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给这本书评了4.0房产是穷人和富人之间的鸿沟
本书是获得普利策奖的非虚构类作品,作者沉浸式深入生活中,通过美国密尔沃基最底层租房客和房东的交往场景,描述美国底层民众生活。观感(西方非虚构纪实文学都有很强的既视感):美国式扶贫是个死胡同,深陷底层社会的贫民,如果政府不能授人以渔,他们只能沉沦,用毒品和及时行乐麻醉自我,把食品劵廉价出售,用食品劵换龙虾。2. 工业社会家庭原子化,没有亲缘的帮助,弱势个人很难依靠个人爬出深渊,单亲家庭,破碎家庭,政府的补贴只是让底层苟且偷生。3. 物业管理是朝阳行业,社会两极化,房价不会跌,美国人不是不愿意买房,是因为卖不起,现在租房都开始租不起了。过去租房占家庭收入 30%,现在底层贫民占 70%。世界上只有新加坡靠政府组屋(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解决了住的问题。如果没有政府干预,房产会成为贫富阶层的鸿沟。因为房产有资本属性,而无产阶级没有资本。4. 本书因为是描写美国社会底层,观感让我们震惊,原来美国还有这样困苦的一群人,而中国我们只是没有去面对,只要留意身边城市保洁员就能发现,我国也将面临更严重的贫富鸿沟。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149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对自甘堕落者的无脑怜悯,难道不是对自强不息者的亵渎?孟子曰:无恻隐之心,非人也。可阅读完整本书,里面没有任何一个角色让我产生怜悯之心,脑子里一直闪烁的词汇都是咎由自取,自甘堕落。为了避免给人一种高高在上,傲慢,站着说话不腰疼之感,我先摘录几个书里描述的具体案例,你们感受一下。一个护理医师,原本有着中产的身家。因好友离世和伤病打击,选择开始吸食鸦片类药物。先是购买,然后是冒领患者的药物,最后变成克扣。为了自己过瘾,结果放任患者在一旁疼痛无助。东窗事发后,上级医院先后给了他三次机会保住行医执照,他不但不感恩,而且变本加厉的吸食,最终被吊销执照,永不能行医。孰之过?一位靠政府救济度日的单亲母亲。房租未交,供暖费未交,子女学费未交。在救济金到手的那一刻,虽然也确实是杯水车薪,但总能减缓生活的压力,最起码可以选择还上其中一项费用,然而她选择了什么呢?去享受了一顿,即使中产阶级也觉得昂贵的龙虾大餐,如果是带着家人吃也有情可原,她却是自己独享,而且她还把胜于的钱拿来买了她仍需分期付款的珠宝首饰。而子女则只能饿肚子。房租欠交,暖气费欠付,最后只能把孩子送到亲戚处寄养,自己也只能厚颜无耻的住到邻居老太太的屋中,挤在一个不大的沙发上,勉强御寒。。。孰之过?一个原本有着稳定工作,虽薪水不高,仅能艰难度日的单亲妈妈,因一时兴起,就伙同他人持枪拦路抢劫。不到二十四小时就被逮捕。她不但不觉得自己犯了罪,还在法庭上打感情牌,说是因为遇到了突发事件,情绪崩溃才抢劫,期望念在是初犯,又有子女要养,希望法庭网开一面,不要收监。你觉得她值得可怜吗?法官的判词我觉得是掷地有声的。“在原本有固定收入,可以安稳度日之时,尚且因突发事件就拦路抢劫,那现在你已经有了重罪记录,工作也丢了,因行为不端,居住地也将丢失,而子女的拖累仍然存在。那么谁可以保证在情况更加恶劣之后,你不会故技重施,甚至愈演愈烈呢?因为你的抢案,社区里单身女性都不敢独立出门,出门者也不敢携带钱包,对这些人造成的伤害又由谁来负责呢?” 最终,子女被送给他人领养,女人被送入监狱获刑八年。孰之过?不知道读完这几个案例后,你是否对他们仍有怜悯?我想起一部老电影《暴风骤雨》如果是赵玉麟、郭全海、白玉山这些穷人是制度、恶霸造成的贫穷,我觉得值得怜悯救助,可如果是韩长脖这样抽大烟,卖媳妇,无所事事的二流子,你觉得他们真的值得怜悯吗?其实书里美国政府有很多救助手段,无论是救济金,租房卷,还是一些救助政策,其实帮助的人并不少,之所以书里描写的这些人得不到救助,大多数原因是因为她们那劣迹斑斑的记录。