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
类型
可以朗读
语音朗读
269千字
字数
2019-01-01
发行日期
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本书适合作为高等学校环境科学、环境工程等专业本科生的教材,也可作为相关专业的研究生教材,并可供从事环境领域研究工作的人员参考。
内容简介
本书在汲取国内外众多优秀教材、文献资料的基础上,阐述了与环境工程、市政工程等环境领域有关的微生物及其生命活动规律;从细胞、分子或种群等不同水平上研究环境微生物的形态构造、生理代谢、遗传变异和生态分布等,并从微生物与物质循环的角度叙述了微生物在自然界中的地位和作用;书中还介绍了生物学新技术在环境微生物学领域的应用。
目录
- 版权信息
- 第三版前言
- 第一版序
- 第一版前言
- 1 绪论
- 1.1 环境微生物学的形成和发展
- 1.2 环境微生物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
- 1.2.1 环境微生物学的研究内容
- 1.2.2 学习环境微生物学的意义
- 1.3 微生物的概述
- 1.3.1 微生物的定义
- 1.3.2 微生物的特点
- 1.3.3 微生物的分类
- 1.3.4 微生物的命名
- 2 病毒
- 2.1 病毒的特征和分类
- 2.1.1 病毒的特点
- 2.1.2 病毒的分类和命名
- 2.2 病毒的形态和结构
- 2.2.1 病毒的形态和大小
- 2.2.2 病毒的化学组成和结构
- 2.2.3 病毒的宿主
- 2.3 亚病毒和新兴病毒
- 2.3.1 类病毒
- 2.3.2 拟病毒
- 2.3.3 朊病毒
- 2.3.4 新兴病毒
- 2.4 病毒的增殖过程
- 2.4.1 病毒的增殖过程
- 2.4.2 毒性噬菌体和温和噬菌体
- 2.5 病毒的培养和计数
- 2.5.1 病毒的培养特征
- 2.5.2 病毒的培养基
- 2.5.3 动物病毒的空斑实验
- 2.5.4 噬菌体的培养和测定
- 2.6 环境因子对病毒的影响和病毒的存活
- 2.6.1 物理因素的影响
- 2.6.2 化学因素的影响
- 2.6.3 病毒的存活
- 3 原核微生物
- 3.1 细菌
- 3.1.1 细菌的个体形态和大小
- 3.1.2 细菌的细胞结构
- 3.1.3 细菌的繁殖
- 3.1.4 细菌的培养特征
- 3.1.5 细菌的物理化学性质
- 3.1.6 细菌的分类和鉴定
- 3.2 古菌
- 3.2.1 古菌的研究
- 3.2.2 古菌的特点
- 3.2.3 古菌的分类
- 3.2.4 古菌在生物界的特殊地位
- 3.3 放线菌
- 3.3.1 放线菌的形态和大小
- 3.3.2 放线菌的菌落形态
- 3.3.3 放线菌的生活史和繁殖
- 3.3.4 放线菌的主要类群
- 3.3.5 放线菌在自然界中的分布和在生产实际中的应用
- 3.4 蓝细菌
- 3.4.1 蓝细菌的特点
- 3.4.2 蓝细菌的分类
- 3.4.3 蓝细菌的分布与生态
- 3.5 其他原核微生物
- 3.5.1 螺旋体
- 3.5.2 立克次体
- 3.5.3 衣原体
- 3.5.4 支原体
- 4 真核微生物
- 4.1 原生动物
- 4.1.1 原生动物的一般特征
- 4.1.2 原生动物的分类及各纲简介
- 4.2 微型后生动物
- 4.2.1 轮虫
- 4.2.2 线虫
- 4.2.3 寡毛类
- 4.2.4 浮游甲壳动物
- 4.3 真核藻类
- 4.3.1 真核藻类的一般特征
- 4.3.2 藻类的分类及各门特征简介
- 4.3.3 藻类与环境保护
- 4.4 真菌
- 4.4.1 真菌的一般特点
- 4.4.2 真菌的分类
- 4.4.3 酵母菌
- 4.4.4 霉菌
- 4.4.5 伞菌
- 5 微生物的生理
- 5.1 生物生命活动的催化剂——酶
- 5.1.1 酶的概念
- 5.1.2 酶的催化特性
- 5.1.3 酶的组成
- 5.1.4 酶蛋白的结构
- 5.1.5 酶的活性中心和酶与底物结合的机理
- 5.1.6 酶的分类与命名
- 5.1.7 酶活力和影响酶活力的因素
- 5.2 微生物的营养
- 5.2.1 微生物的化学组成
- 5.2.2 微生物的营养物质和营养类型
- 5.2.3 微生物的培养基
- 5.2.4 微生物对底物进行代谢的过程
- 5.3 微生物的能量代谢
- 5.3.1 生物氧化概述
- 5.3.2 生物氧化的类型
- 5.3.3 发光现象
- 5.4 微生物的合成代谢
- 5.4.1 合成代谢概述
- 5.4.2 产甲烷菌的合成代谢
- 5.4.3 化能自养微生物的合成代谢
- 5.4.4 光合作用
- 5.4.5 异养微生物的合成代谢
- 5.4.6 初级代谢与次级代谢
- 6 微生物的生长与环境因子的影响
