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与宗教
类型
8.3
豆瓣评分
可以朗读
语音朗读
198千字
字数
2024-07-01
发行日期
展开全部
内容简介
传统学术史多为思想史、发展史或者编年史。当我们借助“发展”和“进步”的眼光来回望一个学科的学术历程时,我们已经做了许多常规预设,比如:学术发展是在传统继承基础上的学术创新,学术发展是沿着一条从低往高、后出转精的道路不断前进的,学者的学术影响力与他的学术贡献大致成正比,等等。
在这些预设之下,成王败寇,能够进入学术史大门的永远只是极少数知名学者,而绝大多数普通学者都被排斥在了学术史的大门之外。可是,只要我们换一种眼光,参照科学哲学和科学社会学的思想方式,把学术研究看作一种特殊的行业类别,就会发现,作为“学术工匠”的普通学者,他们的行业习俗以及他们所处的学术生态,一样应该得到我们的讨论。
在学术行业,一样有祖师崇拜、学术赶集、资辈亲疏、派系与行规、控制与反抗、顺从与革命,有主流与边缘的分野、师承与圈子的壁垒、尊老与维亲的传统,还有自卖自夸的学术营销、连横合纵的操纵方略。有些看似国民性的学界弊端,其实是国际性的科学社会学难题;有些貌似公平的行业规则,其实严重束缚着学术发展。
常规研究和科学革命,既是学术发展不可或缺的行进双轨,也是无需蓝图规划的自然历程。本书就是这样一部关注普通学术工作者尤其是人文社会科学的学术工作者,供普通学术工作者尤其是青年学术工作者参考的“社会生态志”。
目录
-
版权信息
-
学术丛林的行业民俗
-
一、祖师崇拜:学术领袖的神威与功能
-
二、学术机构:祖师的香火地、学者的栖身所
-
三、薪火与香火:导师与学生的不对等互惠关系
-
四、寿者仁:成功学者的成功秘诀
-
五、学术推广:圈内的口碑与圈外的宣传
-
六、宏观学术规划:一支无效的学术指挥棒
-
七、学术创新:压垮学者和学术的第三座大山
-
八、学术版图周圈论:圈层递推的学术革命
-
九、圈子的形成:反抗旧秩序建立新秩序
-
十、学科危机:研究范式的过度操作
-
十一、学术革命:重立一个“新”偶像
-
学派、流派与门派
-
一、“神论文”与“神答辩”
-
二、学派、流派、门派的概念界定
-
三、学派只能形成于学科发展的成熟阶段
-
四、核心理念:研究纲领及其硬核
-
五、核心人物:擅长学术经营的学派领袖
-
六、自觉的共同体意识:共同理念的生成基础
-
七、学派之间的不可通约性
-
八、学派的眼光都是片面的,但也是互补的
-
九、“中国民俗学派”的悖论
-
十、门派:丁春秋的弟子群
-
十一、门派、学派、流派的递进路线
-
学术研究的学“术”问题
-
一、常规研究就是“做应用题”
-
二、学术研究的“问题优先原则”
-
三、研究进路的“结论先行原则”
-
四、重复解题的意义
-
五、理论建设是一种认识活动
-
六、假说是理论建设最重要的步骤
-
七、借助归纳推理形成新的假说
-
八、用普通逻辑规范学术研究、提升学科竞争力
-
九、弱势学科的自我拯救
-
学术研究的“边界”问题
-
一、确定科研工作的课题边界
-
二、课题边界的特异性原则
-
三、课题边界的排他性原则
-
四、课题边界的可操作性原则
-
五、如何设定操作边界
-
学术写作的故事学
-
一、事项民俗学批评
-
二、事件民俗学:讲故事的民俗研究
-
三、从非常事件切入民俗研究
-
四、微民俗、低微理论与日常生活
-
五、关注异常现象
-
六、基于良好知识储备的问题意识
-
七、人情练达的民俗感悟力
-
八、学术侦探一样的勘案能力
-
九、让民俗学以讲故事的方式讲“故事”
-
学科建设的自由路径及其限度
-
一、基于认知目的和圈地发展的学科建设
-
二、基于计划体制的学科蓝图
-
三、学科体系是动态的不是静态的
-
四、民间文学研究什么
-
五、实证研究是民间文学的立足之本
-
六、外部刺激:时势和利益驱动的学科发展
-
七、内部刺激:以学术自由促进学科发展
-
学术对话的功能与路径
-
一、学术对话的形式与特征
-
二、学术对话的意义和功能
-
三、无形学院:“假私济公”的精英对话机制
-
四、势利选择:对话对象的认同与排斥
-
五、平台建设:个体与团队的互惠共荣
-
代后记 学术工匠的个体民俗志
-
一、偶然选择了民间文学专业
-
二、用“民间的方法”从事民间文学研究
-
三、学术人生的三级台阶
-
四、参与创办“民间文化青年论坛”
-
五、栖身文学研究所
-
六、吕微为首的民间室读书班
-
七、杨早为首的年度话题小组
-
