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我们因遗忘憎恶和仇恨而幸福,同时因遗忘爱与被爱而不幸。

内容简介

本书是薛舒“生命两部曲”之一,她在2014年创作的长篇非虚构作品,记录了父亲身患阿尔茨海默病之后的生活,从出现早期症状,到发病,再到智能的全面衰退,在五年的时间里,以“父亲把我忘记”为节点,父亲实际上已经完成了与家庭、亲人在精神层面的彻底告别。

在记录、描述父亲从身体、性情到智力的全面变化的同时,作者穿插了对童年的回忆、对父辈时代的想象、对生老病死的沉思,以及一个中国家庭内部复杂难言的爱。一个人个人命运的转折,同时也是一个家庭的巨大变故,作者带领我们从一个女儿和家庭的微观视角,进入整个社会老龄化的现状。

目录

  • 版权信息
  • 序 远去的人
  • 一、 未被发现的开始
  • 二、 丢失时间的人
  • 三、 看病
  • 四、 精神障碍
  • 五、 父亲的“家”
  • 六、 大花园
  • 七、 冰凌花
  • 八、 那个我唤作“父亲”的“孩子”
  • 九、 临终诗社
  • 十、 病房故事
  • 十一、 母亲的困顿
  • 十二、 久违的歌声
  • 十三、 故乡
  • 十四、 少年十六岁
  • 十五、 前世的情人
  • 暂时的尾声
  • 后记 因为病和爱,我不再文学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4.3
7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读薛舒的两本书有感

    《 生活在临终医院:最后的光阴》、《当父亲把我忘记:隐秘的告别》 这两本书是薛舒所专著的两部曲,从微信公众号的推荐下,发现了这两本书。这是一个非虚构类的作品,而作者描述的是自己的父母,在接近生命的终点时,进入了人基本的 “吃喝拉撒睡洗” 功能逐步丧失状态下的点点滴滴的事情。而作者所描述的场景和事项,都或多或少地发生在我退休着一年半期间,或者是即将在我的未来也要逐步发生。在空余时间,回想一下,我自己的亲戚朋友,自己的父母家人,在生命的尽头时,我是怎样经历的?或者我现在应该如何面对,未来的事项我应该如何应对,这些思考,不仅仅是对自己的父母亲戚有交代,对自己的未来也要有所准备。      我对死亡的第一次认识,还是在渡口上小学期间,在我们学校周边施工的施工机械,在挖土时,挖出一口棺材,这是我对死亡的第一次认识,接下来就是跟随的父母建设钢厂的脚步,到处流动,在我很小的时候,父亲把我送我回过一趟老家 —— 湖北宜昌,在老家呆了半年。但回去的是我爸爸的姐姐家(姑妈),在我记忆中,我自己的爷爷奶奶没见过,而只是见过外公和外婆 —— 湖北人叫 “嘎嘎和嘎爷”,那个年代,也不懂规矩,也没有去老人家里的去祭祖(坟地去磕头或烧香)(也许去过,我可能忘记了)。再后来就是读书,工作,到现在退休。工作期间,38 年的岳父,省体不好,开始生肺病,而生病期间,大部分时间都有岳母娘在照顾,直到 2016 年的 6 月一号去世,在前一天在医生的督促下,在讨论是否要拔掉气管,这是我遇到的最为纠结的事情 —— 这个场景历历在目。      2022 年底,疫情彻底放开后,由于两年父母基本没有出去,就带着父母去医院住着,彻底检查身体的各项指标,第三天晚上,由于父亲起床不小心,摔了一跤,把髋关节摔骨折了,立马住进骨科病房,换了一个人工关节,这样医院一直住到 100 天后,过完 2023 年的十五,回到自己五楼没有电梯的家,开始了居家养老的生活,请了一个过去在小区里照顾过她家亲戚的小孩的阿姨,在家里做些家务等,居家里看护着两位老人的生活和起居。父亲在家里借助助行器,可以移动一下,基本的洗漱吃喝等都能保障,母亲的眼光开始呆滞,也不进行沟通和交流,在这样的状态下,三个人共同生活到了 24 年春节腊月地,住家保姆要回安徽老家过春节,就由我和我弟轮流照顾了 10 天,过完春节,护工回来,我也退休了,一切都进入了 “正常状态”,23 年的 3 月份,到 8 月份,时不时护工有些电话过来,一会儿是老父亲不听话要下楼到哪里去,一会儿又是干什么去,总是找些他想做,但又做不到的事情,甚至他还想过要换车,准备开车出行,到体检的地方,医生彻底打破了他的体检梦,这也就安心不买车了。到了近 7 月份,感觉状态不好,护工也管不住、打理不了了,于是 8 月中旬、8 月底,把老爸、老妈分别送到了康复医院,进入了在医院养老的状态。自己的岳母(与我父母同岁),与儿子住在一起,生活起居都能自理,思路也很清楚。      从我 24 年 3 月份退休,到 8 月份父母住进康复医院,我去的最多的地方就是医院,医院里的病人,80 岁的年纪是最年轻的,90 岁以上有不少,最大的一个是 104 岁的老太太,最长在医院里已经住了 10 几年了。我在医院里时候,时不时地与一些病人和护士进行沟通和交流,通过与他们的沟通和交流,能够了解到他们的一些想法,经历,家庭,子女等情况,他们生活的非常有规律。我所经历的,看到的、听到的、与这两本书里所描述的场景非常雷同和相似,这也许就是我们非常不愿意面对的生命终点的前夜,在年轻的时候,不懂打去思考、在工作的经历里面,没有时间去思考,等现在退了休后,有时间去观察和思考,那就看我们如何来面对现实、面对当下,悲观无助于成长、乐观有助于生活!就想我看过的《人生除此无大事》后,写的感悟一样。我们在自己清醒是,要把后面迷糊状态下的问题回答出来!积极面对人生,生老病死无法阻挡,但我们要用什么心态来面对,用什么方式来生活!这是值得我们每个人要思考的!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2.0
      啰嗦

      如题

        转发
        评论

      出版方

      上海文艺出版社

      上海文艺出版社是一个有着五十多年历史的综合性的文学艺术出版社。它的前身新文艺出版社,是在由原郭沫若主持的群益出版社、俞鸿模的海燕书店和任宗德主持的大浮出版公司自愿合并的基础上组建起来的公私合营出版社,以后又陆续有巴金主持的平明出版社和文化生活出版社等相继并入。1952年6月1日,上海文艺出版社正式成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