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回应“李约瑟难题”,探寻东西方近代大分流的核心根源。

内容简介

自嘉庆继位开始,清帝国的财政连年亏空,官僚日益腐败,百姓民不聊生,白莲教起义声势浩大。自此,帝制的荣光渐趋暗淡,清帝国由盛转衰,中国也逐渐落后于西方。直至1840年,英军陈兵珠江口,中国开始了积贫积弱的近代历史。

但是,近代的危机并非突如其来,而是早已潜伏于清帝国的统治之中。自定鼎中原,到覆灭南明,到康熙、雍正、乾隆三代的治理,清廷逐渐稳固了统治基础,终于将帝制推向巅峰,却未料世界形势已悄然巨变。

清帝国的统治面临哪些挑战?从“康雍乾盛世”到“嘉道中衰”,清帝国的盛世基于哪些治理之道,又为何骤然而衰?在近代的前夜,清帝国为何落后于西方?

本书作者李晓鹏,运用政治经济学的分析方法,从生产技术、组织能力、思想观念、地缘战略等角度,审视帝制时代最后的巅峰,带我们重新走过这段转折之路。

目录

  • 版权信息
  • 引子 精准预言 对大清帝国覆亡结局的猜想
  • 第一章 天下浩劫 文明视角下的明清换代
  • 一、 亿万生灵:明朝末年人口数量与明清换代的人口损失
  • 二、 底线战争:明清换代的三方交战模式
  • 三、 四川惨屠:谁是川渝人口灭绝的主凶
  • 四、 文明三问:明清换代大屠杀的根源辨析
  • 五、 剥茧抽丝:多维度视角下的明清换代史
  • 第二章 南明悲歌 阶级局限与必亡的命运
  • 一、 闯王之死:“联虏平寇”战略下的两败俱伤
  • 二、 隆武皇帝:郑芝龙海商集团的政治投机
  • 三、 五省督师:李成栋反正与湖南的再丧失
  • 四、 忠贞余响:堵胤锡之死与忠贞营的败落
  • 五、 假封秦王:大西军联合南明抗清的曲折传奇
  • 六、 桂林大捷:李定国西征与孔有德败亡
  • 七、 两蹶名王:战略性的胜利曙光
  • 八、 孙李内讧:抗清运动最后希望的破灭
  • 九、 三藩肇乱:降将主导的回光返照
  • 第三章 康熙皇帝 帝制的强化与被忽视的产业降级
  • 一、 李约瑟难题:近代中国为什么会落后?
  • 二、 筚路蓝缕:中华民族开发江南的千年历程
  • 三、 明亡英兴:晋商南下与英国崛起
  • 四、 御驾亲征:反击准噶尔叛乱
  • 五、 博学鸿儒:笼络汉族士大夫
  • 六、 南山文祸:重启文字狱
  • 七、 九龙夺嫡:两废太子背后的皇族内斗
  • 八、 择贤而立:雍正继位的政治谜底
  • 第四章 雍正革新 从征战到治理的战略转折
  • 一、 革故鼎新:高薪养廉的“抄家皇帝”
  • 二、 皇权之巅:清朝皇权背后的军政权力结构
  • 三、 模范督抚:“明星官员”的曲折仕途
  • 四、 整治朋党:残酷镇压皇族党争
  • 五、 大义觉迷:“出奇料理”的谋反大案
  • 六、 联合专政:对汉族士绅的打压与拉拢
  • 第五章 千面乾隆 帝制盛极而衰的宿命
  • 一、 由宽入严:乾隆执政风格的剧变
  • 二、 痛下杀手:被激怒的皇帝和他的责任心
  • 三、 平定西北:清王朝在新疆的治理
  • 四、 “文治”风暴:精心布局的文字狱狂潮
  • 五、 忠君理学:清朝对儒家道统的打击与改造
  • 六、 带头贪腐:晚年乾隆与宠臣和珅
  • 七、 闭关锁国:贸易的繁荣与思想的贫困
  • 八、 盛世饥馁:英国人眼中的乾隆盛世
  • 第六章 欧洲崛起 现代转型与外部冲击
  • 一、 千年黑暗:基督教统治下的中世纪
  • 二、 十字东征:东方文明的光芒照进欧洲
  • 三、 航海时代:全球贸易体系形成
  • 四、 合纵连横:英国崛起的战争与谋略
  • 五、 海权帝国:理解西方文明特质的一个重要视角
  • 六、 工业革命:科学理论与产业实践的成功融合
  • 七、 罗马法系:来自远古的西方王权与法制传统
  • 八、 文明三劫:军事入侵对中华文明的巨大伤害
  • 九、 北守南攻:中国古代地缘政治战略变迁
  • 第七章 鸦片战争 帝制末期的危局时刻
  • 一、 白莲教起义:虚假盛世的落幕
  • 二、 “仁宗”之治:又一个儒家圣君出现了
  • 三、 嘉道中衰:道光新政与汉族士绅的崛起
  • 四、 虎门销烟:小心翼翼的禁毒行动
  • 五、 一败涂地:鸦片战争的进程与结局
  • 六、 何以家国:清军惨败的意识形态根源
  • 七、 漫漫征途:中国人民寻求民族复兴的开始
  • 后记 论文明史观与战略史观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3.5
6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明清恩怨流水账