八、以微博为主的网络谣言研究
-
九、坚持“减法原则”,服务中国民俗学会
-
十、把故事研究当主业
-
十一、转向自我的田野访谈
展开全部
目睹学阀之怪状
施爱东(1968 年生),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中国民俗学会副会长,因为本科是理科出身,号称是钟敬文的关门弟子,因为中国民俗学的创始人是钟敬文百岁老人,他的学生叶春生教授是作者施爱东的博导。中国传统学术界最喜欢搞的就是弟子师承和学阀门派,原本中国民俗学的奠基人顾颉刚因为和周树人的矛盾,解放后基本上就是被 “批倒批臭” 靠边站够了,78 年以后,这些 “封建余孽” 沉渣泛起,钟老这位留学日本的学者重新开宗立派。社会科学本质上就不同于理工科,有很深的意识形态和文化特色,特别是作为国家软实力的延伸,需要强经济基础才有影响力,特别是中国文人传统习惯于 “引经据典”,作者虽然不齿现在学术圈的 “祖师崇拜”“圈子文化”“,可自己的著作也习惯借用西方和日本学界的大师语录。我相信大部分读者,都不会知道和关心民俗学术圈里 “茶杯里的风波”,如果不 DS,都搞不清民俗学在社科里的分类,作者这批 60 后,当年厉害的不是留洋就是下海,到 2010 年以后,高校的待遇上来了,内卷也越来越严重,社科类更是博士积压严重,我同班的本科毕业留校,熬到退休也是教授了,可现在藤校的博士回来都难寻教职,文科博士已经下沉街道和图书馆了。好消息是随着中国国力上升,软实力的输出需要越来越多的社科研究,坏消息如果西方和我们敌对,中国的社科学者和西方学界会出现更多争论,至于如果打破书中提到的 “圈子文化”,双百方针和教员的《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才是民俗学的奠基石和指南针。最近中日友好医院肖医生的风流让人耻笑,但让天下医学生愤怒的是哪位董小姐的求学路,传统医学院学生要 “5+3+4” 才能成为医生,而董小姐 “4+4”,更过份的前 4 还是个水硕非医科,让天下寒窗苦读的学子情何以堪。煞费苦心钻营的父母,自以为是的精明最终是 “镜花水月”,害了自己也害了子女,“德不配位” 就是一时得逞,终究是梦一场。2025 年 #147
学术森林生存指南
象牙塔是很多人对于学术界的一个别称,然而就像学校是社会的一部分一样,这些人并没有生活在真空之中。与之相比,很多人所生活的世界和外界有着更为紧密的联系。《蛋先生的学术生存》里作者施爱东关注普通学者,为我们呈现了学术圈更为真实的一面。对于那些有志于,特别是人文社会学科的读者来说,本书俨然是一本写给新手的生存指南。1. 鸡蛋石头翻阅全书,最明显的一个特点就是作者的直言不讳。敢于说出真话需要勇气,尤其是在其他人避而不谈而外界又有需要的时候。作者的仗义执言贯穿始终,让人不由得佩服。正如作者的标题中蛋先生一样,作者坦诚自己也没有那么的勇敢。同事邹明华曾对作者的耿直性格有过一段比较精彩的分析,值得我们了解并深思。“你说你敢说真话,不怕得罪人,事实上你是有选择地说部分真话、得罪部分人,你得罪的都是无法伤害到你核心利益的人;你批评了很多人,但我从没见你批评过自己的导师;你要是真敢说话,真豁得出去,你就应该敢于为真理献身,去对抗那些能真正置你于死地的力量,但是你没有,说明你不是真勇敢。作家村上春树曾有段鸡蛋和石头的经典言论,他选择坚定站在鸡蛋那一边。作者可能也是如此,蛋先生的自白更像是一个坚硬的鸡蛋,而不是石头,大概率是不会做以卵击石的举动。尽管如此,我们也不得不承认,在学术圈等到作者这个年龄段,拥有的越多也就越怕失去,自然更是谨言慎行。像作者这样敢于直言的自然还是少数。2. 学术森林学术研究本身的挑战固然考验学者,但在预期之中反而比较释然。可身处学术森林,那些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往往会让人非常头疼。对于新加入的成员来说更是如此。之前网络上那些不堪导师压迫而选择自杀的新闻仍然历历在目,阅读本书更让我们搞清楚了背后的原因。我们可以归咎于某些学者的品行败坏,但在目前的学术森林中这更像是一种系统性的问题。遇到一个友好的导师是好事,但如果学生和老师之间打工仔和老板的关系不进行改善的话,相关问题依然得不到妥善解决。稍有不慎,类似的新闻可能会再次上演。回溯学术发展的历史,我们会发现其中有过往叠加的结果,但也受到了时下的影响,从而演变成这么一个怪异的圈子。既没有外界以为的那么干净美好,反而可能是在很少被察觉的地方仍旧藏污纳垢。