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英国兰开斯特大学著名社会学家约翰·厄里的经典作品,从社会心理学角度看待旅游现象的创新之作。

内容简介

何谓“游客的凝视”?简单来说,就是游客带着欲望消费旅游景点的符码。游客的凝视是社会建构而成的。

作者指出,视觉经验是观光旅游的重要方面,更强调“凝视主体”和“凝视对象”之间的社会权力关系。这本探讨现代旅游文化的著作,勾勒出了观光旅游在过去几世纪以来的演变流程,审视了旅游这种社会行为的历史发展及重大转变,从社会学的角度来审视旅游、游客行为以及东道主国的应对对世界造成的影响,包括度假地的发展变化、全球经济的变化、行业发展、多媒体发展、建筑风格的发展、摄影技术的进步以及原油、气候等环境问题。除了社会学的思考之外,还有对文学想象与美感经验分析。

目录

  • 版权信息
  • 第二版序
  • 第三版序
  • 第1章 理论
  • 旅游的重要性
  • 理论取向
  • 流动的世界
  • 第2章 大众旅游
  • 引言
  • 英国海滨度假胜地的发展
  • “布拉德福德滨海分城”、海滩和度假小屋
  • 结论
  • 第3章 经济
  • 引言
  • 福特主义和后福特主义
  • 全球化
  • 社会关系
  • 旅游发展策略
  • 第4章 在游客凝视下工作
  • 引言
  • “服务”展示
  • 餐饮业
  • 弹性与流动
  • 结语
  • 第5章 变迁的旅游文化
  • 引言
  • 现代和后现代
  • 媒体化旅游
  • 总结
  • 第6章 地方、建筑和设计
  • 地方
  • 为游客凝视而设计
  • 主题空间
  • 历史遗产
  • 新“博物馆”
  • 结语
  • 第7章 视觉与摄影
  • 引言
  • 视觉史
  • 摄影的渴望与起源
  • 柯达化
  • 诱人的商业影像
  • 摄影和游客凝视
  • 数字化和网络化
  • 结语
  • 第8章 表演
  • 引言
  • 表演转向
  • 身体化凝视
  • 凝视的社会关系
  • 凝视与地方
  • 展示旅游摄影
  • 结论
  • 第9章 风险与未来
  • 引言
  • 风险与危险
  • 地位竞争
  • 石油
  • 气候变迁
  • 未来
  • 迪拜
  • 参考文献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4.1
11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3.0
    在旅途中见天地见众生见自己