    晚明和清朝的历史是一段让人倍感沉重的历史。《巨变与突围》是一部令人深思的著作。作者指出,在明清换代之际,人口急剧下降。不仅造成了当时中原地区经济力量和政治制度的严重衰退,更直接扼杀了在东方产生工业革命的可能。明朝末年,按照《中国人口史》的测算,中国的人口在 2 亿左右,不过按作者估算,人口数量应该超过 4 亿。到了清朝,平灭 “三藩之乱” 后,人口的数量应该在 1 亿左右。也就是说,从明末到清初,中国的人口损失了 3 亿 (这确实有些夸张)。损失最为突出的是四川。明末时人口有 2000-5000 万,到了乾隆时期,人口不过数万。明非亡于清乃亡于已。崇祯十七年(1644 年),三月十九日,李自成攻破北京,崇祯帝朱由检自缢于煤山。明朝政权进入南明阶段。6 月 4 日,李自成离京,6 月 5 日,多尔衮率军进入北京。1662 年 8 月 12 日,南明最后一位皇帝永历帝朱由榔被吴三桂以弓弦绞杀,南明灭亡。在此期间,南明有数次机会可以赶走清军,恢复明朝,但是一方面不肯跟农民军联手,另一方面,高层争权夺利,军阀各自为政,只顾自己的利益,没有抵抗到底的决心。英国科学家李约瑟在他编著的 15 卷《中国科学技术史》中,提出了一个问题:工业革命为什么没有发生在传统经济最繁荣的中国?被称为 “李约瑟难题”。作者的答案是,在明清换代之际,发生的空前绝后的大屠杀,使得人口数量从 4 亿减少到不足 1 亿,是造成中国没有产生工业革命的直接原因。到了康熙年间,中国的人口恢复到了 4 亿,但是,人口的质量已经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在明末,对外出口的主要是高端手工业制成品(丝绸),而在清朝,出口已经变成了以茶叶和生丝为主的农副产品。这反映出中国从发达的手工业体系倒退到传统的农业体系。而这个时间段正好是英国崛起的阶段,英国崛起主要依靠的也是纺织业。接着跳过雍正朝,直接来到乾隆三十八年(1773 年),皇帝下旨编纂四库全书,历时 11 年完成。作者告诉我们,四库全书的编修实际上是中国文明的一次厄运。在此过程中,乾隆兴起了中国历史上最严酷文字狱。因 “抵触本朝” 而 “禁毁” 的书约有 3,100 种,官方销毁书籍大约 15 万册,民间因恐慌而自行销毁的图书数量不可估计,许多地方志也因此失传。产生文字狱 40 余起,对于中华文明及思想文化创造来说,这是一次巨大的灾难。明末清初的战争,乾隆雍正时期的文字狱,不但使中国损失了大量的人口,更将在中原大地产生工业革命的可能性扼杀在摇篮之中。这不仅是一个数量上的减少,更是对当时社会结构和文明进程的巨大冲击。它意味着生产力的下降、科技的停滞,以及文化创造力的萎缩。东方社会错过了与西方同步进入工业文明的机会,使得在以后的很长一段时间一直处于落后挨打的境地,这成为了中国历史发展中的一个巨大遗憾。与此同时,西方的工业革命正在迅速的发展。在工业革命之前,英国就已经成为 “日不落帝国”。它的崛起,本质上是海权的胜利,和贸易有一定关系,但和自由贸易无关。1796 年,乾隆退位,川楚地区爆发大规模白莲教起义,清军节节败退。嘉庆三年(1798 年),皇帝允许地方士绅组建团练兵勇,自行训练,对抗白莲教。嘉庆四年(1799 年),乾隆去世,嘉庆皇帝亲政,和珅被赐死,嘉庆整顿川楚地区的军政吏治,清军战斗力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在清军主力和地方团练的围追堵截下,白莲教很快被消灭。这个事件的影响是开创了汉族团练的先河。从这里开始,最终产生了曾国藩的湘军、李鸿章的淮军、袁世凯的新军,而清军战斗力则再度衰落下去。白莲教起义被视为清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

      1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2.0

      这部书继承了作者在上部书的意图,对明朝的衰败不甘心,极力夸大明朝实力,能爆出明朝 4 亿人口的雷人言论。忘记了明朝皇帝不作为,嘉靖只顾炼丹,漠不关心老百姓的死活,万历对朝政的懒怠,祖孙两人对明朝的危害很大。而对清朝采取极力贬低的态度。作者没有建立在事实基础上进行推断,而是在几个数据上胆大妄为推测,实在可悲。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有点儿独特思想,论述也流畅

          转发
          评论

        出版方

        天地出版社·华夏盛轩

        北京华夏盛轩图书有限公司 成立于2008年08月18日,注册地址在北京市丰台区方庄芳群园三区3号楼7层,主要从事图书、报纸、期刊、电子出版物批发、零售;资料编辑;版权贸易;组织文化艺术交流活动(不含演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