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分及书评

4.4
19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宗教和身分这两个因素与宋代司法的关系。这是一个很广泛的问题,必须一步一步分解为众多的小问题,才能给出较完备的答案。如用今天的法律概念,第一步便是分出刑事和民事案件,第二步是针对两者提出各自专属的问题,有时是互不相通的。众所周知,虽然没有绝对的划分,宋代已具备民刑有别的意识和相应的审判流程,故本书亦分两种情况处理:一是当人犯罪时,如杀人放火强盗奸淫,其身分对司法有何影响?二是当人们主张自身的权利时,如承受遗产、监护子女和立嗣,其身分对司法有何影响?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柳先生在自序中曾引述《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体现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的条文表述,如 “不分民族、种族、性别、职业、家庭出身、宗教信仰、教育程度、财产状况、居住期限”,提出一个 “大哉问”:所谓性别、宗教、种族和出身等因素与法律执行的关系为何?随后,他将此问拆解为刑、民两个部分,分别以僧人的犯罪与妾侍的权利为例,辅以 “历史六问”(whenwherewhowhatwhyhow),尝试呈现宋代身分与司法互动的一个侧面。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宋代的身分与审判》读后感

        这本书以僧侣与妾侍两个群体为切入点,重新审视了宋代司法实践中 “身份” 与 “法律” 的互动关系。作者并不满足于对条文或制度的罗列,而是将注意力投向那些制度与现实发生冲突、乃至发生缠绕的细部。在这些具体案例中,既能看出成文法的约束力,也能看到 “情理” 与 “礼” 的顽强生命力。一、僧侣犯罪与国家秩序的再造书中关于僧侣犯罪的探讨,最能体现宋代法律与社会现实的交织。佛教自唐代中晚期的兴盛,到宋代进入普及与世俗化的阶段,已经成为社会生活不可忽视的力量。僧人犯罪问题的存在,不仅是对宗教清规的破坏,也是国家秩序必须回应的挑战。在案例中,法官往往并不单纯依照刑律处置,而会兼顾僧人的身份与宗教的社会影响。例如,在僧侣涉及色戒的案件中,法律裁量的尺度体现出国家对宗教群体的驯服与再整合:既要维护社会的基本秩序,又避免与僧团发生正面冲突。这种处理方式,揭示出宋代司法的现实主义精神 —— 法律不仅是规范,更是治理的工具。二、妾侍权利与家族秩序的张力下编关于妾侍的部分,则触及了社会结构与家庭伦理的深层问题。妾与婢之间身份界限的模糊,使得她们在司法实践中往往处于灰色地带。妾在继承、赡养、立嗣等问题上频频争取权利,既体现了个人在制度缝隙中的抗争,也折射出宋代社会对宗法与家族秩序的高度依赖。更值得注意的是,妾侍的权利追求并非孤立存在,它常常牵动家族内部的财产分配、名分认定,甚至影响到士大夫群体的社会稳定。法律在此扮演的角色,并非单纯的裁断者,而是调解者与妥协者。书中揭示的案例表明,身份认定在司法中拥有巨大的权重,往往能左右案件的走向。三、法律与身份的双向塑造通过对僧侣与妾侍的分析,可以看到宋代司法的核心问题:法律并非独立运作的规范体系,而是与社会身份相互塑造的过程。身份不仅影响法律的适用,法律反过来也在不断重塑身份的意义。僧侣的犯罪,使佛教的社会角色被重新界定;妾侍的争权,则推动了法律对家庭内部关系的再诠释。这种互动,使我们看到宋代司法的 “温度”—— 它并非冷硬的制度性安排,而是一种不断调适、寻求平衡的社会实践。与西方法律传统强调的普遍性、抽象性不同,宋代法律的运作更倾向于兼顾现实情境中的身份差异与文化规范。四、对中国法律传统的再认识本书的价值,不仅在于补充了宋代法律史的细部,更在于提示我们重新思考中国法律传统的运行逻辑。在这一传统中,“法” 从未孤立存在,而是与 “礼”“情理”“身份” 共同构成了社会秩序的基石。理解这一点,才能真正把握中国古代治理机制的独特性。今日回望,这种以身份为核心的司法实践,虽在现代社会中显得不合时宜,但它所体现的 “法 — 礼 — 情” 的互动逻辑,依然是理解中国社会治理传统的重要钥匙。法律不仅是条文的冷冰冰之物,它始终镶嵌在具体的社会关系与权力结构中。五、结语《宋代的身分与审判》揭示了法律背后的社会肌理。僧侣的特殊身份与妾侍的权利诉求,让我们看到宋代司法实践中的复杂与不确定:法律既受制于成文法典,又不断被情理与礼所调适。僧侣案件展现国家如何在秩序与宗教势力间寻求平衡;妾侍案例则反映弱势群体在家族与社会结构中的抗争。由此可见,宋代的法律不仅是制度性的约束,更是社会关系的调节器,它在身份与权力的互动中被不断重塑。理解这一点,才能真正把握中国法律传统的独特逻辑,也更能体会其弹性与温度。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 开头说道,淳祐七年新法中某些特殊身分相关权利的规定,有一个从无到有或既有而更新的情况,其引自作者在下编中对妾身分与审判的论述。正是妾身分下,受养权从无到有,生分权也由此确定,而体现出那种进化过程的进步性。《宋代的身分与审判》通过对宋代身分与审判关系的研究,从僧人犯罪和侍妾增权两个角度,阐述了身分对审判的影响因素和程度,也间接地展示了法律史进化进程中,体现在某个具体朝代上的进步性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本书以宗教和身分作为引子,试图回答法律史上一个重要的问题:什么因素影响审判?这是非常现实的问题,假如读者正好面临司法审判,也会有兴趣知道法官将根据什么来作出判决。他是理论型法官吗?务实型吗?法条型吗?神谕型吗?政党型吗?财可通神型吗?女权运动型吗?这些倾向对审判的影响大不大?作出审判的是人,但无论过去或现在,我们是否因为囿于法律的迷思(myth),把法律追求的理想(未然)当作已然或必然,以致有意低估了个人因素对审判的影响?

              转发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