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科学总论
类型
可以朗读
语音朗读
170千字
字数
2024-08-01
发行日期
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微藻始于地球改造初期,是最古老的光合生物之一。
内容简介
微藻能天然利用太阳能固定CO2或者利用有机碳实现生长,实现“减污降碳”。从全生命周期来看,只要微藻藻体最终被利用,碳仍然会回到环境中,因此其利用的碳是中性碳,具有碳中和“零碳”的特征属性。
本书以碳中和背景下的微藻生物合成技术发展机遇与挑战为切入点,详细介绍了微藻基础生物学、微藻的光合固碳属性、微藻的生长与繁殖、微藻基因编辑技术与合成生物学、微藻生物质下游处理技术、微藻生物转化与合成高价值产品、经济微藻、微藻绿色低碳制造产业。
目录
- 版权信息
- 前言
- 第1章绪论
- 1.1 微藻分类学特征与属性
- 1.2 微藻生物产业的发展简史
- 1.3 碳中和背景下的微藻生物技术发展机遇与挑战
- 1.3.1 碳中和背景下微藻生物技术的发展机遇
- 1.3.2 微藻固碳产业面临的挑战
- 参考文献
- 第2章微藻基础生物学
- 2.1 微藻的基本特征
- 2.2 藻类系统发生与分类
- 2.2.1 系统演化过程
- 2.2.2 分类和繁殖
- 2.3 全球分布与生态影响
- 2.3.1 藻类对河流湖泊池塘等生态系统的影响
- 2.3.2 微藻对海洋生态系统的影响
- 参考文献
- 第3章微藻的光合固碳属性
- 3.1 CO2浓缩机制
- 3.2 固碳反应的关键酶Rubisco
- 3.3 光合作用与叶绿体进化
- 3.4 光合生理生化测定与分析
- 参考文献
- 第4章微藻的生长与繁殖
- 4.1 微藻种质资源采集与纯化
- 4.1.1 国际主要藻类资源库的保藏和共享利用
- 4.1.2 我国藻类资源保藏现状
- 4.1.3 微藻样品的采集
- 4.1.4 微藻的分离纯化
- 4.2 微藻的营养模式
- 4.2.1 光自养模式
- 4.2.2 异养模式
- 4.2.3 混合营养模式
- 4.2.4 光异养培养
- 4.3 常见培养模式与设备
- 4.3.1 微藻培养模式
- 4.3.2 培养设备——光生物反应器
- 4.4 影响生长繁殖的关键因素
- 4.4.1 培养基成分
- 4.4.2 环境因子
- 参考文献
- 第5章微藻基因编辑技术与合成生物学
- 5.1 基因转移技术
- 5.1.1 转化方法
- 5.1.2 微藻基因编辑技术
- 5.2 基因表达系统
- 5.2.1 核转化系统
- 5.2.2 叶绿体基因表达系统
- 5.2.3 真核微藻生产与优化
- 5.2.4 微藻基因表达系统的优势
- 5.2.5 利用合成生物学生产藻类产品的商业附加值
- 5.3 转基因株系的筛选方法
- 5.3.1 核转化筛选方法
- 5.3.2 叶绿体转化筛选方法
- 5.4 基因编辑策略与工具
- 5.4.1 启动子和终止子
- 5.4.2 内含子促进表达
- 5.4.3 密码子优化
- 5.4.4 位置效应和基因沉默
- 5.4.5 多基因共表达
- 5.4.6 叶绿体和线粒体基因组转化
- 5.5 合成重组蛋白
- 5.5.1 微藻合成重组蛋白质类药物的优缺点
- 5.5.2 真核微藻中的基因表达、翻译和翻译后修饰
- 5.5.3 微藻表达重组蛋白的应用
- 5.6 生产不饱和脂肪酸
- 5.6.1 微藻脂质生物合成途径
- 5.6.2 脂质代谢改造
- 5.7 微藻重组疫苗
- 5.7.1 重组微藻在人类疾病中的应用
- 5.7.2 重组微藻疫苗预防水产养殖病害
- 5.8 微藻靶向药物递送
