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空巢青年?独居生活?各怀手机,一起独处?按自己的意愿生活,就是好的生活方式。

内容简介

民政部数据显示,2018年我国单身人口规模已达2.4亿,超过德国、英国、法国和荷兰的总人口。单身已经不再是一种小众、非主流的生活方式,相反,它变得越来越常见。

本书聚焦数字时代下的单身现象、亲密关系和日常生活,所讨论的如空巢青年、女性独立、无力恋爱、单身经济、中年危机等话题,无一不是当下被广泛关注和讨论的社会热点和人们的生活痛点。

作者引用了大量的调查报告与研究数据,分析了这些现象产生的社会背景、经济条件、心理因素等,并对全球范围内的相关问题进行考察,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目录

  • 版权信息
  • 波波夫
  • 推荐序一 迈向个体化社会的鲜活图景
  • 推荐序二 单数社会的喜和忧
  • 推荐序三 一个算法暂未解决的问题
  • 推荐序四 欢迎来到单数社会
  • 推荐序五 “我们都有光明的未来”
  • 推荐序六 何以至此,何以未来?
  • 自序 谁制造了“单数社会”
  • 第1章 非主流:转入“不婚”社会
  • 惊人的数字,“不婚”人群是如何炼成的
  • 无力婚恋者,不只“北漂”
  • 重男轻女、男多女少的必然结局
  • 从自由到迷失,婚恋观巨变背后
  • 你也是青年“独居一代”吗
  • 低质量社交不如高质量独处
  • “一人户”新常态:当老龄化叠加单身浪潮
  • 走向单身社会,或是另类历史回归
  • 第2章 选择:婚姻退热、家庭降温
  • 女权起落:反抗不平等,也反抗了家庭
  • 新女性:“揣着钱包去约会、带着房子去结婚”
  • “大女主”,从现实到荧幕的投射
  • 婚姻的本质,是财产制度还是浪漫关系
  • 换个方式“在一起”,国外的新型伴侣方式试验
  • 第3章 触网:数字化的解构和重构
  • 各怀手机,一起独处
  • 社交网络与亲密关系的彼此重塑
  • 在线荷尔蒙,赛博亦有伊甸园
  • 社交恐惧,未必是矫情和“戏多”
  • 过劳时代,不忍责备“恐恋”
  • 一天24小时,走不出App丛林
  • 宁看屏幕,可舍爱人
  • 平台的“救赎”,时间的黑洞
  • “离线”乌托邦,回不去的“不插电”生活
  • 第4章 “唯我”:现代人的自恋密码
  • 从模糊的“我们”到大写的“我”
  • 自恋大流行,是浮夸的开始
  • 如何辨别自恋狂
  • 当代人的那喀索斯之镜
  • 互联网并没有制造更多的自恋狂
  • 塑料爱情泛滥,谁之过
  • 第5章 掘金单身:从一人食到一人游
  • 单身不经济,商家笑开颜
  • 屏幕之外的孤独美食家
  • 独自旅行,寻找在路上的意义
  • 一人买房,单身族的幸福锚点
  • 萌系革命,可爱成为设计刚需
  • 陪伴经济,“猫狗双全”的新人生
  • 第6章 未来的个体、爱情与生活
  • 长寿时代,人生需要全新设计
  • 童年漫漫,彼得·潘综合征流行背后
  • 四十仍有惑,中年无意义吗
  • 高龄管理者,阅历不可轻视
  • 分手在夕阳,银发族不再迁就
  • 赛博、亚当和夏娃:爱情的未知未来
  • 跋 不要为单身的青年人焦虑
  • 致谢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3.8
21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已成趋势,重要的是如何应对

    “一人独居,两眼惺忪,三餐外卖,四季淘宝,五体不勤,六神无主。” 成为了当代年轻人很普遍的现状。另外 “三不” 现象也很突出:不想谈恋爱、不想结婚、不想生孩子。为何会有这种普遍性的现象出现呢?在原始社会或者农耕时代,我们很难做到靠一个人生活下去,道理也很简单,我们就是没办法一个人把生活所需的一切都搞定,必须和他人,面对面地通力协作,应对外部世界带给我们的一切挑战。婚姻对于当时的人来说,就是一种团抱求生存的表现。可在一个工业化、甚至后工业化的城市社会,外部世界为生活制造的种种琐碎,若不是可以交给机器代办,就是可以借助手机和各种服务平台,外包给他人解决。我们不需要认识这些帮你解决麻烦的人,不需要跟他们合作,甚至不必对他们客气地道声谢谢。更好的是,我们跟他们还基本上不会产生冲突和矛盾。坐享了他们的劳动成果,对个体来说,生活的难度降低了,自然就会产生一种 “我可以靠自己搞定一切” 的虚幻感,与此同时,因交流的缺失,还容易使人感到分外孤独。再直白一点的说,“单数社会” 其实就是社会深度分工和城市高度机能化的衍生产物。这里有一件十分吊诡的事情。毫无疑问,“单数” 的人生,自然有男也有女,按照过去二十来年里中国新生儿的性别比,大概率将是男性多于女性。但不知道为什么,我一看到书名及其内容,就理所当然地假设这本书的读者,绝大多数会是女性。而且,这无关作者是怎么样力求用中立客观的书写方式来呈现它。这自然也是中国当今社会的 “吊诡” 之处:在过去的二三十年,它在经济和社会发展方面,高速奔跑着冲进了工业甚至后工业的信息社会,可社会的整体意识形态跑不了这么快,它还有很大一部分停滞在了农业或者前工业社会。与此同时,当代女性在接受教育的同时,更容易跳出这种 “前工业社会” 的规训,形成独立的意识;相比之下,男性更容易接受既定的刻板社会塑造。反映在对应的社会现实里,不管是 “钻石王老五” 还是 “村口那不成器的老光棍儿”,都不怎么会为自己身为社会里的 “单数” 感到焦虑。回到主题。虽然单不单身,结不结婚,生不生孩子,是每个人的自由。但是在现今的社会大环境下,还是经常会有热心长辈会对他们进行 “催婚”。在我看来,每个人都有权利选择自己想过的生活,只要自己想清楚,其他人的建议仅供参考。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历史不会重复,但历史会重演

      独处与孤独,年青与年老,物质与精神,结婚与单身,及时享乐与延迟满足,现实与理想,女王与男士,传统与新潮,短视与长远,无奈与选择太多,局部与整体等等!祝愿在博弈过后都能找到一个满意的平衡点!耐心点。本书比较全面,市场需求多,商业机会就更多。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不要为单身的青年人焦虑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活法偶然刷到了这本书倒着翻看了一遍

          转发
          评论
        • 查看全部6条书评

        出版方

        企业管理出版社

        企业管理出版社创建于1979年,是由中国企业联合会、中国企业家协会主管的中央级出版单位。 自成立以来,始终坚持面向企业和为企业服务的办社宗旨,紧紧围绕国家经济建设和中国改革与发展的主线,编辑出版了大量反映当代经济生活、传播现代经营理念和推广先进管理理论与实践经验的经济管理类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