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给这本书评了5.0快樂書單
讀這本書的過程,真的會感受到平靜而喜悅的幸福。仁波切的表達既清新又明瞭的闡述了佛學與神經科學和物理學微妙精緻的連結。像我這樣有時會對生活很迷惘,而且悟性也不高的人,對於那些神經學或物理學的複雜論述也很難讀懂,但是這本書卻能給我一種力量,在讀的過程之中仿佛會感覺到仁波切說;「沒關係,練習就可以了。」這趟旅程充滿了活力與生氣,用一句佛家的語氣就是「殊勝妙樂」啊!《金剛經》 當中;「凡所有相皆是虛妄」!我們所體驗的世界,只是自心交互反射罷了。在書裡仁波切透過與科學家的實驗研究證實;我們的心、大腦是可以改變的,只要能夠不斷觀察重複的活動,就能改變神經元的結構和作用。透過對於愛與慈悲等正面心念,我們就能夠見到本性俱足的真正快樂。仁波切還強調;「佛陀教法的重點,在於要我們將正式禪修的體驗,應用在日常生活中的每一個層面。因為只有在面對日常生活的種種挑戰時,才能真正測出我們內在的平靜、洞察力與慈悲的進展。」我在讀這本書時會根據書裡教導的各種冥想技巧來學習,我現在也對冥想有更輕鬆愉悅的體驗,冥想一點都不沈重,冥想是一個隨時可以給我們充電的能量之泉。無論如何,務必試一下「冥想」。仁波切說;如果你覺得自己可以做 5 分鐘,就在 4 分鐘時停下。最好一天有 10 次 3 分鐘,也不要一次 30 分鐘,讓自己期待冥想,而不是把冥想當作一個任務。我自己學習下來的感受;強烈的愉悅、平靜的幸福。冥想;無法言喻,只能意會;只能實作體會!感受吧!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521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空性自在,无限可能2022 年第 7 本书《世界上最快乐的人》读完。本书的作者是咏给・明就仁波切 (Yongey Mingyur Rinpoche),当代禅修大师,1976 年生于尼泊尔,父亲是 20 世纪禅修大师祖古・乌金仁波切。著有《世界上最快乐的人》、《世界上最幸运的人》等畅销书。咏给・明就仁波切从小患有恐慌症,13 岁借由禅修克服恐慌症,17 岁被指派为闭关房上师,是藏传佛教史上最年轻的闭关上师。他不仅精通藏传佛教传统的实修训练与哲学训练,对现代科学文化也极为熟悉。至今已在全球巡回讲学近 10 年,并广泛与国际知名的科学家、摇滚歌手、电影明星等各阶层人士接触和交谈。本书是一本优秀的禅修入门书籍,作者结合自身修习及成长经历,从原因,方法,成果三部分讲述禅修的科学依据,具体禅修的种类及方法,可能遇到的困难以及长期禅修的成果。全书结构清晰,文字平静优美,阅读体验愉悦。结合笔记内容整理下自己印象深刻的地方:1. 禅修的定义:任何时刻,将注意力安住在往来于心中的一切,这就是禅修;以这样的方式安住,就是体验本然心。禅修跟日常生活中思考、情绪和感受历程的唯一差异,就在于你是否运用了单纯、赤裸的觉性。当你让心如其本然地安住,不追逐任何念头,不被任何情绪或感官知觉带走,这时觉性就会显现。2. 空性的定义:当佛教徒说到空性时,意思并不是 “什么都没有”,而是指一种能让任何事物显现、改变或消失的无限可能性。3. 放下执念,不评判:如果你能练习让自己的心如实呈现,那么你的心终究会自己安顿下来,你会开始有一种宽广的感觉,你清晰、无偏地体验事物的能力也会逐渐增强。一旦能够以觉性看着这些念头和情绪的来去,你就开始认出它们全都是相对的现象。它们之所以能够被界定,完全是由于它们和其他经验之间的关系。能够辨识快乐的念头是因为它和痛苦的念头不同。这就好像某人个子很 “高”,是和个子比他矮的人比的结果。事实上,这人本身既不高也不矮。同理,除非是跟其他念头相比较,否则念头或感觉本身并不能被定义为正面或负面。如果没有这样的比较,念头、情绪或感知就只是念头、情绪或感知罢了,它们本身并没有任何天生固有的特质或特性。除非透过比较,我们无法对它们下任何定义。4. 顺其自然:禅修的重点就是要放下你对禅修的所有期待。你的本然心所具有的一切特质 —— 寂静、开阔、放松与清明,原本就已经在那儿了。