- 5.8.1 微藻机器人(Microalgae-based Robot)的特性
- 5.8.2 微藻机器人的表面功能化与集成途径
- 5.8.3 微藻靶向药物递送应用
- 参考文献
- 第6章微藻生物质下游处理技术
- 6.1 常见的微藻采收方法
- 6.2 细胞破碎方法
- 6.2.1 细胞破碎技术概述
- 6.2.2 几种常用的细胞破碎技术
- 6.3 活性物质提取技术
- 6.3.1 微藻提取技术概述
- 6.3.2 常用提取方法
- 6.3.3 浓缩与干燥
- 参考文献
- 第7章微藻生物转化与合成高价值产品
- 7.1 脂质与脂肪酸
- 7.1.1 微藻脂质代谢途径
- 7.1.2 微藻脂质提取方法
- 7.1.3 微藻多不饱和脂肪酸含量提高
- 7.1.4 多不饱和脂肪酸的应用
- 7.2 微藻多糖
- 7.2.1 微藻多糖的结构
- 7.2.2 微藻多糖的生物活性及应用
- 7.2.3 已被开发研究的几类微藻多糖
- 7.2.4 多糖研究发展方向
- 7.3 捕光色素蛋白复合体
- 7.3.1 藻胆体
- 7.3.2 岩藻黄素-叶绿素a/c-蛋白复合体(FCP)
- 7.3.3 多甲藻黄素-叶绿素a蛋白复合物(PCP)
- 7.3.4 藻类天然荧光蛋白的应用
- 7.4 色素
- 7.4.1 叶绿素——小球藻
- 7.4.2 藻蓝蛋白——螺旋藻
- 7.4.3 藻红蛋白——紫球藻
- 7.4.4 β-胡萝卜素——杜氏盐藻
- 7.4.5 虾青素——雨生红球藻
- 7.4.6 岩藻黄素——硅藻、褐藻等
- 7.5 植物基蛋白
- 7.6 全细胞生物质——食品/饲料原料
- 参考文献
- 第8章10种常见的代表性经济微藻
- 8.1 蓝藻门螺旋藻
- 8.2 绿藻门小球藻
- 8.3 绿藻门雨生红球藻
- 8.4 绿藻门莱茵衣藻
- 8.5 裸藻门纤细裸藻
- 8.6 硅藻门三角褐指藻
- 8.7 红藻门紫球藻
- 8.8 金藻门等鞭金藻
- 8.9 真眼点藻纲微拟球藻
- 8.10 沟鞭藻纲寇氏隐甲藻
- 参考文献
- 第9章典型的微藻绿色低碳产品与应用
- 9.1 营养与健康食品
- 9.2 生物与医药产品
- 9.2.1 β-胡萝卜素
- 9.2.2 虾青素
- 9.2.3 叶黄素
- 9.2.4 多糖
- 9.2.5 肽
- 9.2.6 维生素
- 9.2.7 藻胆蛋白
- 9.3 饵料与饲料
- 9.3.1 微藻饵料的营养功能成分
- 9.3.2 微藻饵料的技术功能特性及优势
- 9.3.3 微藻饵料与饲料的前景和挑战
- 9.4 生物能源
- 9.4.1 厌氧消化生产生物燃料
- 9.4.2 光合产氢
- 9.4.3 生产生物柴油
- 9.4.4 微藻生物燃料的发展现状与未来
- 9.5 节能减排与环境修复
- 9.5.1 节能减排
- 9.5.2 环境修复
- 9.6 微藻肥与生态农业
- 9.6.1 微生物肥的功能
- 9.6.2 微藻作为生物肥的方式
- 9.6.3 利用废水培养微藻作为生物肥
- 9.7 微藻基生物材料
- 9.7.1 有关生物基材料现行政策
- 9.7.2 微藻生物材料的类型与应用
- 9.7.3 微藻生物材料的机遇和挑战
- 参考文献
展开全部
出版方
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
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是由教育部主管、华东理工大学主办的综合性大学出版社。自1986年11月成立之日起,就秉承母体华东理工大学格物穷理、励志勤学的学术传统和求实创新、追求卓越的精神品质,着力把自己铸造成为优秀的综合性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