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全面梳理学生欺凌预防与治理的对策措施。阻止校园欺凌,保护少年的你。

内容简介

本书以我国现行的法律法规政策以及学校治理体系为依据和基础,同时吸收借鉴国外有关学生欺凌防治的全新理论成果和成功经验。既有学生欺凌的基础理论、法律政策介绍,也有典型案例解析和具体的策略方法指导,更有建设性的意见和创新探索。

目录

  • 版权信息
  • 第一部分 基础编
  • 第一讲 面对学生欺凌,我们需要共识
  • 第一个基本共识:概念共识
  • 第二个基本共识:定义共识
  • 第三个基本共识:防治共识
  • 第二讲 学生欺凌构成“六要件”
  • 第一个要件:主体要件
  • 第二个要件:对象要件
  • 第三个要件:时空要件
  • 第四个要件:主观要件
  • 第五个要件:行为要件
  • 第六个要件:结果要件
  • 第三讲 关联行为的甄别
  • 第一组关联行为:学生欺凌与学生暴力
  • 第二组关联行为:学生欺凌与学生打架斗殴
  • 第三组关联行为:学生欺凌与学生打闹嬉戏
  • 第四讲 学生欺凌行为类型化分析
  • 第一种类型化方法:以行为方式划分
  • 第二种类型化方式:以借助的介质或载体划分
  • 第三种类型化方式:以侵害对象来划分
  • 第五讲 学生欺凌角色及其互动
  • 第一个角色:欺凌者
  • 第二个角色:被欺凌者
  • 第三个角色:围观者
  • 第六讲 学生欺凌的行为危害
  • 一、对被欺凌者的危害及影响
  • 二、对欺凌者的危害及影响
  • 三、对围观者的危害及影响
  • 四、对学校的危害及影响
  • 五、对家庭、社区和社会的危害及影响
  • 第七讲 学生欺凌根源及诱发因子
  • 第一大系统:内部因子系统
  • 第二大系统:外部因子系统
  • 第八讲 学生欺凌风险评估与临界预警
  • 一、需要关注与警惕的学生欺凌苗头
  • 二、需要关注与警惕的引发学生欺凌高危群体
  • 三、关注与警惕学生欺凌易发场域
  • 四、发现学生欺凌苗头的基本途径
  • 五、评估与预警学生欺凌苗头
  • 第二部分 学校·教师编
  • 第九讲 教师防治职责与能力要求
  • 一、教师承担防治学生欺凌的重要使命
  • 二、教师防治学生欺凌的岗位职责
  • 三、老师防治学生欺凌的能力要求
  • 第十讲 学校整体预防体系与策略
  • 第一大体系:组织管理体系
  • 第二大体系:岗位责任体系
  • 第三大体系:规章制度体系
  • 第四大体系:技防与物防体系
  • 第五大体系:外部协同体系
  • 第六大体系:应急预案体系
  • 第十一讲 班级层面预防策略与措施
  • 一、组织制定班级反欺凌规则
  • 二、组织反欺凌主题班会
  • 三、对高危群体学生提供早期介入
  • 四、组织班级文娱活动
  • 五、开展日常教育
  • 第十二讲 如何开展学生欺凌专项调查
  • 一、把握专项调查的目的
  • 二、熟悉专项调查的形式及主要内容
  • 三、问卷调查类专项调查的具体实施程序及注意事项
  • 四、调查问卷设计与模板参考
  • 五、访谈类专项调查的组织开展
  • 第十三讲 学生欺凌的现场处置与应对
  • 一、了解和熟悉处置与应对的基本流程