你并不需要特别做什么,也不需要转换或改变你的觉知才能够得到它们。觉察自心时,你唯一要做的就是去认出自心原本具有的特质。5. 思维的角度改变生活:佛陀教法的重点可浓缩为:心是一切经验的本源,改变了心的方向,就可以改变所有经验的品质;当你转化自己的心之后,你所经历的一切也会跟着转化。这有点像戴上黄色镜片的眼镜,你所看到的一切也突然都变成了黄色;如果戴上绿色镜片,那么你所看到的一切也都会变成绿色的。6. 无所缘止休禅:无所缘的止禅修是安住自心的最基本法门,你不需要看着念头或情绪(这个观修法我之后会再说明),也不需要试图去阻止它们。只要用孩童般的天真安住于觉性中,看自心进行它的活动,像孩子般数着:“哇!多少念头、感官知觉和情绪啊!它们正在我的觉性中来来去去呢!”7. 初学禅修适宜少量多次:初学禅修时最有效的方法,就是一天当中让心安住的次数要多,但每次安住的时间要短。他说,不然你可能会觉得禅修愈来愈无聊,或对自己的进展感到很失望,到最后干脆就放弃了。这种短时间、多次的方法,就像古书中所说的 “涓滴挹注,终能满怀”。8. 共同体:每当你看着自己的心时,实在无法不看到自己与他人的相同点;当你看到自己 “渴求快乐” 的欲望时,— 定也会看到他人有着相同的欲望;当你清楚观照自己的恐惧、愤怒或嗔恨时,实在无法不看到周遭的人也都有着相同的恐惧、愤怒与嗔恨。当你看着自己的心时,所有虚构的自身与他人的差异就会自动消融。 本书整体打 9 分,推荐给对禅修,哲学感兴趣的朋友们。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10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4.0世界上最快乐的人1、人行为背后其实只有一个动机,渴望安全或者快乐。假如有人做出伤害行为或者说出伤人的话语,那是因为他们没有安全感或者不快乐,他们心中感到恐惧害怕。2、最有效的禅修方法就是尽最大的努力, 但不要过于期待结果。3、喜乐:爱意,身心快乐明性:洞察事物本质超越念想:不被他人所左右 4、禅修:看到自己渴望快乐欲望,看到自己的恐惧,憎恨,愤怒时候,察觉别人也存在该感受,分析和研究对方动机,更进一步试着了解对方的感受,明白每个人都有着相同的需求,就像我们自己一样,都想获得快乐,避免受苦。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赞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世界上最快乐的人,好书推荐!#管中窥豹读书计划(第 1841 本)#2025 年读书主题(一)自我提升 -《世界上最快乐的人》(18)大家好!2025 年的管中窥豹读书计划第六年,我们即将揭开 12 个领域、52 个主题的 365 本书籍,日拱一卒,功不唐捐,用一年时间搭建知识体系大厦。今天我们从自我提升的领域开始,选择的情绪管理主题书籍进行刷书,第四本是《世界上最快乐的人》,科学原理揭示快乐之道,生动故事助禅修启程。在书中,作者不仅以自身科学试验为例,结合科学原理,以最尖端的实验研究成果证明恐惧、不安、迷惑等大脑神经元之间的信息交流,可以通过心的训练加以转化;而且还用简单却清晰、浅显且丰富的故事和比喻,生动地描述禅修的初始与进程状态。即使是一般读者,也能深切领会作者所要传达的快乐之道。2、精选原文:①能为心师,则得安乐。在《宝云经》里,除盖障菩萨问佛陀:“如何才能得到真正的自在、快乐?” 佛陀并没有直接回答方法如何,倒是要菩萨先去思考心的状态、作用与功能。佛法修行的核心的确是心。了解这一点,才算是踏入修行的开始 ——“道”,即本书的第二部。心是我们修行路上的重要伴侣,要使心一路上安稳且忠诚地陪伴我们,必须花时间训练、锻炼心。而锻炼心的方法,唯有禅修。修心之目的,最主要还是在于彻底转化我们的心念、思想,进而以慈、悲来保护自己,善待众生。因此,作者也提到慈心与悲心的培养是禅修的重点。若能以一颗调伏、温驯的心为基础,运用它来生起其他德行就容易多了。慈悲是修行者最大的财富,心存慈悲者比缺少慈悲者的心更柔和、更懂得付出与宽容。