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当代摄影烧脑沉思录。全面解读当代摄影大师天价作品,思考当下摄影流行趋势。

内容简介

这是一本关于摄影思考的杂记,这本书中试图讨论三件事:一是摄影的意义与目的;二是从“糖水片”这个现象出发去观察当下摄影的发展;三是摄影当下的状态与正在发生的变化。

这本书没有谈论任何关于软件或者硬件的技术方面的内容,因为还有一些远比技术更加有趣和复杂的问题值得去探讨。因为摄影最重要的和爱好者们最缺乏的恰恰不是技术,而是对摄影的理解。书中内容会引导读者去无限逼近。

目录

  • 版权信息
  • 为什么拍照
  • 糖水片与当代的媚俗文化
  • 光的容器
  • 从海景出发
  • 彩色与黑白
  • 反对构图
  • 新风景与新地形
  • 资本与摄影
  • 技术还是艺术
  • 美术与艺术
  • 纪实的终结
  • 真实、真相与真理
  • 照片的流与符号
  • 什么才是好照片
  • 模仿、临摹和抄袭
  • 反对概念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4.5
12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见天地,见众生”——📖荐书(7)

    这是一本关于摄影思考的杂记,作者认为:“摄影最重要的和爱好者们最缺乏的恰恰不是技术,而是对摄影的理解。”     审美实际上是指一种能力,是把艺术当作艺术的能力,也是欣赏和感受的能力,是我们观看一件作品时察觉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审美的本质是感受力。     与其讨论如何才能拍出好照片,不如花一点时间去弄明白摄影如何走向深刻,或者照片如何才能长久地被人欣赏,换言之,拍一张不会过时的照片可能比拍一张好看的照片有价值多了。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对“糖水片”的再反思