  • 二、了解和掌握主要的应对措施
  • 第十四讲 指导学生预防欺凌的技法
  • 一、头脑风暴法
  • 二、角色扮演法
  • 三、个别谈话法
  • 四、应对欺凌简要七法
  • 第十五讲 学生欺凌的调查与认定
  • 一、对于未构成违法犯罪的学生欺凌行为(事件)的调查与认定
  • 二、对涉嫌违法犯罪的学生欺凌行为(事件)的调查与认定
  • 第十六讲 学生网络欺凌防治的特别策略
  • 一、认清网络欺凌较其他传统类型欺凌的显著特征
  • 二、学生网络欺凌成因的心理分析
  • 三、如何识别学生网络欺凌
  • 四、学生网络欺凌的校园处置流程及措施
  • 五、防范网络欺凌的具体措施
  • 六、网络欺凌的法律责任问题
  • 七、国内外有关网络欺凌防范与处置指南与课程简介
  • 第十七讲 学生欺凌防治中的家校沟通
  • 一、事前的沟通,即在预防学生欺凌环节的沟通问题
  • 二、事中的沟通,即在处置学生欺凌环节的沟通问题
  • 三、事后的沟通,即学生欺凌事件事后环节的沟通
  • 第十八讲 学生欺凌舆情的处置与应对
  • 一、了解舆情演变的基本阶段
  • 二、舆情危机的具体应对措施
  • 三、网络舆情控制机制
  • 第十九讲 对欺凌及协助者的教育惩戒
  • 一、明确教育惩戒的目的、目标与原则
  • 二、教育惩戒的方式
  • 三、关于教育惩戒的争议
  • 第二十讲 善后恢复与事后重建
  • 一、在善后恢复中应坚持三项原则
  • 二、应制订详细的善后恢复计划
  • 三、善后恢复计划的具体实施
  • 第三部分 家长·学生编
  • 第二十一讲 家长防治职责与亲职教育
  • 一、现行法律法规与政策中有关家长防治职责的规定
  • 二、家长失责与亲职教育
  • 第二十二讲 家教模式与学生欺凌预防
  • 一、家庭及家教的基本类型及特点
  • 二、预防和应对学生欺凌的家教策略
  • 第二十三讲 未成年子女遭受学生欺凌的识别
  • 一、关注异常信号
  • 二、察觉或获取相关信息的途径与方式
  • 第二十四讲 预防未成年子女成为欺凌者
  • 一、当好镜像教育示范
  • 二、早期介入干预
  • 三、培养孩子边界和规则意识
  • 四、远离暴力文化
  • 五、培养情绪控制能力
  • 第二十五讲 对学生欺凌旁观者的引导教育
  • 第二十六讲 未成年女生实施欺凌的成因及特点
  • 一、未成年女生实施欺凌的成因
  • 二、未成年女生实施欺凌的特点
  • 第二十七讲 家长对学生欺凌的处置
  • 一、家长发现孩子被欺凌时的处置要点
  • 二、家长发现孩子欺凌其他孩子的处置要点
  • 第二十八讲 学生欺凌事后的家庭矫正
  • 一、帮助被欺凌者恢复的途径与方法
  • 二、帮助欺凌者改进问题的措施
  • 第二十九讲 涉事学生家长的沟通与交涉
  • 一、与涉事学校及老师的沟通与交涉
  • 二、与欺凌者及其家长的沟通方式
  • 第三十讲 学生如何面对欺凌
  • 一、学生遭遇欺凌时的处置与应对
  • 二、让自己免予欺凌
  • 参考文献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4.3
3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向欺凌说不

