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正视西方社会乱象,起底西方“政治正确”。

内容简介

本书关注在西方引起广泛讨论的三个社会议题:性别的流动性、动物权利和保护、安乐死和脑死亡。这些议题主要由三个前沿的理论学科主导:性别研究、动物研究和生命伦理。

围绕这些议题的讨论都始于善意和宽容,旨在减少生命的苦痛,相关学科的奠基人也都是享有世界级声誉的大学者,如玛莎·努斯鲍姆、朱迪斯·巴特勒、彼得·辛格、唐娜·哈拉维等。但是这些始于善意的观点在看似理性的分析之后走向了令人咋舌的荒谬,其偏激与悖谬经由学术研究放大,来到社会议题甚至公众立法的层面,成为西方“政治正确”的组成部分。但这样的“政治正确”不但没有带来平等与和谐,反而加剧了社会分裂和混乱,其思想也不再呈现最初的善良。

本书作者、法国知名哲学家让-弗朗索瓦·布劳恩斯坦无法容忍愈演愈烈的乱象,对涉及这三个议题的知名学者及其理论主张做了深入梳理和批评,从性别理论、动物研究和生命伦理的学科基础出发,批判这些前沿理论的核心——对人的身体和人类边界的蔑视。

他提出,这些由跨越边界和蔑视身体生发出的思想,在相关学者的宣扬和论证下,颠覆了大众的朴素认知,却借由网络获得了极高的关注度和传播量,以此强行扭曲原本的善意。

目录

  • 版权信息
  • 中译本序言
  • 前言 始于善意,终于丑恶
  • 社会性别,与对身体的否认
  • 1 约翰·莫尼
  • 2 福斯托-斯特林与男女之别的终结
  • 3 巴特勒与当代诺斯替信仰
  • 4 而且,社会性别还是流动的
  • 动物,与对人的遗忘
  • 1 辛格与“动物解放”
  • 2 动物权利
  • 3 “边缘案例”论证
  • 4 彼得·辛格的伦理学暴论
  • 5 唐娜·哈拉维的宇宙大混合
  • 6 为“例外主义”辩护
  • 安乐死,与死亡的常态化
  • 1 安乐死狂热
  • 2 鼓吹杀婴
  • 3 “可疑死亡”:对死亡的重新定义
  • 结语 要么是人文主义,要么是堆肥主义
  • 致谢
  • 译后记 西方反对西方?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评分不足
1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1.0
    别看,有害

    这确实是一本荒诞至极的书,它直指当代社会在性别流动、动物权利与生死选择三大伦理战场中,人类道德姿态的内在矛盾性。作者布劳恩斯坦以哲学立场来分析,剖开了这些所谓 “善意” 包装下的认知裂缝。在性别流动性议题中,作者延续了西方性别研究的批判传统。他指出人类如何将自身僵化的性别框架投射于自然界,却刻意忽略动物王国中早已存在的性别光谱。英国动物学家露西・库克(Lucy Cooke)在她的《“她” 的力量:性别、性和雌性动物掀起的演化生物学变革》(Bitch: On the Female of the Species)这本书中,就批判达尔文提出的性选择理论过度强调雄性的竞争主导性(如雄孔雀开屏、雄鹿争斗),而将雌性描述为 “被动旁观者”。库克指出生物学长期将雌性行为套入 “温柔被动” 的刻板框架,忽略自然界中性别角色的流动性(如雌雄同体的鱼类、雌性主导的狐猴社会)。这一观点被作者拿过来,套用在我们人类身上,就等于是否定了以人为本的历史与习俗。作者同样戳破科学界长期存在的父权滤镜 —— 雄性动物被塑造成 “天性播种者”,雌性则被简化为被动繁殖容器,这种叙事实为人类性别偏见的动物学翻版。动物权利章节堪称全书火力最猛的批判。作者与彼得・辛格在精神上形成奇妙共振。辛格在《动物解放》中揭示了动物权利论如何被用来嘲讽女性权利:1792 年《为妇女权利辩》出版后,立即有人抛出《为畜类权利辩》进行恶毒戏仿,暗示女性权利若成立则动物权利也须成立,而后者显然 “荒谬”。作者则更进一步:当人类赋予宠物拟人化情感却继续食用工业化养殖的猪牛,这种选择性共情本身就是特权式的伪善。他借用辛格的洞见 —— 平等原则要求的是 “利益考虑的平等” 而非 “待遇形式的统一”。正如儿童需要教育,猪只需要宽敞生存空间,差异化的对待恰恰源于对各类生命特质的平等尊重。生死许可议题上,作者触碰了当代最敏感的神经。当医疗科技使生命终点决策权从神坛落入凡间,所谓 “生命神圣性” 正遭遇功利主义计算的挑战。安乐死、堕胎权、重症患者撤疗抉择... 每个案例都在逼问:谁有权力划定生死的红线?作者拒绝给出简易答案,却揭示了所有决策背后的权力本质 —— 善意常成为控制欲的遮羞布。

      转发
      评论

    出版方

    中信出版集团

    中信出版社,成立于1988年,隶属于中国中信集团公司,是全国中央级出版社。2008年改制为中信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中信出版集团满怀激情,关注思想、关注理念、关注人物、关注资讯、关注时尚,为读者提供最前沿的思想与最优秀的学习实践,通过有价值的、有享受的阅读,倡导与展示新的文化主流,启动一个“大众阅读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