比如聚众吸毒、破坏公物、酗酒斗狠、骚扰邻居等等,而且他们的孩子也生的毫无节制,且没有相应的教养,试问谁会愿意和这样的家庭做邻居呢?所以他们会一次又一次的被驱逐出临时居所就不足为奇了吧。书里不是没有怜悯他们的人,但怜悯他们获得的是什么呢?是恩将仇报,是恶语相向。虽然孟子确实教导我们说:“无恻隐之心,非人也”。可这句话没说完啊,后面还有 “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 他们没有羞恶之感,不懂辞让,不明是非,为何要求我们有恻隐之心呢?对自甘堕落者的无脑怜悯,难道不是对自强不息者最大的亵渎吗?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24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无家可归一帆风顺的时候,家的意义容易被忽略。毕竟大家吃好喝好,觉得自己行了。等到挫折来临时,才知道为什么家是港湾。对于整个社会来说家的意义也不容忽视。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我们中国人对一个家是怎么样的同样也会影响到国家这个共同体的认同。美国贫民窟的出现,越来越多的人和阿琳一样不停被驱逐出去,房屋变成毒窝,这些事情会不断腐蚀美国梦,最终动摇美国人对合众国的信仰。覆巢之下,安有完卵。家风是社会风气的重要组成部分。家庭不只是人们身体的住处,更是人们心灵的归宿。家风好,就能家道兴盛、和顺美满;家风差,难免殃及子孙、贻害社会,正所谓 “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 —— 习近平 2016 年 12 月 12 日在会见第一届全国文明家庭代表时的讲话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12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4.0《扫地出门》— 在贫穷的漩涡中挣扎,贫穷像病毒,传染、世袭…… 展现 1% 的底层,向上如同攀岩般困难,向下如同滑梯般容易。你出身时所在的阶级,并非你的命运,但象征着你改变命运的难度。第 283 页:你根本无法想象他们得上进或自制到何种程度,才有机会振作起来脱贫。仅仅是从贫穷中挣扎度日进步到在贫穷中安稳度日,两者间的鸿沟就已经让在底层的他们望而却步;就算是锱铢必较的存钱,脱离贫穷的希望仍然渺茫。于是他们选择 "放弃治疗",选择在苟活中光鲜亮丽、在磨难中寻欢作乐 —— 这些是他们生活的调味剂。他们会吸点小毒、喝点小酒、怡情小赌,看到电视会说买就买。他们会把食物券往美食上砸,比方说拿去买龙虾。"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1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贫穷让我们失去的不仅是家,还有一切活着的全部,包括希望人类学家,田野式采访,美国非裔,贫民区。这一组合,调查的内容是美国最贫困人口的,最基本权利,住房的权利。想象一下,或者了解一下,当你百分之八十的收入用于租房时,你是否对现在与未来的人生保留一些希望。当你随时可能因为断付房租或者不良嗜好导致驱逐令生效时,你还有什么希望。最贫困的人,不分国界,身上都有这样或那样的缺陷,你我可以轻易且轻松的评判他们,但是如果你我生于类似的家庭,或许被迫拥有的缺陷可能会更多。贫穷成了一切弊端的起点,吸毒,暴力,的起点是贫穷,因为缺少教育,因为缺少可以引导自己的父母,因为缺少最基本的平稳生活。当你一起床就面临这一天随时可能断供的衣食住行时,贫穷主导了你,必须短视和及时行乐。活着的目标也就是活着,内容也就是维持活着的状态,好运气的就是让活着这种状态更平稳一些,让下一代活着的压力小一些。看了这本书,更清晰地触碰到贫穷的生之痛。在每日小火慢煮的生之压力下,尊严、底线、健康都在慢慢耗散。能做些什么?惜福,更加努力地挣钱,努力地改掉坏习惯和未来可能出现的不良嗜好。愿人间更值得活。