    #管中窥豹读书计划(第 1809 本)#2024 年读书主题(十二)法律 - 法律案例《向欺凌说不!》(353)大家好!2024 年的管中窥豹读书计划再次升级,我们即将揭开 12 个领域、52 个主题的 365 本书籍,日拱一卒,功不唐捐,用一年时间搭建知识体系大厦。今天我们从法律的领域开始,选择法律案例的主题书籍进行刷书,第三本是《向欺凌说不!》,全面梳理学生欺凌预防与治理的对策措施。阻止校园欺凌,保护少年的你。本书以我国现行的法律法规政策以及学校治理体系为依据和基础,同时吸收借鉴国外有关学生欺凌防治的全新理论成果和成功经验。既有学生欺凌的基础理论、法律政策介绍,也有典型案例解析和具体的策略方法指导,更有建设性的意见和创新探索。2、精彩内容:①校园暴力现状当前校园暴力事件频发,已经成为校园伤害案件的重要诱因之一,近半数的校园欺凌行为发展成为未成年人犯罪事件。远的且不追溯,仅仅在 2019 年,媒体公开报道的涉嫌学生欺凌的恶性事件有:4 月,湖南保靖一名女中学生被两名女生打死在女厕所;5 月,江苏淮安 3 学生相约殴打同学遭反杀致 2 死 1 伤、甘肃陇西中学 14 岁男生被同学殴打致死;8 月,湖北襄阳东津职教中心一 15 岁高中生被宿舍 3 名同学围殴致死。学生欺凌不是新生事物,在每个成年人的童年记忆里,或多或少都会留下印迹,有的可能只是目睹或耳闻,也有的可能是亲遭或参与。如诺不信,请您掩卷抚忆一下,是不是如此?学生欺凌现象或问题,之所以会引发众人 “围观”,之所以会成为当下社会焦点,一方面是社会文明与法治建设进步、未成年人保护意识增强的体现;另一方面也是网络新时代将原本 “隐蔽、局域” 的话题带入 “公开、透明” 场域,曝光的学生欺凌经由网络扩散放大形成 “孕妇效应”。②学生欺凌事件少年司法专家、上海政法学院姚建龙教授指出了学生欺凌的 “五个” 构成要素,即发生在学生之间;故意侵害;以大欺小、以强凌弱、以多欺少等行为;行为方式不限于暴力,包括语言、孤立、歧视等其他一些表现手法;造成伤害,包括客观伤害和以学生的感受为中心的主观伤害。对于学生欺凌行为(事件)的实施主体应当限定在中小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在主体适用上严格遵守 “属人主义” 原则。具体到学校语境下,学生欺凌是发生在中小学生之间,双方当事人中的任何一方(个体或群体)均须至少有一名以上当事人是小学、初中、普通高中、特殊教育学校、专门(工读)学校或中等职业学校具有相应学籍的在校学生。学生欺凌行为(事件)发生地点包括欺凌行为实施地、危害结果发生地。在网络欺凌这种新生、特殊类型中,欺凌行为实施地与危害结果发生地之间可能发生区隔、分离。学生欺凌行为(事件)发生的地点不限于校内,还包括校外。具体的范围,包括中小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校园内、外;接送学生的校车上;学校在校外组织的教育教学活动场地等,比如,组织校外实习,学校组织外出观看演出、春游、研学等活动过程中经过的场所,这些区域校园安全管理专家们常称为与学生学习、生活具有密切关系的中小学合理辐射区域。③欺凌角色每一起学生欺凌就如同一部舞台剧,每个学生在其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各个角色之间有时还会相互转换、变化。我们在第一讲提到 “学生欺凌行为” 与 “学生欺凌事件” 这两个概念。事实上,在每起学生欺凌行为中,当事双方即欺凌者与被欺凌者这两个角色都是必不可少的;在学生欺凌事件中,事件的角色或者说人员的构成又会更加复杂、多样,除了欺凌者与被欺凌者这两个必不可少的角色,通常还会有围观者,而这些围观者,又可能是协助者、附和者、旁观者,还可能是保护者。作为欺凌者的学生一般会呈现以下共同特征:处理问题往往只会从自己立场出发,不考虑或忽视别人感受,喜欢吸引别人关注,从他人痛苦中获取快感;通过指责、挑剔、归咎等方式将自己的不满转移到被欺凌者身上,喜欢利用他人达到自己的目的,将比自己弱小的同学视作猎物,在老师或其他成人不在场时进行 “猎食性攻击”、伤害;缺乏对行为结果的预见性,拒绝为自己的行为承担后果。根据个体的自我认识和情绪特点,将欺凌者分为自信型、焦虑型。其中,自信型欺凌者通常对自己有积极的认识,有自信和安全感,一般身体强壮,喜欢攻击,在同学或者同伴群体中受欢迎程度较高;焦虑型欺凌者通常对自己持有消极的认识,缺乏自信和安全感,一般较为焦虑,学业成绩差,注意力不集中,在同学或同伴群体中受欢迎程度较低。

      转发
      评论

    出版方

    北京法讯网络技术有限公司

    北京法讯网络技术有限公司成立于2007年,由法律出版社与香港中华法律网合资成立。公司成立十多年来,以多媒体、全方位为人民传播法律为宗旨,积极开拓法律数据库、电子图书馆等产品的技术开发、市场运营,法律大数据的加工标引以及法律新媒体运营等业务。 由法律出版社主导,法讯公司承担的数字出版业务,在出版行业名列前茅,并获得“数字出版先锋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