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类型
8.2
豆瓣评分
可以朗读
语音朗读
215千字
字数
2024-05-01
发行日期
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聚焦触犯色戒的僧人、家庭内部争产的妾侍。
内容简介
即使是手握法典,也不见得能依法而判,时而依赖执法者运用情、理和礼,来补法之不足。
本书聚焦特殊身份的僧人、妾侍,试图发现各种影响宋代司法的人为因素,将大问题分解为若干小问题,着重探索僧人的宗教身分和妾的家属身分这两种因素的影响,并从司法者的角度,综合考虑法官做出裁判的复杂性。
基于对法典和案例的分析,阐释司法过程中发生的纠纷,以及当时人的命运、日常生活、司空见惯的概念、潜意识的观念,从司法的角度,以跨学科的知识互通与交流,直击传统中国治理的深层脉络。
此次出版——新增万字修订内容,以别开生面地形式呈现,读之犹如面对面聆听三代学人的交流讨论,了解多样学术观点与最新学术进展。
目录
-
版权信息
-
宋代的身分与审判(上)
-
序言
-
上编 僧人犯罪
-
前言
-
第一章 僧人所犯何罪:色戒
-
一、僧人为何犯罪?
-
二、僧人如何犯罪?
-
三、司法如何审判?
-
第二章 僧人为何犯罪:红尘浪里难修行
-
一、自律的问题
-
二、他律的问题
-
第三章 僧人如何犯罪:共业
-
第四章 影响审判的因素
-
一、士大夫作为治理者
-
二、士大夫作为排佛者和信仰者
-
附录 《折狱龟鉴译注》及《名公书判清明集》所收僧人案例
-
宋代的身分与审判(下)
-
下编 妾侍增权
-
前言
-
第一章 回顾
-
第二章 妾、婢岂难辨
-
一、礼之婚娶与丧服
-
二、法之株连与奸罪
-
第三章 妾与婢混淆的原因
-
一、大异之中的小同
-
二、名称混用:婢被泛称为妾
-
三、妾与婢的中间层:有雇期的妾婢
-
第四章 妾的司法遭遇
-
一、妾对己产的权利
-
二、妾对亡夫遗产的权利
-
三、妾对亡夫绝户的立嗣权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新版后记
展开全部
宗教和身分这两个因素与宋代司法的关系。这是一个很广泛的问题,必须一步一步分解为众多的小问题,才能给出较完备的答案。如用今天的法律概念,第一步便是分出刑事和民事案件,第二步是针对两者提出各自专属的问题,有时是互不相通的。众所周知,虽然没有绝对的划分,宋代已具备民刑有别的意识和相应的审判流程,故本书亦分两种情况处理:一是当人犯罪时,如杀人放火强盗奸淫,其身分对司法有何影响?二是当人们主张自身的权利时,如承受遗产、监护子女和立嗣,其身分对司法有何影响?