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1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3.0安得广厦千万间“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诗圣杜甫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里的经典诗词至今广为流传。作者自己身在茅屋之中,却满怀忧国忧民之心,时至今日依然让人感动不已。《扫地出门:美国城市的贫穷与暴利》里作者马修・德斯蒙德通过自己的实地调查为读者展现了美国城市残酷冷血的一面。曾经的美国梦让无数人为之心动,可如今它早已变了模样。那些本以为是理所应当的,现在却变得高不可攀。1. 无家可归当我们在想象美国人民的生活,很难会想到在繁华的城市中有大量无家可归的人。根据《制造贫困》里的统计数据来看,美利坚合众国的首府华盛顿特区有大量无家可归的人。一墙之隔,一步之遥,总统和富人等精英阶层享受着超乎前人的丰富物质,而大量无家可归的贫民却连一个遮风挡雨的屋顶都没有。不管政客喊上再多的口号,想必这些人都很难再相信。以《乡下人的悲歌》里的情况作为参考,日益绝望的底层白人确实在物质条件和经济生活中比书中人的境遇要稍微好一点,至少还有片瓦可以遮头。本书发布时间略早,要是考虑到疫情的影响,我们可以肯定的是此类情况在美国更为严重。这也就是说书中那些凄惨的故事会在很多人身上发生,或许那些之前被认为不可能出现的群体也在劫难逃。书中人的故事虽然发生在大洋彼岸,但依然有不少值得我们去了解的地方。或许受到不同国情和制度有所差异,但贫困的人群也可能会面临相似的处境。2. 驱逐房客房东驱逐房客这件事在很多时候极为罕见,这可能就像《美国监狱》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不关白人是一样的。可随着时代变迁,类似的情况也发生了极大的改变。2008 年经济危机导致许多家庭在泡沫破裂之后在自己的房子里被驱逐,书中的则大多是受到了房东的驱逐。这中间很大原因则在于难以支付相应的房租。看似简单的问题在现实中变得愈加复杂。房客难以支付房租的原因不光在于经济上的困窘,还有房东的恶意,乃至于整个城市对于贫困人群的无视。依据《制造贫困》里的分析来看,有足够政府建立的经济适用房就可以有效缓解。尽管美国的财富全球首屈一指,那些领导阶层却无心解决此类的问题,甚至大加削减相关财政预算。故而可以说驱逐房客的情况发生是情理之中的,至少不会让人觉得意外,甚至可以说发生更为糟糕的情况也不会让人感到意外。或许就是情况的日益恶化让大多数人早都习以为常,压根没有想要改变现状的想法和行动。3. 士绅城市城市的士绅化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断掉了那些贫困人口的最后一条路,让其不得不接受居无定所的现状。城市在士绅化的过程中常常会将那些曾经的贫民窟消灭并进行改造。士绅化的城市确实可以拥有更多外表光鲜亮丽的街区,这从城市形象和周边房价上自然也会带来极大的改变。一些大城市在将旧的贫民窟消灭的过程中也在产生新的贫民窟。那些在城市中无法生存下去的个人和家庭由此不得不远离城市所覆盖的范围,因而难以享受到相应的基础设施,自然也没有机会再过上极为便利的生活。本书中的房东在驱逐房客之时,内心也是有着类似的打算。打起算盘,这样做确实对自身经济上更有利,更别提由此少了一些麻烦,可也在有意无意地让很多人妻离子散、家破人亡。这些受到影响的个人和家庭有的是我们以往印象中那些底层的群体,但也有不少可能就是我们身边的人,甚至就是我们自己。书中房客的今天,或许就是我们的明天。4. 何以为家安居乐业是许多人心目中的奋斗目标,可若是连家都没有,又谈何安居?家不光是一个物理空间,更是塑造了我们的身份和人格,甚至可以说它孕育了我们。城市中的万家灯火亮起之时,却没有一盏是属于自己的,或许原本该属于自己的早已暗去。这样的社会会让我们变得更好吗?曾经的美国梦许诺了很多,可如今对于人们都是奢望。