哪怕只有有一两个别有用心的学术败类,学术圈自身也很难及时发挥自我净化的作用。反而有可能因此演变成为影响广泛的恶性事件,直接或者间接影响到学术圈内其他人的精神和生理健康。3. 儒林外史吴敬梓在《儒林外史》中通过范进中举等故事为读者一一刻画了生动而形象的众生相,让读者更为了解八股取士造成的系列严重伤害。本书可以说是现代版的儒林外史。虽聚集于人文社会学科,但其中论资排辈以及利益公共体等事情在其他学科一样存在。彼此之间可能在表现形式和程度上略有不同。作者不具名的点评更是一针见血。在明面上的规则之外,还有各种看不见的潜规则。看似公平公开公正的背后依然有可以进行人为操作的空间。《造假的科学家》里那种世纪大骗局可能离我们很多,但学术共同体本身存在的致命缺陷则暴露无疑。《知识机器》里科学家本身的偏好和非理性带来的影响有些时候虽然难以察觉但还算有迹可循。《科学的隐忧》里提到的致命缺陷则有可能让科学变成一种新的迷信。《世界观》里对科学真实面目的揭露让读者得以祛魅,本书自然不乏相关科普内容。在此之外还有一些像《从提问到输出》那样对于具体做学问上的指导。4. 人性人情出于好奇心来猎奇也罢,想要进行相关科普也好,本书都可以满足读者的需求。只是在具体的案例中作者可能更多关注于自己熟悉的学科和领域。民俗学既是作者擅长的地方,也是将 “做学问” 和 “做人” 结合在一起的学科。在作者看来甚至可以说是最好的,这中间又不少值得外行人趣学习和借鉴的地方,更可以用于自身的实践之中。“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 曹雪芹在《红楼梦》里的名句里前半句是识人性,后半句是通人情。正如书中所言,“人情是人性的世俗应用,识人性者未必通人情,通人情者必然识人性。” 书中作者更是以曾经的孙小果案为例,这个在扫黑除恶专项斗争中引发各方关注的案件幕后操盘手并不是什么了不起的大官,但却精通人际关系网络,从而为一己之私利而做出诸多令人发指的违法犯罪行为。作者哪怕身在书斋之中,也不被其所困。在关注学术圈的同时也关注着圈外的世界。用一句话来说,作者有点像出世的高人,又有着入世的智慧。或许是在抱着出世之心做入世之事。5. 做人做事大多数读者可能像我一样这辈子都不会踏入学术圈,在了解到其中各种隐秘的规则和陋习后更可能会止步于此。满足好奇心的同时,依然可以学习到一些做人做事的道理。知世故而不世故。这大概是作者希望读者可以实现的,至少是我认为应该去努力的方向。书中所揭露的各种不合理现象有其存在的原因,但并不因为存在就变得合理。我们有必要去进行了解相关事实,但没有必要选择随大流,更不必急于同流合污。或许站在一个功力的角度上来说此举有些过于迂腐。暂不谈理想,就单是按照别人制定的规则就难以胜出这一条就让人很难苟同。或许在没有强大的实力做支持之时有些时候不得不做出妥协,但不要以为就此放弃抵抗。更为准确的说法应该是注意斗争的方式方法,等待合适的时机出现再出手。河流朝着大海的方向奔袭,被高山挡道之后或许会变得迂回,甚至暂时会倒退,然而九曲十八弯之后依然不会改变其汇入大海的坚定信心。面对现实的诸多难题,我们应该学习其中的智慧。6. 写在最后对于民俗学兴趣不大的读者在看到相关内容可能会觉得枯燥乏味,好在作者本人比较有趣。不光可以让人领悟到其中的智慧,更会透过文字多几分欣赏和赞美。有鉴于此,我非常推荐那些对于学术感兴趣的读者都可以看看这本小书。学界前辈给后来人的入门指南,既可以避开前人会犯的错,也可以认识到一个更为真实的学术世界。作为普通读者,本书更有着阅读的必要。且不论是否可以做出出色的成果,但是如何进行生存这一条就值得仔细琢磨。或许不会见到相似的案例,但只要整体环境没有发生太大的变化,书中所讲述的依然派得上用场。作为个体,力量是渺小的但也不能因此就忽视。或许不能一下子就改换风气,但在尽可能的情况下做好自己就有可能让改变多了一些发生的现实基础。任重道远,学术之路如此,在其中生存更是如此。面对现实复杂多变的情况,本书只能算将你领进门,至于此后有何发展,可能还要看个人的悟性、努力和运气。
出版方
上海文艺出版社
上海文艺出版社是一个有着五十多年历史的综合性的文学艺术出版社。它的前身新文艺出版社,是在由原郭沫若主持的群益出版社、俞鸿模的海燕书店和任宗德主持的大浮出版公司自愿合并的基础上组建起来的公私合营出版社,以后又陆续有巴金主持的平明出版社和文化生活出版社等相继并入。1952年6月1日,上海文艺出版社正式成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