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中科院心理所所长傅小兰新作,全面梳理说谎心理学研究的脉络,帮你科学识谎,拥有健康、简单的人际关系。

内容简介

谎言存在于日常生活之中,对人们的明智决策和清醒行动有重要影响。因此,如何有效识别谎言,始终是人们普遍关注的话题。

谎言背后有复杂的心理机制和行为机制,识别谎言不能仅仅靠几个表情和动作。

本书基于认知心理学、认知神经科学和计算机科学的前沿研究,从谎言的心理机制、行为线索、社会文化影响、识谎训练、识谎技术及应用等多个方面展开。

目录

  • 版权信息
  • 第1章 说谎与识谎
  • 1.1 何为说谎
  • 1.1.1 掩耳盗铃:日常生活中的自我欺骗是说谎吗
  • 1.1.2 见证奇迹:魔术是说谎吗
  • 1.1.3 兵不厌诈:军事活动中的欺诈是说谎吗
  • 1.2 谎言的多样性
  • 1.2.1 谎言的善与恶
  • 1.2.2 谎言风险的高与低
  • 1.2.3 谎言成分的多与少
  • 1.3 谎言识别的研究意义
  • 1.4 说谎与识谎的“猫鼠博弈”
  • 第2章 谎言识别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 2.1 谎言识别的过去
  • 2.1.1 以“神灵”的名义起誓:神誓法
  • 2.1.2 来自“神灵”的裁判:神判法
  • 2.1.3 来自肉体的考验:刑识法
  • 2.2 谎言识别的现在
  • 2.2.1 传统测谎仪的出现
  • 2.2.2 传统测谎仪(多导生理仪)的替代品
  • 2.2.3 测谎仪的局限性
  • 2.3 谎言识别的未来
  • 2.3.1 谎言识别技术的多学科领域交叉融合和人工智能时代
  • 2.3.2 谎言识别的需求与研究现状的矛盾
  • 第3章 谎言研究的理论与方法
  • 3.1 说谎的线索与识别理论
  • 3.1.1 非言语线索泄露理论
  • 3.1.2 自我展示理论
  • 3.1.3 欺骗四因素理论
  • 3.1.4 人际欺骗理论
  • 3.2 全息偏离谎言识别理论和方法
  • 3.2.1 谎言的言语指征
  • 3.2.2 谎言的副语言指征
  • 3.2.3 全息排查偏离法
  • 3.3 谎言研究的方法与技术
  • 3.3.1 多导生理测试技术
  • 3.3.2 认知脑电测谎技术
  • 3.3.3 语音测谎技术
  • 3.3.4 眼动追踪测谎技术
  • 3.3.5 fMRI测谎技术
  • 第4章 说谎的认知
  • 4.1 说谎的认知过程
  • 4.2 说谎时的大脑反应
  • 4.2.1 说谎时脑电发生了什么变化
  • 4.2.2 说谎时大脑的血氧信号如何变化
  • 第5章 说谎的情绪反应及生理变化
  • 5.1 说谎的情绪反应
  • 5.1.1 说谎与情绪的关系
  • 5.1.2 说谎情绪的三个成分
  • 5.2 说谎时的自主神经生理反应
  • 5.2.1 自主神经系统简介
  • 5.2.2 情绪与自主神经系统
  • 5.2.3 说谎时的自主神经生理反应指标
  • 5.3 影响说谎时生理反应的因素
  • 5.3.1 个体差异
  • 5.3.2 环境因素
  • 5.3.3 训练和干预
  • 第6章 说谎的意志过程
  • 6.1 说谎者的意志
  • 6.1.1 意志概述
  • 6.1.2 意志与说谎的相关研究
  • 6.2 说谎的筹谋阶段
  • 6.2.1 说谎的动机
  • 6.2.2 说谎与心理理论
  • 6.2.3 心理理论与说谎的相关研究
  • 6.3 说谎的执行阶段
  • 6.3.1 自我控制与说谎
  • 6.3.2 说谎者的执行控制过程
  • 第7章 说谎的个体和群体差异
  • 7.1 说谎的性别差异
  • 7.2 说谎的年龄差异
  • 7.2.1 儿童的说谎行为