柳先生在自序中曾引述《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体现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的条文表述,如 “不分民族、种族、性别、职业、家庭出身、宗教信仰、教育程度、财产状况、居住期限”,提出一个 “大哉问”:所谓性别、宗教、种族和出身等因素与法律执行的关系为何?随后,他将此问拆解为刑、民两个部分,分别以僧人的犯罪与妾侍的权利为例,辅以 “历史六问”(when、where、who、what、why、how),尝试呈现宋代身分与司法互动的一个侧面。
《宋代的身分与审判》读后感
这本书以僧侣与妾侍两个群体为切入点,重新审视了宋代司法实践中 “身份” 与 “法律” 的互动关系。作者并不满足于对条文或制度的罗列,而是将注意力投向那些制度与现实发生冲突、乃至发生缠绕的细部。在这些具体案例中,既能看出成文法的约束力,也能看到 “情理” 与 “礼” 的顽强生命力。一、僧侣犯罪与国家秩序的再造书中关于僧侣犯罪的探讨,最能体现宋代法律与社会现实的交织。佛教自唐代中晚期的兴盛,到宋代进入普及与世俗化的阶段,已经成为社会生活不可忽视的力量。僧人犯罪问题的存在,不仅是对宗教清规的破坏,也是国家秩序必须回应的挑战。在案例中,法官往往并不单纯依照刑律处置,而会兼顾僧人的身份与宗教的社会影响。例如,在僧侣涉及色戒的案件中,法律裁量的尺度体现出国家对宗教群体的驯服与再整合:既要维护社会的基本秩序,又避免与僧团发生正面冲突。这种处理方式,揭示出宋代司法的现实主义精神 —— 法律不仅是规范,更是治理的工具。二、妾侍权利与家族秩序的张力下编关于妾侍的部分,则触及了社会结构与家庭伦理的深层问题。妾与婢之间身份界限的模糊,使得她们在司法实践中往往处于灰色地带。妾在继承、赡养、立嗣等问题上频频争取权利,既体现了个人在制度缝隙中的抗争,也折射出宋代社会对宗法与家族秩序的高度依赖。更值得注意的是,妾侍的权利追求并非孤立存在,它常常牵动家族内部的财产分配、名分认定,甚至影响到士大夫群体的社会稳定。法律在此扮演的角色,并非单纯的裁断者,而是调解者与妥协者。书中揭示的案例表明,身份认定在司法中拥有巨大的权重,往往能左右案件的走向。三、法律与身份的双向塑造通过对僧侣与妾侍的分析,可以看到宋代司法的核心问题:法律并非独立运作的规范体系,而是与社会身份相互塑造的过程。身份不仅影响法律的适用,法律反过来也在不断重塑身份的意义。僧侣的犯罪,使佛教的社会角色被重新界定;妾侍的争权,则推动了法律对家庭内部关系的再诠释。这种互动,使我们看到宋代司法的 “温度”—— 它并非冷硬的制度性安排,而是一种不断调适、寻求平衡的社会实践。与西方法律传统强调的普遍性、抽象性不同,宋代法律的运作更倾向于兼顾现实情境中的身份差异与文化规范。四、对中国法律传统的再认识本书的价值,不仅在于补充了宋代法律史的细部,更在于提示我们重新思考中国法律传统的运行逻辑。在这一传统中,“法” 从未孤立存在,而是与 “礼”“情理”“身份” 共同构成了社会秩序的基石。理解这一点,才能真正把握中国古代治理机制的独特性。今日回望,这种以身份为核心的司法实践,虽在现代社会中显得不合时宜,但它所体现的 “法 — 礼 — 情” 的互动逻辑,依然是理解中国社会治理传统的重要钥匙。法律不仅是条文的冷冰冰之物,它始终镶嵌在具体的社会关系与权力结构中。五、结语《宋代的身分与审判》揭示了法律背后的社会肌理。僧侣的特殊身份与妾侍的权利诉求,让我们看到宋代司法实践中的复杂与不确定:法律既受制于成文法典,又不断被情理与礼所调适。僧侣案件展现国家如何在秩序与宗教势力间寻求平衡;妾侍案例则反映弱势群体在家族与社会结构中的抗争。由此可见,宋代的法律不仅是制度性的约束,更是社会关系的调节器,它在身份与权力的互动中被不断重塑。理解这一点,才能真正把握中国法律传统的独特逻辑,也更能体会其弹性与温度。
- 查看全部5条书评
出版方
天津人民出版社
天津人民出版社是我国成立最早的地方人民出版社之一。1950年5月,中共天津市委决定将解放前由地下党和进步知识分子创办的知识书店与读者书店合并,并称知识书店,从事图书销售和编辑出版工作。1952年9月,知识书店更名为天津通俗出版社,1956年3月,天津通俗出版社正式更名为天津人民出版社。多年来,天津人民出版社始终坚持弘扬主旋律、传播文化知识、传承历史文明,出版了大量有广泛社会影响的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