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本土历史文学与创作的精神对接。

内容简介

维“新”之辩、精神资源:创造的起点、对“新历史主义”理论资源的借鉴与转化、本土时代精神资源的继承与融合、精神取向:创作主体的精神特质、传统历史文学精神形态的影响、精神姿态:否定与叛逆、生命体验:虚无与意义、价值向度:向下的精神救赎、精神对接:与外部世界的关系、对接的基点:历史的祛魅、对接的焦点:此在即真实、对接的路径:客体的心化、对接的方式:“一”与“多”的辩证……

目录

  • 版权信息
  • 作者简介
  • 绪论:维“新”之辩
  • 一、新历史小说生成的文化语境与精神积淀
  • 二、新历史小说的命名焦虑
  • 三、本研究的学术突破与思路、方法
  • 第一章精神资源:创造的起点
  • 第一节 对“新历史主义”理论资源的借鉴与转化
  • 一、新历史主义在中国的推介
  • 二、理论资源与创作实践之间的拼贴与缝隙
  • 第二节 本土时代精神资源的继承与融合
  • 一、历史的去蔽
  • 二、中心的隐退
  • 三、永远的质疑
  • 四、卑微的崇高
  • 第二章 精神取向:创作主体的精神特质
  • 第一节 传统历史文学精神形态的影响
  • 一、“天人合一”与“天人分立”
  • 二、国家主体意志的消解
  • 三、历史的怪谈
  • 四、民间个体欲望的不规则表达
  • 第二节 精神姿态:否定与叛逆
  • 第三节 生命体验:虚无与意义
  • 第四节 价值向度:向下的精神救赎
  • 第三章精神对接:与外部世界的关系
  • 第一节 对接的基点:历史的祛魅
  • 第二节 对接的焦点:此在即真实
  • 第三节 对接的路径:客体的心化
  • 第四节 对接的方式:“一”与“多”的辩证
  • 第四章 艺术转换:精神的审美表达
  • 第一节 多维多变的视点
  • 第二节 形神兼备的虚构
  • 第三节 文史哲交融的境界
  • 第四节 传统文化阐释母题的化用
  • 一、轮回
  • 二、历险
  • 三、相生相克
  • 结语:未曾终结的新历史小说
  • 后记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尚无评分
目前还没人评分

出版方

暨南大学出版社

暨南大学出版社为“侨”而生,因“侨”而兴,砥砺卅五载,春华秋实,书香五洲,声教四海。始立以来,以“侨”为“桥”,厚植文化,秉承推动华文教育、服务教学科研、传承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出版理念,着力华文教材、华侨华人研究、岭南文化研究、高校学术研究成果的出版,已累计出版各类图书7000余种,《中文》《汉语》等华文教材发行海外80多个国家和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