      随着科技的日新月异,拍照这件事情变得越来越简单、越来越便宜,手机、微单、单反在手,人人都是摄影师,朋友圈、微博、Instagram,处处都是美术馆,如果本雅明能活到今日,多半要感慨灵光已经彻底消逝。根据大多数分享网站的算法,点赞多的、转发多的照片更容易被置顶或者更频繁地出现在网页里。渐渐地,这些网站开始充斥着这一类照片 —— 面容姣好、身材被液化、背景被大光圈虚化的美女照片;日出时云层色彩丰富、画面震撼的风光照片;脸上手上布满皱纹、穿着民族服装或棉袄的老人黑白照片;黑金色调、画面张力十足的城市夜景照片…… 这些照片下面的评论也颇为整齐,“漂亮”“精彩拍摄”“毒德大学”“在哪拍的?”“用什么相机和镜头拍的?”,从来看不到批判性的言论。看久了就会发现,一些照片不断出现在眼前,包括但不限于桂林的老人和鱼鹰、杨家溪的老牛、草帽山和溪水、冰岛瀑布、望京 SOHO 大楼、和美术馆的旋梯等等,就连不同的美女,其长相、神态、拍摄的背景也颇为相似。我认为网络上 “糖水片” 泛滥,最主要的原因是网络传播算法的特点。第一类网站如微博,博主粉丝多的、转发数量多的照片更容易被看到,第二类网站如 500px,点赞数高的照片更容易被看到,这两类网站都导致那些大众一眼看上去精美的、震撼的照片更容易被传播。然而作者在书中说道,“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大众审美是盲目的”,绝大多数人并没有经过艺术的熏陶,在浏览照片时很少思考,几乎不会认真撰写评论,甚至在一张照片上停留的时间不会超过两秒钟。那些晦涩的、诗意的、隐含观念的照片被直接忽略,而那些精美的、震撼的、抓人眼球的照片一次次被转发、被置顶。第二个原因,就是摄影师对这些网站观众的迎合。统观粉丝数量较多的摄影师,都有一个共同特点 —— 照片都很精美、拍摄的题材高度一致、照片的视觉风格高度一致,甚至不同的摄影师拍出来的照片也高度一致。当然,他们还有一个共同特点 —— 照片只是好看,并不构成有效的表达。作者在书中说道,“赞的数量是由观众投票产生的,但是,这种投票的结果并不能等同于真理。而当下互联网非常畸形的一个现象是,总是会把意见当作真理,即把赞数奉为圭臬。” 摄影师对赞数的过度迎合,所导致的结果就是拍的照片缺乏思考,只具有装饰价值,而且不同的摄影师高度同质化。对观众来说,长期观看同样的照片是一种精神损失,也就是感官能力和思考能力的损失。第三个原因,就是摄影的低成本和低技术含量。早在 2012 年,克莱・舍基就在《人人时代》里预言了自媒体时代的到来,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几乎人人都有附带着相机的手机,拍照算法日新月异,滤镜、修图 APP 也如雨后春笋,想要拍出一张漂亮的照片越来越简单,人人都可以自称摄影师、艺术家。发一张被人称赞的照片会获得成就感,成本低廉、反馈迅速,为了迎合称赞,越来越多的爱好者奔向故宫角楼、龙脊梯田、和美术馆等网红打卡地,拍出构图几乎一模一样的照片,当然这些照片还是有区别的,他们用的调色滤镜不一样。还有一些爱好者不惜下血本,购买更高端的相机、更昂贵的镜头,在比拼器材之余享受互相冠以 “大师” 头衔的乐趣。本书最让人印象深刻的是对上述这些照片,也就是 “糖水片” 的无情批判 ——“拍糖水片的人只是在形式上拍照,他们并不关心自己拍的是什么,也不关心为什么拍”“糖水片是具有装饰价值但不构成表达,也没有实际意义和积极影响的照片”“糖水片本质上是刻奇和媚俗的结合物,它继承了刻奇的模仿和媚俗的讨好”。对于普通的摄影爱好者,我不认为糖水片一无是处,毕竟好看的照片可以让人愉悦,而拍出好看的照片更加让人心情舒畅。对于商业摄影师,如何持久地、高效率地拍出糖水片,可以说是立业的关键。但对于有着艺术追求的摄影师,糖水片无疑是一个容易掉入的陷阱。第一,糖水片是庸俗的。针对同一类题材,不同摄影师拍出的糖水片是高度同质化的,以至于很多摄影师面对一张照片,很难判断到底是不是自己拍的。这就导致不同的摄影师很难拉开差距,竞争逐渐溢到作品之外的领域,再加上摄影技术本身的低门槛,这样的恶性竞争进一步加剧了。第二,糖水片是缺乏有效表达的。自杜尚以后,现代艺术已经由追求狭义上的美,变成对⼈类精神世界本质或边界的探索、对艺术家理念的表达,而传达狭义上美的任务,已经交给了设计。对于一件艺术品,形式需要服务于内容和思想,漂亮但空洞的照片承担不了这样的任务。第三,在获取悦目图像方面,摄影恐怕敌不过 CG 等数字技术。拍一张风光大片,需要扛着贵重的器材,经过艰难的跋涉和耐心的等待,以及老天爷赏脸;拍一张人像大片,需要约模特、约影棚,约化妆、约服造,可能还需要几个助手。而这些,对于 CG 技术,就是坐在那动动鼠标键盘的事情,成本低廉得多,而且 CG 能得到任何奇观化的、震撼的图像。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进化,CG 在这方面的优势恐怕会越来越突出。那么,对于糖水片泛滥的现状,一名摄影师,或者爱好者该如何应对,作者给出了自己的观点。“最好的解决方式就是去看书,看画册,并且尽量远离媚俗内容聚集的地方”“如果能做到毫不在意社交网络上的赞数,只是享受创作的过程和自己的作品,就会进入一种非常好的创作状态”,即多吸收成熟作品的营养,远离缺乏讨论环境的平台,不被大众观点所挟持。我还想加上一句 —— 多和有追求的、有思想的人交流,互相批判,互相启迪,互相帮助。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这是一本关于摄影短文的合集。初来乍到就在批判现在习以为常的 “糖水片”,很是不适,但也感觉有趣。我们早就已经处在图片被滥用的时代,已经没有多少人再把摄影纯艺术层面的事情正儿八经讲出来。滤镜后期习以为常,甚至对于一些手机厂商来讲,这就是标配,有一种虚拟现实的感觉。文字水平参差不齐,但是能是一个提醒,终究是一件好事。

          转发
          评论

        出版方

        浙江出版集团数字传媒有限公司

        浙江出版集团数字传媒有限公司成立于2009年12月,注册资金2000万元,是浙江出版联合集团内开展数字出版的专门机构。公司作为集团内从事数字出版的专业机构,统一收集、规范管理集团所属各出版单位的数字内容资源和版权资源,依托集团传统纸质出版优势,集中开展网络教育资源服务、应用数据库开发、电信增值业务、数字电视、动漫等新媒体的商业化运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