可笑的是那些变为奢侈品的是原本每一个人生活下去的基本,失去了这些,还谈何人的基本尊严。人活得不像人,失去了该有的尊严和体面,这样的社会还是那些前人们努力奋斗的美国吗?作者在书中用一个又一个真实的故事不断发出拷问和呐喊。可惜底层穷人的声音不被听见,甚至以暴力的语言来讲述也不行了。要知道《为何生活越来越像走钢索》里提到的大规模监禁可不是闹着玩的。在美国社会的车轮向前的过程中,多少人的一生变成了不值一提的廉价燃料。人们的牺牲和付出变得那么滑稽可笑。“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 杜牧在《阿房宫赋》的话用在这里一点也不违和。5. 万家灯火灯火亮起,一个人的希望和未来也变得似乎触手可及。为此付出多少的努力和牺牲,吃下多少苦和泪,也变得值得。可若是灯光逐渐熄灭,一切又该如何?自由女神像里的灯火曾经指引着来自全球各个角落的人在美国的广阔天地里安家,可当它手里的灯熄灭了,美国大陆上的民众也会因此失去了前行的方向。作为一次社会调研,作者的结果中有亮眼之处,但也难免有所局限。样本数量的匮乏是较为明显的,但也在很多方面展现出了足够的代表性和普遍性。我们在书中看到的是几个家庭的悲欢离合,而在这后面是成千上万个家庭不断重蹈覆辙。作为个人,或许帮助得了眼前这几个,却对那些家庭无能为力。社会的力量参与进来也可能有些杯水车薪,更为重要的还是让政府真正肩负起该承担的责任。可以今时今日的美国来看,问题解决的可能性变得更为渺茫,至少是让人觉得更为悲观。6. 写在最后未来的美国不管是特朗普掌权,还是《乡下人的悲歌》作者万斯话事,亦或是其他候选人胜出,美国的大局应该也不会有太大的变化。穷人的日子也不会变得更好点,能不变得更糟糕可能就要烧高香了。各方学者的建言献策,在其拥有的影响力下再次发挥作用,可至于实际效果,那还是得看具体的执行者。政客对于短期利益的聚焦和政绩的关注会让这些重要的民生工程一拖再拖。或许有朝一日,人们会等到问题解决的契机,或许以不解决的方式继续应对下去。这一代提出问题的人消失了,下一代的还会继续出现,或许是以更为激烈的方式出现。华尔街和白宫的游行示威已经显得有些小儿科了,那些愤怒的民众团结起来在技术的加持下,或许会像《暗网毒枭》里一样对曾经引以为傲的美利坚合众国加以颠覆。911 后反恐战争的不断升级或许带来了一些安全的假象,可当敌人从远方的陌生人变成了附近的熟人,美国精英们又该如何应对?当暴风雨来临之时,那些被逐出安乐窝的精英们或许会想起曾经出现过解决问题的机会。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赞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4.0我们都知道,无论在哪个国家,哪个城市,总是存在富人和穷人,总是有人有豪华奢侈的大别墅,而也总是有人露宿街头、居无定所。只不过,一个国家的发展水平不同,无家可归或者处于困顿中的穷人比例不一样罢了。作为发达国家旗帜的美国,扫地出门一书的作者,竟然记录了这么多挣扎在美国贫困线上的家庭,他们用收入或者救济金的大部分甚至 70%,去支付一个仅能栖身的小公寓或者拖车房的租金,过着一种朝不保夕的生活,不知道下个月会不会被房东扫地出门,在没有阅读这本书之前,我根本就无法想象。一、这些挣扎在美国贫困线上的家庭,何以会到这般田地。这些要拿 70% 的收入去支付房租,而且还经常交不上,面临驱逐的家庭,当然是美国最底层的穷人。我们要问,他们从何而来,他们为什么而贫穷。托尔斯泰说幸福的家庭总是相似的,而不幸的人各有各的不幸。除了这些人的原生家庭处于贫困线上的出生外,同样陷入了父母、祖辈的致贫恶性循环。辍学、少女怀孕、堕胎、多孩子要抚养、混黑帮,职业技能低无法获取高薪报酬,更共同的一点是吸毒。这些人就像陷入一片沼泽一样,一脚踩入,就慢慢地陷入了无底的深渊,眼看着被每个月房租逐渐淹没。于是,美国社会的中下层,很多以为因为一场意外,很可能就会陷入底层入这种恶性沉沦,无法逃出。当然,极小概率的美国梦仍然可能在某一时刻闪现。其中一个叫阿琳的单亲妈妈,带着她的三个孩子,逃离了书中的密尔沃基租房漩涡,在一个美国小镇找到了一份稳定的职业,有了一个付得起房租的家。