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7   用户推荐指数
                        文学
                       类型
                        8.8
                       豆瓣评分
                        可以朗读
                       语音朗读
                        121千字
                       字数
                        2025-01-01
                       发行日期
                    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作品越把自己凸显为独一,批评越要将它放回到“脉络”之中。
内容简介
在晚清的语言与政治间寻找“中介”,在卢卡奇《小说理论》的棱镜中追索当代中国长篇小说的“形式”之“内容”,迷恋于《狂人日记》里“吃人”的不可转译性,试图为《繁花》的“不响”提供别一种解释……这部文集收录的8篇文章,既回溯“新文学”演进的重要时刻,也考掘当代文学中的历史“幽灵”。
目录
- 版权信息
 - 上海文学批评的青年力量
 - 自序
 - 文之革命
 - 刘师培“正名”思考的乌托邦瞬间
 - 一、“正名”与晚清变局
 - 二、“民”的“正名”:《中国民约精义》中的语言、翻译与政治
 - 三、“物名溯源”与“起源”的政治
 - 四、“正名”与“乌托邦”的政治
 - 五、章太炎与刘师培的隐匿对话:从方言问题说起
 - 六、“复古”时代的终结、“活”的声音及其他
 - 附录:“正名”与刘师培的“文学”观
 - 革命、寓言与历史意识
 - 一
 - 二
 - 三
 - 四
 - 革命之文
 - 自然历史的“接生员”
 - 一、风格里的政治
 - 二、作为“生”之“态”的社会主义
 - 三、结语
 - 字里行间的“时势”
 - 一、“时势”与“文学”:以李准为方法
 - 二、《没有拉满的弓》与“社会主义经济人”的寓言空间
 - 三、时势中的“李双双”
 - 四、“法”“权”缝隙中的《瓜棚风月》
 - 五、结语
 - 革命韵脚、政治血气与社会主义英雄人物的感性显现
 - 一、解释的困难与契机
 - 二、政治抒情的复活
 - 三、《雷锋之歌》的三重韵脚与自我—集体姿势
 - 四、结语
 - 当代的考古
 - 后革命时代的历史意识
 - 一
 - 二
 - 三
 - 悬置移情的写作与上海经验的呈现方式
 - 一
 - 二
 - 三
 - “野蛮”地纠正“人间消息”
 - 一、从“虚弱”与“倦意”再出发:“李作家”的“下乡”/“嵌入”
 - 二、朝向“李作家”的漫长迂回:风格抑或征候
 - 三、《李作家和他的乡村朋友》作为“野蛮的纠正”
 - 四、“朋友”:新的情感、新的严肃性
 
                        展开全部
                        
出版方
世纪文景
2002年6月,上海世纪出版股份有限公司在北京成立其分支出版机构世纪文景,全称北京世纪文景文化传播公司。文景致力于立足“社科新知、文艺新潮”,阅读未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