  • 7.2.2年轻人与老年人的说谎行为
  • 7.3 说谎的个性差异
  • 7.3.1 人格因素造成的说谎行为个体差异
  • 7.3.2 其他因素造成的说谎行为个体差异
  • 7.3.3 特殊人群的说谎行为
  • 7.4 说谎的民族和文化差异
  • 7.4.1 非言语线索
  • 7.4.2 言语线索
  • 第8章 情境与个体偏好
  • 8.1 说谎随情境改变的动机基础
  • 8.1.1 说谎随动机变化产生的不同类别
  • 8.1.2 说谎的内在和外在奖赏系统
  • 8.2 信息披露程度
  • 8.3 交流媒介
  • 8.3.1 不同交流媒介的差异与说谎
  • 8.3.2 不同媒介中的说谎行为差异
  • 8.4 社会评价
  • 8.4.1 社会评价与说谎
  • 8.5 个体对谎言的偏好
  • 8.5.1 谎言厌恶
  • 8.5.2 谎言厌恶的影响
  • 8.6 时间和练习的影响
  • 8.6.1 道德滑坡效应
  • 8.6.2 说谎增强的过程
  • 第9章 说谎得逞的影响因素
  • 9.1 从另一个角度研究说谎
  • 9.2 说谎者操纵的因素
  • 9.2.1 专家效应
  • 9.2.2 外表吸引力效应
  • 9.2.3 相似性效应
  • 9.2.4 社会性心理效应
  • 9.2.5 自我易化效应
  • 9.2.6 主观说谎能力
  • 9.3 谎言内容中的因素
  • 9.3.1 谎言内容的逻辑和细节
  • 9.3.2 编造谎言所需的认知资源
  • 9.3.3 编造谎言所需的准备时间
  • 9.3.4 编造谎言的其他问题
  • 9.4 说谎行为表现中的因素
  • 9.4.1 说谎时非言语线索的主观操纵
  • 9.4.2 诚实与说谎的行为模板
  • 9.5 听众自身的因素
  • 9.5.1 听众的真实偏见
  • 9.5.2 听众的心境和注意力
  • 9.5.3 揭露说谎的可能后果
  • 9.6 团队与说谎
  • 9.6.1 隐藏在团队中的说谎者
  • 9.6.2 团队一致对外说谎
  • 9.6.3 团队说谎与个体说谎的差异
  • 9.7 自我欺骗
  • 9.7.1 自我欺骗的定义
  • 9.7.2 自我欺骗对说谎的影响
  • 9.7.3 富有争议的研究领域
  • 第10章 生理反应
  • 10.1 基于生理反应测谎概述
  • 10.1.1 基于外周神经生理的测谎技术
  • 10.1.2 基于中枢神经生理的测谎技术
  • 10.1.3 应用生理反应测谎的现状
  • 10.2 基于生理反应的测谎方法
  • 10.2.1 相关不相关测试法
  • 10.2.2 紧张峰测试法
  • 10.2.3 准绳问题测试法
  • 10.2.4 隐藏信息测试法
  • 10.2.5 结合脑电的隐藏信息测试法
  • 10.3 基于生理反应测谎的相关问题
  • 10.3.1 伦理问题
  • 10.3.2 反测谎
  • 10.3.3 测试者的资质
  • 10.3.4 测谎的有效性
  • 第11章 基于面部线索的谎言识别
  • 11.1 面部表情概述
  • 11.2 面部表情与说谎
  • 11.2.1 真实的情绪与假装的情绪
  • 11.2.2 面部表情的不对称性
  • 11.2.3 真笑与假笑
  • 11.2.4 微表情:情绪的泄露
  • 11.2.5 文化因素对表情的影响
  • 11.3 其他面部相关线索与说谎
  • 11.3.1 眼部线索:眨眼和瞳孔大小
  • 11.3.2 面部皮肤表面温度
  • 11.3.3 发生情境
  • 11.3.4 说谎者的情绪变化
  • 第12章 基于身体姿态的谎言识别
  • 12.1 身体姿态线索概述
  • 12.1.1 象征性动作
  • 12.1.2 阐述性动作
  • 12.1.3 适应性动作
  • 12.1.4 身体姿势
  • 12.1.5 头部动作、腿和脚部动作
