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给这本书评了4.0因其已知,发现未知。
文化类的书籍,我平时看的不多,今天看到这本书也是因为《得到头条》里提到了。我很喜欢这本书的名字,像武功秘籍一样吸引我。那我学到了什么呢?首先,在专注的时候,不要忘记世界是多样性、复杂性、丰富性并存的。其次,人文学是一笔丰富的资产,它是我们思考生活、批判现实的资源,它点染了我们的生命,使得它具有丰富而多样的意义。最后,在学习实用知识的时候,不要忘记文化素养的培养。学到的内容如何实践呢?我们不能过于注重线性的、纵向式的传习与听受,对于横向的、从侧面撞进来的资源也要引起重视。因为两者缺一不可,交叉循环为用是最好的。喜欢的金句:1. 如果没有人文,我们只有 “生存”,没有 “生活”。2. “风” 是 “万状而无状,万形而无形”,“风” 的形成不只是老师对学生纵向的讲授,而是有 “纵” 有 “横”,有 “传习” 而得,也有来自四面八方不期而遇的吉光片羽。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11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4.0《天才为何成群的来》这本书是著名历史学家王汎森先生的杂文集。这些文章都有一个统一的出发点,就是从人文的角度,考虑知识是怎么创造出来的,怎么推动社会发展,能创造新知识,推动社会发展的那些人,就是 “天才”。本书核心内容:1. 史学思维方式 “观风”,用这种思维方式来思考一下,“天才为何成群地来”。2. 用这种思维,来看看人文学科的危机到底是怎么回事,怎么化解。3. 作者心目中理想的学术环境应该是什么样的。天才成群地来,这个现象会引发我们思考,怎么才能激发人的创造力,好的学术环境到底什么样的?构成良好学术环境的因素有很多:有历史的思想资源、时代的环境,还有群聚效应,领跑者以及同侪之间的竞争合作关系,等等。通过这个问题,我们学习了王先生提出的一种史学思维 ——“风” 的思维,简单来说,就是一种综合的、全局的思维能力,它要求你的思考能在问题本身和大环境之间出入自由。这种思维,不仅可以用来研究历史,也同样可以用来思考当下和未来,它会让你关注到一般人注意不到的那些被风吹走的东西。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6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4.0天才扎堆其实是一个挺普遍的现象,比如,竹林七贤、初唐四杰、唐宋八大家等等。这里的关键不在于天才,而是成群。不是因为刚巧一群天才碰到了一起,而是因为当时的社会文化环境,有适合他们的土壤。这是一本杂文集,作者是台湾著名历史学家王汎森。这本书里的文章跟历史学并没有直接关系,但是这些文章有一个统一的出发点,就是从人文的角度,考虑知识是怎么创造出来的,怎么推动社会发展。可以说,这本书是一个人文学者,对整个时代学术状况、文化状况的观察。在书里,王先生提出了一个著名的学术观点,那就是 “风” 的观念。他认为,社会的发展变革,往往有一种无形的推动力,最终形成一种趋势,就像 “风” 一样,历史学家的工作就是观风。也就是说,研究历史,不能只是记录发生过什么事情,那只是搜集史料,也不能把一个个事件拆开来看,简单地理出前因后果。观风就是要捕捉潜藏在因果背后的、一些无形的东西。要如何才能学会这样一种综合的、全局的思维方式呢。它就要求你既有能力深入到问题内部,又能不忘记外面还有很大的天地。用显微镜观察细节,再用望远镜审视大的框架。不断地 “出入”,让你的思考更有生机。〈关注公号 DoctorCC,好书不错过。〉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4分享「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