- 6.1 微生物的生长
- 6.1.1 微生物生长繁殖的概念
- 6.1.2 微生物的培养方法和生长曲线
- 6.1.3 微生物生长曲线在废水微生物处理中的应用
- 6.1.4 微生物生长繁殖的测定
- 6.1.5 微生物的死亡及其测定
- 6.2 影响微生物生长的环境因子
- 6.2.1 温度
- 6.2.2 pH
- 6.2.3 氧化还原电位
- 6.2.4 溶解氧
- 6.2.5 辐射
- 6.2.6 水的活度与渗透压
- 6.2.7 重金属
- 6.2.8 若干有机物
- 6.2.9 抗生素
- 6.2.10 其他因素
- 7 微生物的遗传和变异
- 7.1 微生物的遗传和变异现象和意义
- 7.1.1 微生物的遗传和变异现象概述
- 7.1.2 遗传和变异的意义
- 7.2 微生物的遗传
- 7.2.1 遗传和变异的物质基础——DNA
- 7.2.2 DNA的结构与复制
- 7.2.3 DNA的变性和复性
- 7.2.4 RNA及其作用
- 7.2.5 微生物生长与蛋白质合成
- 7.2.6 微生物的细胞分裂
- 7.3 微生物的变异
- 7.3.1 变异的实质
- 7.3.2 基因突变的特点和类型
- 7.3.3 基因重组
- 7.3.4 基因工程及在环境保护中的应用
- 8 微生物生态学
- 8.1 生态学原理
- 8.1.1 生态学的定义和研究内容
- 8.1.2 种群和群落
- 8.1.3 生态系统
- 8.1.4 生态平衡
- 8.1.5 微生物生态系统与微生物生态学
- 8.2 土壤中的微生物
- 8.2.1 土壤的生态条件
- 8.2.2 微生物在土壤中的数量、种类和分布
- 8.2.3 土壤自净和污染土壤微生物生态
- 8.3 空气中的微生物
- 8.3.1 空气的生态条件
- 8.3.2 空气微生物的来源、特点和种类
- 8.3.3 空气微生物的卫生标准及生物洁净技术
- 8.4 水体中的微生物
- 8.4.1 水体中的微生物群落
- 8.4.2 水体自净和污染水体的微生物生态
- 8.4.3 水体富营养化
- 8.5 微生物之间及其与动物、植物之间的相互关系
- 8.5.1 微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
- 8.5.2 微生物与高等植物之间的相互关系
- 8.5.3 微生物与人类和动物之间的相互关系
- 9 微生物在环境物质循环中的作用
- 9.1 自然界的物质循环
- 9.1.1 物质循环与生物
- 9.1.2 水循环是物质循环的核心
- 9.2 微生物与碳循环
- 9.2.1 碳循环的过程
- 9.2.2 微生物在碳循环中的作用
- 9.2.3 微生物对主要含碳化合物的转化和分解过程
- 9.3 微生物与氮循环
- 9.3.1 氮循环的过程
- 9.3.2 微生物在氮循环中的作用
- 9.4 微生物与硫循环
- 9.4.1 硫循环的过程
- 9.4.2 微生物在硫循环中的作用
- 9.5 微生物与磷循环
- 9.5.1 磷循环的过程
- 9.5.2 微生物在磷循环中的作用
- 10 微生物和环境污染控制与治理
- 10.1 废水好氧生物处理中的微生物
- 10.1.1 好氧活性污泥法
- 10.1.2 好氧生物膜法
- 10.1.3 氧化塘
- 10.2 厌氧生物处理中的微生物
- 10.2.1 厌氧消化——甲烷发酵
- 10.2.2 光合细菌处理高浓度有机废水
- 10.2.3 含硫酸盐废水的厌氧处理
- 10.3 废水的脱氮和除磷
- 10.3.1 废水脱氮和除磷的目的与意义
- 10.3.2 废水生物脱氮原理及工艺
- 10.3.3 废水生物除磷原理及工艺
- 10.4 有机固体废物处理中的微生物
- 10.4.1 堆肥法
- 10.4.2 填埋法及渗滤液
- 10.5 废气生物处理中的微生物
- 10.5.1 废气的处理方法
- 10.5.2 含硫恶臭污染物及NH3、CO2的微生物处理
- 10.6 环境监测与微生物
- 10.6.1 水体污染的生物检验
- 10.6.2 利用微生物检测环境毒性的方法
- 10.7 环境生物修复技术与微生物
- 10.7.1 环境生物修复技术概述
- 10.7.2 环境生物修复技术的类型
- 10.7.3 环境生物修复中的微生物
- 10.7.4 环境生物修复的发展前景
- 10.8 微生物与大气CO2固定
- 10.8.1 微生物固定CO2的机理
- 10.8.2 固定CO2的微生物种类
- 10.8.3 环境中的固碳微生物
- 11 微生物学新技术在环境科学领域中的应用
- 11.1 固定化技术
- 11.1.1 固定化酶和固定化微生物的定义和特点
- 11.1.2 酶的分离提纯
- 11.1.3 酶的固定化方法
- 11.1.4 细胞的固定化方法
- 11.1.5 固定化酶和固定化微生物在环境工程中的应用
- 11.2 微生物絮凝剂
- 11.2.1 微生物絮凝剂的特点