  • 12.2 说谎的身体姿态线索
  • 12.2.1 情绪相关的身体姿态线索
  • 12.2.2 认知负荷相关的身体姿态线索
  • 12.2.3 企图控制相关的身体姿态线索
  • 第13章 基于言语内容的谎言识别
  • 13.1 说谎的言语线索
  • 13.1.1 认知相关的言语线索
  • 13.1.2 情绪相关的言语线索
  • 13.1.3 企图控制相关的言语线索
  • 13.2 言语内容真实性评估工具
  • 13.2.1 陈述有效性分析
  • 13.2.2 真实性监控
  • 13.2.3 科学内容分析
  • 第14章 生理信号的自动识别
  • 14.1 说谎者的生理信号反应模式
  • 14.1.1 脉搏信号反应模式
  • 14.1.2 呼吸信号反应模式
  • 14.1.3 皮肤电信号反应模式
  • 14.2 人工智能与测谎:利用生理信号测谎的特征提取
  • 14.2.1 时域特征值
  • 14.2.2 频域特征值
  • 14.3 人工智能与测谎:利用生理信号测谎的分类方法
  • 14.3.1 KNN分类器
  • 14.3.2 Fisher分类器
  • 14.3.3 支持向量机
  • 第15章 微表情
  • 15.1 微表情数据库
  • 15.1.1 第一代微表情数据库
  • 15.1.2 第二代微表情数据库
  • 15.1.3 SAMM数据库
  • 15.1.4 SMIC数据库
  • 15.1.5 CASME、CASME Ⅱ,以及CAS(ME)2数据库
  • 15.1.6 第三代微表情数据库
  • 15.1.7 微表情数据库的标注与分类
  • 15.1.8 微表情数据库的问题与挑战
  • 15.2 微表情的智能分析
  • 15.2.1 微表情的智能检测
  • 15.2.2 微表情的智能识别
  • 15.2.3 微表情分析的挑战与展望
  • 第16章 姿态线索的自动识别
  • 16.1 人体姿态信息的采集、量化与姿态识别
  • 16.1.1 基于加速度计的人体姿态识别
  • 16.1.2 基于张力传感器的人体姿态识别
  • 16.1.3 基于视觉捕捉技术的人体姿态识别
  • 16.1.4 基于光学运动捕捉系统的人体姿态自动识别及其谎言识别准确率
  • 16.1.5 基于计算机视觉技术的人体姿态自动识别及其谎言识别准确率
  • 16.2 人体姿态与欺骗行为数据库
  • 16.2.1 Leeds Sport Pose(LSP)数据库
  • 16.2.2 Frames Labeled In Cinema(FLIC)数据库
  • 16.2.3 Max Planck Institut Informatik(MPII)人体姿态数据库
  • 16.2.4 AI Challenger人体骨骼关节点检测数据库
  • 16.2.5 University of Central Florida(UCF)101数据库
  • 16.2.6 Real Life Trial Deception Database(RLTDD)数据库
  • 第17章 语音线索
  • 17.1 语音测谎系统的一般框架
  • 17.2 声学特征与谎言相关性分析
  • 17.2.1 语音的声学特征
  • 17.2.2 特征相关性自动分析方法
  • 17.2.3 语音声学特征谎言识别分析
  • 17.3 语音线索自动识别
  • 17.3.1 语音谎言数据库
  • 17.3.2 语音自动识别方法
  • 17.4 语音自动测谎的展望
  • 第18章 多模态信息
  • 18.1 什么是多模态
  • 18.2 多模态谎言数据库
  • 18.2.1 多模态谎言数据库概述
  • 18.2.2 多模态谎言数据库建库方法
  • 18.3 多模态线索融合
  • 18.3.1 多模态线索融合概述
  • 18.3.2 多模态线索融合方法简介
  • 18.4 多模态线索识别展望:时间模式分析