可能这是她的孩子有可能逃离这个恶性漩涡的最大机会了。而本书的作者才是更好的一个例证。他小时候也跟随父母,经历过多次被房东驱赶的经历,颠沛流离。但是他通过助学贷款,去上了大学,并读了社会学博士,有了高学历,终于跳出了这个漩涡。二、作者的躬身入局作者说:家是我们生活的重心。家是避风港,是我们忙完学习工作之余、在街头历劫种种之后的去处。有人说在家里,我们可以‘做自己’。只要离开家,我们就会化身为另外一个人。只有回到家,我们才会褪下面具。作为一个社会学田野调查,必须躬身入局,把自己融入到调查对象中。作者和调查的房客、房东生活在一起,刚开始会被房客们认为是房东或者什么政府部门的卧底,后来接触多了,获得了各方的信任。他就像一个隐形人一样,跟在他们的后面,记录这他们的困苦、彷徨、欢乐和悲哀,更多的所有生活细节的呈现。他们从大家都能看到的东西里,看到了一般人看不到的东西。作者还有一种能力,能在陌生的受访者身上看到他自己。因为在受访者身上看见了自己,受访者就是很具体真实的人,而不是被理论定义了的 “角色”。调查者在受访者身上看到自己,也会让受访者在调查者身上看见自己,彼此都可以放松。调查者无需时刻惦记着那些事先准备好的问题,用不着为一问一答间可能出现的冷场担心。如果一时无话可说,就观察对方怎么自言自语,怎么在沙发上发愣打瞌。受访者对马修坐在身边埋头写笔记也毫不在意。三、作者提出的解决方案。看到问题,当然要提出解决方案。作者认为美国现在的住房补贴制度,存在极大问题。一方面对穷人的住房救助严重不足,让这些穷人面临时常被驱赶的局面,而另一方面,针对中产阶级以上的人群的住房优惠退税,竟然是对穷人补贴的 3 倍以上。而且现在的美国住房管理制度,让房东可以尽可能多地盘剥到房客的租金,造成穷人拿到的大部分救助都要直接转账到房东的手里。虽然房东也可能会有恻隐之心,但是作为一门正经的生意,房东也不可能一直用恻隐之心来执行收租的行为,否则他们就不可能成为房东。所以,调节税收优惠和补贴的根本政策,并关注补贴发放的技术执行效率,是作者提出的解决方法。最后,我想说,我的两个叔叔,都陷入了租房生活的境地。已经十几年了,他们如何陷入了这样的境地,是因为生意失败,生活意外导致的。现在他们也生活艰难,一个有申请政府补助,而另一个,依靠自己的退休金,需要拿出一半来付房租,幸好终于把儿子培养成一个自食其力的人,可以帮衬着补贴一些家用,因为家中还有一个双目失明的妻子,需要他和儿子一起照顾。居者有其屋,是人类多少年来的梦想,看看路上的流浪汉,再看看躲在出租房内为下个月房租发愁的家庭,人类的共同富裕还是任重道远啊.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赞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3.0没看出啥好来。盖茨喜欢,是不是有种达者兼济天下的意思?关注民生疾苦,男女平等,种族歧视等社会问题。我目前的境界还达不到去关心世界贫困问题的程度。书中有句话值得反思:把每个人都应该拥有和享受的东西 —— 生命基本活动所需的起居空间 —— 变成每个人要拼搏着去占有的资产。还有一个关于 “永久性平民窟” 的观点。结合书中的文字,尝试阐述一下。张三结束了漂泊的生活终于住进了平民窟 A,有了稳定的居住之所。他爱这里,愿意守护这里。这里就是他的家。好景不长,由于欠缴房租等原因被扫地出门。只能离开这里,到另一个(很大可能是更差的)平民窟 B。平民窟 A 失去了一股想把这里变好的力量。而平民窟 B 得到的即使仍然是想把这里变好但肯定比之前弱的力量,有时可能是一股仇恨的力量。总的来说,正能量减少了。社区流动性高,人相对会表现得冷漠。因为潜意识里觉得邻里关系不会长久,不必用心维护。永久性平民窟的问题就在于大多数人是能搬就搬,不能搬的也梦想着早点搬,没有共同建设的欲望。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赞分享「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