- 11.2.2 微生物絮凝剂的结构组成和化学本质
- 11.2.3 微生物絮凝剂的絮凝机理
- 11.2.4 微生物絮凝剂的合成和应用
- 11.3 分子生物技术在环境科学领域中的应用
- 11.3.1 核酸探针和PCR技术
- 11.3.2 16S rDNA序列及其同源性的分析
- 11.3.3 生物芯片
- 11.3.4 高通量测序技术
- 11.4 微生物非培养技术的原理与应用
- 11.4.1 环境中微生物的多样性和非培养微生物
- 11.4.2 微生物非培养技术的原理、特点
- 11.4.3 微生物非培养技术的应用
- 12 环境微生物学实验
- 12.1 实验须知
- 12.2 光学显微镜的使用及原核微生物的个体形态观察
- 12.2.1 实验目的
- 12.2.2 实验材料与器皿
- 12.2.3 普通光学显微镜的原理、结构
- 12.2.4 显微镜的使用
- 12.2.5 实验内容
- 12.2.6 思考题
- 12.3 真核微生物的个体形态观察
- 12.3.1 实验目的
- 12.3.2 实验原理
- 12.3.3 实验材料与器皿
- 12.3.4 实验方法与步骤
- 12.3.5 思考题
- 12.4 四大类微生物菌落形态的识别
- 12.4.1 实验目的
- 12.4.2 实验原理
- 12.4.3 实验材料与器皿
- 12.4.4 实验方法与步骤
- 12.4.5 思考题
- 12.5 微生物细胞的直接计数和细胞的显微测量
- 12.5.1 实验目的
- 12.5.2 实验原理
- 12.5.3 实验材料与器皿
- 12.5.4 实验方法与步骤
- 12.5.5 思考题
- 12.6 细菌的简单染色和革兰染色
- 12.6.1 实验目的
- 12.6.2 实验原理
- 12.6.3 实验材料与器皿
- 12.6.4 实验方法与步骤
- 12.6.5 注意事项
- 12.6.6 思考题
- 12.7 培养基的配制与灭菌
- 12.7.1 实验目的
- 12.7.2 实验原理
- 12.7.3 实验材料与器皿
- 12.7.4 实验方法与步骤
- 12.7.5 思考题
- 12.8 活性污泥中细菌的纯种分离和培养
- 12.8.1 实验目的
- 12.8.2 实验原理
- 12.8.3 实验材料与器皿
- 12.8.4 实验方法与步骤
- 12.8.5 思考题
- 12.9 纯培养菌体和菌落形态的观察
- 12.9.1 实验目的
- 12.9.2 实验材料与器皿
- 12.9.3 实验方法与步骤
- 12.9.4 思考题
- 12.10 细菌淀粉酶的测定
- 12.10.1 实验目的
- 12.10.2 实验原理
- 12.10.3 实验材料与器皿
- 12.10.4 实验方法与步骤
- 12.10.5 思考题
- 12.11 细菌菌落总数的测定
- 12.11.1 实验目的
- 12.11.2 实验原理
- 12.11.3 实验材料与器皿
- 12.11.4 实验方法与步骤
- 12.11.5 思考题
- 12.12 总大肠菌群的检测
- 12.12.1 实验目的
- 12.12.2 实验原理
- 12.12.3 实验材料与器皿
- 12.12.4 实验方法与步骤
- 12.12.5 思考题
- 12.13 耐热大肠菌群的检测
- 12.13.1 实验目的
- 12.13.2 实验原理
- 12.13.3 实验材料与器皿
- 12.13.4 实验方法与步骤
- 12.13.5 思考题
- 12.14 环境样品中总DNA的提取
- 12.14.1 实验目的
- 12.14.2 实验原理
- 12.14.3 实验材料与器皿
- 12.14.4 实验方法与步骤
- 12.14.5 思考题
- 12.15 PCR扩增总DNA中16S rDNA基因片段及琼脂糖凝胶电泳
- 12.15.1 实验目的
- 12.15.2 实验原理
- 12.15.3 实验材料与器皿
- 12.15.4 实验方法与步骤
- 12.15.5 思考题
- 附录
- 附录一 教学常用染色液的配制
- 附录二 常用染色方法
- 附录三 教学用培养基
- 附录四 总大肠菌群检索表(MPN法)
- 参考文献
展开全部
出版方
化学工业出版社
化学工业出版社(以下简称化工社)成立于1953年1月,是一家具有突出特色和品牌影响力的大型专业出版社。化工社坚持“服务读者、面向市场、立足化工、传播科技”的出版宗旨,秉持“严谨、创新、合作、诚信”的核心价值观,实施“出精品、树品牌、创高效”的经营理念,始终把坚持正确的出版方向、坚持社会效益第一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立足点,出版领域涉及专业图书、科技教材、大众读物以及科技期刊、电子出版物和数字出版物等几大门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