  • 18.4.1 时间模式相关背景
  • 18.4.2 方法假设
  • 18.4.3 分析工具及分析过程
  • 18.4.4 评价
  • 第19章 谎言识别的个体和群体差异
  • 19.1 谎言识别的性别差异
  • 19.2 谎言识别的年龄差异
  • 19.2.1 老龄化与谎言识别
  • 19.2.2 表情识别与谎言识别
  • 19.2.3 其他可能与谎言识别相关的因素
  • 19.2.4 谎言识别的同龄效应
  • 19.3 谎言识别的个性差异
  • 19.3.1 不同人格个体的谎言识别能力
  • 19.3.2 特殊人群的谎言识别能力
  • 19.4 谎言识别的民族与文化差异
  • 19.4.1 谎言识别的跨文化判断
  • 19.4.2 谎言识别的跨文化调节因素
  • 19.5 谎言识别的职业差异
  • 19.5.1 专业人士和非专业人士在识别成人谎言方面的差异
  • 19.5.2 专业人士和非专业人士在识别儿童谎言方面的差异
  • 19.5.3 谎言识别的职业差异的影响因素
  • 第20章 谎言识别能力的提升
  • 20.1 谎言识别的需求与分类
  • 20.1.1 谎言识别的人群分类
  • 20.1.2 职业人群的需求
  • 20.1.3 非职业人群的需求
  • 20.2 非职业人群提升识别谎言能力的途径
  • 20.2.1 图书与文献学习
  • 20.2.2 网上学习和交流
  • 20.2.3 讲座学习
  • 20.2.4 机构课程学习
  • 20.3 谎言识别训练的有效性
  • 20.3.1 针对非言语和副言语线索的训练的有效性
  • 20.3.2 针对言语内容线索的训练的有效性
  • 20.3.3 反馈对谎言识别训练的有效性
  • 20.3.4 认知谎言识别训练的有效性
  • 20.3.5 基于计算机和网络的谎言识别训练的有效性
  • 20.3.6 谎言识别训练的副作用
  • 20.4 职业人群提升谎言识别能力的途径
  • 20.4.1 测谎仪器制造商提供的培训
  • 20.4.2 软件开发方提供的培训
  • 20.4.3 测谎服务公司提供的培训
  • 20.4.4 高等院校提供的培训
  • 第21章 走向应用的谎言识别
  • 21.1 谎言识别在国家安全领域的应用
  • 21.1.1 谎言识别应用于反间谍领域
  • 21.1.2 谎言识别应用于民航安检
  • 21.1.3 谎言识别应用于反恐斗争领域
  • 21.2 谎言识别在司法审讯领域的应用
  • 21.2.1 司法系统中的谎言识别
  • 21.2.2 理性与客观看待
  • 21.3 谎言识别在临床诊断领域的应用
  • 21.3.1 识别真病与假病
  • 21.3.2 医学领域的谎言识别
  • 21.4 谎言识别在商业领域的应用
  • 21.4.1 商业领域的谎言欺骗
  • 21.4.2 商业领域的谎言识别
  • 21.5 谎言识别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 21.5.1 贴近生活,走进生活
  • 21.5.2日常生活中的谎言识别
  • 参考文献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评分不足
2个评分

出版方

中信出版集团

中信出版社,成立于1988年,隶属于中国中信集团公司,是全国中央级出版社。2008年改制为中信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中信出版集团满怀激情,关注思想、关注理念、关注人物、关注资讯、关注时尚,为读者提供最前沿的思想与最优秀的学习实践,通过有价值的、有享受的阅读,倡导与展示新的文化主流,启动一个“大众阅读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