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得到独家首发】相信诗里有我们每个人的人生。

内容简介

本书重点运用英美新批评文本细读理论及其方法,吸收、借鉴中国文学欣赏和批评方法、西方其他文本解读方法,围绕15位新诗诗人文本展开细读。

所选诗人诗作涵盖新诗初创时期的徐玉诺,到新诗成熟期的冯至、卞之琳、艾青、穆旦,再到出生于20世纪60年代、属于当下诗歌界中坚力量的韩东、雷平阳、张执浩(三人均为鲁迅文学奖获得者)等。

每位诗人依据具体情况,细读1-3文本。细读遵循由内(文本内部)向外(环绕文本的诸多因素)、由单个文本向多个文本延展,目的是让读者贴紧文本,领略诗歌语言和体式的独特魅力,从而引发阅读新诗的兴趣。

本书并不回避代表性诗人的代表性作品,如冯至的《十四行集》,卞之琳《断章》《距离的组织》,艾青《大堰河——我的保姆》《我爱这土地》等,并力求读出新意。让文本开口说话,是细读的宗旨。

目录

  • 版权信息
  • 引言 什么是细读?
  • 第一讲 揭示现代人深层意识的标本
  • 倾心于黑暗与死亡的主题
  • 流布于散漫句法中的本真情感
  • 挣扎于未来与过去“之间”
  • 第二讲 沉思之诗与经验之歌
  • “眼的工作”与“心的事业”
  • “渺小的生活”与“伟大的骄傲”
  • “把住些把不住的事体”
  • 第三讲 新诗的叙事性及其散文化
  • 缘事以抒情
  • 托物而言志
  • 第四讲 传递现代人的“现代感觉性”
  • 偶得的闪念,交错的情思
  • 繁复的“现代感觉性”
  • 第五讲 “一切是无边的,无边的迟缓”
  • “等待伸入新的组合”
  • “不过完成了普通的生活”
  • 第六讲 诗是心的歌
  • 于耻辱中诞生
  • 在病榻上继续旅程
  • 第七讲 “尘埃落定,大静呈祥”
  • 第八讲 在一刹那间攫取永恒
  • “细读”示例
  • “细读”的含义、特征和局限
  • “细读”的延伸和拓展
  • 第九讲 一个人和他的世界
  • 在回忆与梦境间漂浮
  • 于真实与虚无间迂回
  • 对不可思议的言说
  • 第十讲 “大诗”理想与诗人的宿命
  • “重建家园”与返璞归真
  • “大诗”理想与生存的夹缝状态
  • 第十一讲 凝视与凝神中的世界
  • 凝神中的专注与用心
  • 凝视中的反思与内省
  • 第十二讲 声音、气韵与结构
  • 情感的转换与结构的简约
  • 流动的气韵与身体的诗学
  • 第十三讲 那“孤单地悬着”的,是什么?
  • 古典诗歌传统与现代诗歌手法的兼容并蓄
  • 乡村与城市“之间”的漫游者
  • 第十四讲 口头叙事传统与小如针尖的美学
  • 叙事性诗的浓缩与展开
  • 口头叙事传统与旁观者身份
  • 小如针尖的美学
  • 第十五讲 把外部世界融入内心生活中
  • 意象的蜕变与语言的深度
  • 现代诗歌场域中的“物诗”及其蜕变
  • 结语 细读之后
  • 主要参考书目
  • 后记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4.5
39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细读并理解一首诗需要我们培养对话意识