    旅游,不过是从自己呆烦的地方跑到别人呆烦的地方。虽然语气调侃意味浓厚,但听起来确实有几分道理。只是这种过于简单笼统的说法可能忽视了其中的多样性和变化。《游客的凝视》成书距今已经有段时日,作者引用各种理论带领读者重新去思考旅游这件事。不得不说,很多时候我们低估了这件事的重要性以及由此带来的连锁反应。1. 凝视之下凝视这一概念的背后是对于后天能力的一种强调。这自然不是简单依靠自身的感官去深入体验,更像是后天学习之后遵循一定社会规范而做出的行动。正如书中所言的医学凝视,其在视觉和语言上也时常需要进行不断重新解构并且呈现出我们想要的模样。在此过程中随着视角的切换和触角的改变,我们可能会收获更多的体验。“我们从来不只是在看一个事物;我们看到的始终是事物和我们自己的关系。” 游客凝视下的旅游往往就是这样。视觉看似简单直接,可这背后常常受到各种各样滤镜的影响。“人们透过观念、技术、渴望、期待的滤镜,来凝视周遭世界,而这一层层滤镜是由社会阶级、性别、国籍、年龄和教育所形塑的。凝视是一场表演。” 我们以为自己是对现实世界多一些了解,但有些时候不过是在某些人为制造的幻象里走马观花。至于其中展现的和现实情况相差多少,人们也很难给出一个清晰的答案。2. 假作真时假作真时真亦假。当我们习惯于旅途中的各种风景和景点之后,那些原生态没有经过人为改造的恐怕会让人变得有些难以接受,甚至认为这些是不正常的。当我们在后天习得和社会塑造的凝视下,这种情况也比想象中的复杂。一来不止有一种路径,二来整体一直处于变化之中。在很多时候,我们就像看着一个人造的万花筒一样。《谁的问题》里提到拍照打卡是一种经过他人验证过后的高效做法,这其实也是在现实的基础上刻意制造出的假象。游客有此类举动,通常是社会观点、意识形态和文化符号等作用之后的结果。从某种角度上来说,所谓旅游就像是我们熟悉生活的反面。当你日常忙碌于工作之时,就可能会想要体验不一样的感觉,于是乎旅游就带来了可以满足相关需求的产品。旅游在此情况下变成了一场沉浸式体验,在各方面的表演中从日常生活中抽离出来去体验不一样的生活,看到更多不曾了解到的世界,哪怕只是人为打造出来的。3. 技术铺路在作者回顾西方旅游发展的历史时,我们不免会意识到看似平平无奇的火车和铁路撬动了多大的蛋糕。正如书中所言,我们很多时候 “太小看旅游业、度假、旅游的重要性了 “。过去的人缺乏这方面的意识,可在这本小书中作者的某些观点明显超前,放在当下也是可以带来启发的。关键不在于这些看似朴素的技术,而是在它铺出路后有何等想象力。我们很难想象随着大众旅行的展开,相应的 “民主化” 得以实现。从一小撮精英的炫耀之举到走入寻常百姓家的休闲活动,这中间有着太多的因素影响。既有技术的铺路,也有着社会结构的变动。经济水平提升、城市化的加剧,让更多普通人可以参与到这项以往只有少数人才可以享受的休闲活动中。在这些之外阶级和其他因素的参与也不容忽视。以书中度假胜地的资本组成来说,当地大资本、当地小资本和外地大资本所呈现出来的主题往往大有不同,从而让我们看到其彼此存在的特点和差异。4. 经济驱动熟悉旅游的人都知道这是一大块蛋糕,可它所撬动的往往不只是很容易看到的。关于网络热点的,自然对于那些一个网红带动一座城市经济的故事不陌生。在此之外,也存在着其他的情况。从景点本身到工作人员,甚至到所在城市的政府和当地人都参与其中。在经济驱动下,将这场美梦打造成为难辨真假的神奇体验。那些高质量的互动更是如虎添翼。去过主题公园的对于工作人员上上下下都扮演某种角色的做法不太陌生,如今这种现象更为普及,未来很有可能会成为一种标配。可能具体的表现形式会有一定的改变。当这个行业里竞争过于激烈之时,单纯的经济关系很难让其再焕发新生。高质量的互动就是一个破局之法。只是如何把握好其中的尺寸以及对于预期进行管理更为重要。在游客意料之外的地方提供眼前一亮的服务,偶尔做个一两次还行,成为一种惯例之后就变得了无生机。如何把握这中间的度,既能收获惊喜又可以大面积推广,是当下和未来都需要深入思考的。5. 消费主义当代消费主义的核心正是一场 “求新求变” 与 “永不餍足” 的辩证。书中的观点和《消费主义如何操控我们》里的一些看法颇为相似,在此趋势下如何编织更多的美梦显得尤为重要。按照书中的分析,观光旅游成为了其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它不光是会带来新的工作岗位和经济增长,也可能会对当地进行意想不到的改造。比如性观光产业发达的韩国,不止是《特权与焦虑》里所描绘的那样。情绪价值可能在此过程中被频繁提及,可远超预期的工作量和微薄的薪资不成比例。除此之外,女性从业者的参与等会进一步导致其待遇和地位的下降。作者在书中的思考可以说让我们不只是局限于某一方面,更在大局和细节上做到了相应的平衡。各方观点的交锋更是让读者的了解学习的过程中多了一些启发。时至今日,书中那些西方发达国家的前车之鉴依然值得我们学习,在借鉴前人经验的时候,我们更需要结合自身情况,给出当下阶段更为适合的行动方案。6. 写在最后坦白来说,本书的某些表达有些晦涩难懂,好在读者耐心寻找还是可以发现不少让人眼前一亮的地方。作为一个普通读者,哪怕你在旅游这方面有一定的经验,书中内容还是会带来认知上的冲击。换个视角,我们可以看到不一样的风景。跳出自身的局限,我们更会触碰到更为广阔的世界。这个过程可能没有那么容易,甚至是充满挑战的,但却是值得去重视的。从现实层面来说,当很多地方和组织开始专注于旅游这一板块,对于其本质和游客多一些了解就可以少走很多弯路。至于能否探索出一条适合自己的道路仍是任重道远。若是将旅游视为一个产品,我们普通人常常是作为用户,很少去思考产品设计者关心的那些问题。要是考虑到其他利益相关者,看似简单的细节背后可能有着许多值得进一步挖掘的空间。行万里路和读万卷书不可偏废,否则很容易在邮差和书呆子中不断徘徊。我们通过旅游体验更为丰富的世界,在书籍的阅读中反思,两相结合常常会有一些意想不到的收获。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第一,在现代旅游业的大环境中,游客对特定景观的凝视,是被社会化地建构出来的。游客对于非凡体验的期待和幻想,是推动这种建构的核心要素。第二,旅游业要不断生产和维持凝视的对象才能得到发展,于是便发展出一系列标志性的符号,通过这些符号,来创造和满足游客的幻想和期待。人文景观的消费,往往都挣脱不开这张符号的大网。自然虽提供了山川河流、草木和鸟兽,但人开始有风景意识,再进一步把风景纳入现代旅游凝视的范畴,这是社会发展和观念变迁的结果。第三,旅游经济和旅游文化已经离不开摄影,游客越来越多地通过照片去凝视景观,并且将拍照片和收集照片看作旅游的一大目的,影像在上,现实的重要性反而退居其次了。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迪士尼化的概念不同于里策(Ritzer)的麦当劳化理论(2008),后者主张全世界的消费方式应该同质化、标准化,也就是福特主义。麦当劳化认为游客想要的是标准化、没有风险、可以估算、意料之中的经验和服务,就像巨无霸汉堡,不管走在哪里,味道完全一样。布里曼说,迪士尼化努力去创造多样和差异,麦当劳化则诉诸一致和相似

          转发
          评论
        • 查看全部6条书评

        出版方

        格致出版社

        2007年6月,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原上海世纪出版股份有限公司高等教育图书分公司正式更名为格致出版社。格致出版社秉承世纪高教的出书风格,整合各方优势资源,全力开拓适用于普通高校、高职高专、企业培训、公众教育各个层面,以经管、社科人文学科领域为特色的教材教辅,并兼顾知识大众对学术、文化图书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