平静是真正的快乐,这透过见到实相与根除烦恼所获得。不管结果如何,所花费的时间、心力都会带给我们极大的利益,这是一项非常值得投资的菩萨事业。②旅程的起点佛法修持的重点,并不在于刻意改变想法或行为,以使自己成为更好的人,而是要认识到,无论你如何看待影响自己生命的那些遭遇,你原本就是良善、完整,且圆满具足的。佛法修持是去认出自心原本具有的潜能,换句话说,佛教注重的并不是让自己变得更好,而是认识到此时此刻的你就如你自己一直深切期望的一样,是完整、良善,且本质上是完好健全的。唯有对自心本性的直接体悟才让我真正明白:任何的不安和恐惧只不过是我自心造作的产物,而自心本性不可动摇的宁静、信心和喜乐,其实比自己的眼睛更贴近自己。佛陀体悟的是自己本性的一切潜能,而这潜能先前却被二元观限制住了。所谓的二元观,就是认为有某个独立存在、原本真实的 “我”,和某个也是独立存在、原本真实的 “他”,两者是分离且对立的。3、春幸启发:我开始 “直接” 认识到,念头和情绪并不像表相上看起来那样具体或真实。一旦我不再相信它们告诉我的故事之后,我开始见到背后的 “作者”—— 无垠广阔、无限开放的觉性,也就是心的本性。心外无物,我们的人生很多问题来源于心,当外界反馈说我们的生命收到了干扰,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我们的内心不平静。人生的一切修炼,都可以通过修心进行改变,直到某天,我们能遗世独立,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赞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禅修一定能增进自信一、认知真相真相是你的身体并不完全是你,甚至只是你极小的部分。你大脑中产生的念头都不是真实的原有的经验、另你不悦的情绪也都不成立。二、禅修的方法安住当下的感受观察每 2 个念头之间的间隙平静福址和自信的显现三、自信在哪里特修斯之船。现在的你已经不是刚出生那个你,你没有必要担心现在这个你失去什么东西。贪着、愚痴、嗔恨的本质是自他的二元对立,你所担心的名利权情并非你拥有,他夺去的关系。每个人都想离苦得乐。安住和生起悲心,一定会让你拥有快乐,你的肉身只是你观察的对象。作为观察者,你可以是除肉身之外的任何物体或生命。你是观察者,你是自由的,你有能力改变你肉身的任何痛苦念头。所以,你自信能做到。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赞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这本书是最近读的最认真的一本,以前总觉得佛学是一个很遥不可及的东西,读完发现修行的入门好像都是稀松平常的小事,哪怕只花几秒钟都可以完成,日积月累后居然可以成就一些常人无法理解的大神通。但回过头想想水滴石穿不也是这个道理,小小的任何事只要坚持都可以让量变成为质变。更有意思的是很多佛学东西居然还可以和科学试验相互印证,虽然在别的书里也读到过一些案例,但是一次性的接触这么多实属震撼,也没想到佛学还与量子力学有着莫大的联系。人在迷茫的时候总会想寻些什么,以填补自己空白的地方,对外寻真的不如对内寻,那么就从今天开始舍弃一些让自己不舒服的事情,放下一些原本就不该有的执念,从内寻找自己想要的东西吧。本来没有的东西得到了就不想失去,从来没有得到过的东西虽然会渴望得到,但渴望的感情肯定没有得到了却失去的感觉这么痛苦,用佛的思维来想,其实本来就什么都没有不是吗?为什么还要苦恼失去?人生第一次开悟是从深处理解到很多事情看待的角度不同,得到的结论就不同,不管是对待自己的念头还是对待别人的误解,都可以相对轻松的化解。读完这本书姑且算是第二次开悟,懂得什么是真正的空,摸到了一丝丝舍得和放下的真正含义。多读书真是一件很棒的事情!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赞分享「微信」扫码分享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