    诗歌是诗人与万物、自我、其他写作者,也是与潜在读者对话的结果。没有一首诗是纯粹 “自我” 的而不与他者发生关联。简・赫斯菲尔德认为:“每个诗人都用自己的语言,诗歌的基本内容并不来自自我,而是来自世界,来自事物,只有当我们全心全意并且无私地关注它们的时候,事物才会用自己的语言和智慧向我们说话。” 阅读者需要进入诗歌的对话场域,向他人敞开自己。从阅读角度而言,这里的对话有彼此关联的三层:一是与文本,二是与诗人,三是与其他解读者。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本书所讲 “新诗”,意同 “现代汉语诗歌”,属于广义的现代诗或自由体诗的一部分(“新诗” 的英译 “modern Chinese poetry” 即着眼于 “现代”)。新诗之 “新”,是相对用文言写作的旧体诗而言。学界通常以 1917 年 2 月胡适发表于《新青年》第 2 卷第 6 期的《白话诗八首》为新诗诞生的标志。若从文学史分期上说,本书前六讲诗人属于现代文学时期,后九讲诗人属于当代文学时期。当然,除徐玉诺外,前六讲中其他五位诗人的创作都延续到了当代。本书是以文本为中心的细读式批评,无意于考虑、实则也无法顾及所选诗人诗作的覆盖面,以及在约定俗成的文学史分期上的配比。选诗侧重于当代诗人文本(其中包括现代时期诗人在当代创作的文本),主要是因为新诗现代时期的诗人知名度较高,名篇甚多,相关专著和赏析、解读文章蔚为大观,读者较为熟悉。相比之下,当代时期的新诗虽然自朦胧诗以来有过几次影响深远的浪潮,新世纪以来也呈现出更加多元化的发展态势,在大众媒体上多次引发热点,但读者对这一时期新诗的疑惑更多,在欣赏、解读上也更感棘手。此外,若以 1949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为界,新诗在现代时期的发展不过三十余年,而其当代的历史已超过七十年,理应受到更多关注。本书选篇上无意回避新诗史上已有定评的名篇佳作,如冯至《十四行集》中的两首、艾青《大堰河 —— 我的保姆》《我爱这土地》、卞之琳《断章》《距离的组织》、穆旦《春》《冥想》、曾卓《悬崖边的树》等,不过,考虑更多的是文本自身是否有足够的张力,细读方法能否释放其秘而不宣的意味,是否有助于读者探寻进入文本深处的不同视角,同时了解新诗写作的各种技法。任何文本解读首先需要的是读者具备较强的艺术感受力,在诗歌文本解读中,语感能力就显得特别重要。因此可以说,诗歌文本在语言上是否有独特性、创新性,成为本书选篇的首要标准。这也符合新批评派细读法着眼于语义和结构分析的基本原则。我的另一本新书《如何阅读新诗》(长江文艺出版社 2024 年版),则是围绕新诗阅读中的一些基本问题,如分行与跨行、感觉与经验、象征与隐喻、细节与准确等展开,有兴趣的读者可以参阅。在此首先感谢导师王先霈先生。虽然我在本科毕业前后就阅读了赵毅衡先生《新批评 —— 一种独特的形式主义文论》,以及他编选的《“新批评” 文集》,但真正进入文本细读之门,有赖王先生的引领。先生的《文学文本细读讲演录》亦是我授课、写作的必备参考书。感谢《名作欣赏》不知其名的编辑,从自由来稿(其时都是手写文稿)中选中拙文。感谢未曾谋面的宋文涛编辑,自始至终他给予我充分的信任。这种信任,敦促着我反复审视书稿是否达到了预设的目标,也因此忐忑不安。感谢老友、诗人、翻译家李以亮,在我的求助下搜索出米莱的《旅行》一诗,译成中文,并仔细修订;老友、诗人、翻译家柳向阳检索出原诗另一版本供我参考。感谢那本大学语文教材的编选者。我没有见过这本书,我知道它就在那里。我把这一切视为机缘。每一首诗其实都是人生机缘的一次呈现。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

          转发
          评论
        • 查看全部11条书评

        出版方

        复旦大学出版社

        复旦大学出版社成立于1981年,由复旦大学主办,受教育部和上海市新闻出版局双重管辖。2001年经教育部和新闻出版总署批准,复旦大学出版社与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两社合并,成立新的复旦大学出版社,下辖二级社复旦大学电子音像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