或当上保安。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3.0

            原著应该不错,因为对应的读者对于地理人物信仰社会比较熟悉。但翻译过来,不加以语言叙述调整,就比较难以阅读了。建议要加一篇概述

              转发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