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先秦至唐孟学演进研究,分析思想跨时代传承与影响。

内容简介

本书探讨了先秦至唐孟学的学术演进,分先秦孟学、两汉孟学、魏晋南北朝隋唐孟学三个阶段,对这三个阶段的孟学作整体性的研究。既有宏观的把握与评判,也有微观的考辨与探析。在梳理孟子思想基础上,分析孟子弟子对孟子思想的疑惑,探讨告子对孟子的驳难,辨析荀子对思孟学派的批判以及王充“刺孟”,考察汉代孟子传记博士的废立,剖析以赵岐为代表的汉唐学人对《孟子》的解读,分析汉唐经学、文学、宗教等对孟子思想的吸纳与融通,探寻先秦汉唐孟学升降沉浮的历史动因。

目录

  • 版权信息
  • 总序
  • 导论
  • 上编 先秦孟学
  • 第一章 孟子生平再考
  • 第一节 孟子生活的时代
  • 第二节 孟子生卒再考
  • 第三节 孟子之字再考
  • 第四节 孟子师承再考
  • 附论:孟子气象
  • 本章结语
  • 第二章 孟子思想(上)
  • 第一节 天道观
  • 第二节 心性论
  • 本章结语
  • 第三章 孟子思想(下)
  • 第一节 伦理思想
  • 第二节 政治思想
  • 本章结语
  • 第四章 弟子疑孟与时人责孟
  • 第一节 弟子疑孟
  • 第二节 时人责孟
  • 本章结语
  • 第五章 告子驳孟
  • 第一节 告子身份考
  • 第二节 驳孟子性善论
  • 第三节 驳孟子仁义说
  • 本章结语
  • 第六章 荀子非孟
  • 第一节 非孟子其人
  • 第二节 非孟子其学
  • 第三节 非孟子其说
  • 第四节 荀子非孟的特点
  • 本章结语
  • 先秦孟学结语
  • 中编 两汉孟学
  • 第七章 孟子地位的初步提升
  • 第一节 推尊孟母
  • 第二节 孔孟模式消解孟荀范式
  • 第三节 抬升《孟子》
  • 第四节 广引孟子其事、其文
  • 本章结语
  • 第八章 司马迁《孟子传》
  • 第一节 借客形主
  • 第二节 为孟子正名
  • 第三节 揭橥孟子思想渊源
  • 本章结语
  • 第九章 汉代非孟——王充“刺孟”
  • 第一节 刺孟子失谦让之理
  • 第二节 刺孟子不知言
  • 第三节 刺孟子天命论
  • 第四节 刺孟子人性论
  • 第五节 刺孟子苛责陈仲子
  • 第六节 王充《刺孟》特点及历史影响
  • 本章结语
  • 第十章 赵岐《孟子章句》解《孟》旨趣
  • 第一节 孟子王道,生民为首
  • 第二节 惟人性善,治心为大
  • 第三节 浩然之气,即正直之气
  • 第四节 赵岐对孟子思想诠释的特点
  • 本章结语
  • 第十一章 汉代学人对孟子思想学说的吸收与改造
  • 第一节 对孟子心性论的扬弃
  • 第二节 对孟子仁义思想的继承
  • 第三节 对孟子王道思想的发挥
  • 两汉孟学结语
  • 下编 魏晋隋唐孟学
  • 第十二章 魏晋至隋孟学潜隐
  • 第一节 学人征《孟》与宗孟
  • 第二节 学人论孟子其人其行
  • 第三节 学人论孟子其书其说
  • 本章结语
  • 第十三章 魏晋至隋学人对孟子思想的吸收与改造
  • 第一节 对孟子心性论的吸收与改造
  • 第二节 对孟子伦理思想的继承与改造
  • 第三节 对孟子王道仁政思想的继承
  • 本章结语
  • 第十四章 唐代孟学崛起
  • 第一节 征引《孟子》愈繁
  • 第二节 推尊孟子入道统,扬孟抑荀
  • 第三节 推举《孟子》升“兼经”、入科考
  • 第四节 注评《孟子》之作增多
  • 第十五章 唐代学人对孟子人性论的反思
  • 第一节 韩愈、柳宗元对孟子人性论的反思
  • 第二节 李翱、皇甫湜、杜牧对孟子人性论的反思
  • 本章结语
  • 魏晋隋唐孟学结语
  • 参考文献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尚无评分
目前还没人评分

出版方

中华书局

中华书局,全名为中华书局股份有限公司,是中国一家集编辑、印刷、出版、发行于一体的出版机构,于1912年1月1日由陆费逵筹资创办于上海。创立之初,以出版中小学教科书为主,并印行古籍、各类科学、文艺著作和工具书等。同时,中华书局还自办印刷厂,至1937年拥有印刷机械300余架,职工1000余人。1954年5月,中华书局总部迁址北京,1958年改为以整理古籍为主的专业出版社,在整理出版古籍和学术著作方面更有长足的进展,从而享誉海内外。曾出版《中华大字典》《四部备要》《图书集成》《中华百科丛书》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