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本书对行为与因果进行了研究分析。

内容简介

本书以印度论师寂护的《摄真实论》业因业果品及其弟子莲花戒之注疏为主要依托文本,对其展开中文翻译、文本解读和哲学分析工作,并引述印度六派哲学对佛教业说的批评,以可能呈现出印度六派哲学与佛教哲学论辩的历史图景。

全书对于《摄真实论(疏)》这一关键文本的学理阐释,旨在揭示寂护业论思想在佛教整体业论思想脉络中的价值,并尝试通过对个体统一性和因果律的讨论,使古典哲学的资源参与到当代哲学的讨论中,于印度哲学和东方文明研究领域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目录

  • 版权信息
  • 发现佛教生活世界中的行动主体
  • 导言
  • 序章 从文本研究到哲学分析:印度哲学研究方法论反思
  • 一、思想史、文献校译、文本解读:近代中国印度哲学研究路径
  • 二、由“比较”而“融合”:比较哲学方法论之演变
  • 三、以道观之:“大哲学”视域下的印度哲学研究
  • 结语
  • 第一章 文本:《摄真实论(疏)》业因业果品
  • 一、寂护及其著作
  • 二、《摄真实论(疏)》业因业果品
  • 三、《摄真实论(疏)》框架及其“次第道”论证特点
  • 结语
  • 第二章 问题:“无我而有业因业果”与“刹那灭而有因果”
  • 一、问题一:无我而有业因业果
  • 二、问题二:无常/刹那灭而有因果
  • 三、概念:“无常”与“刹那灭”
  • 四、概念:“我”与“无我”
  • 五、概念:“业因业果”与“因果”
  • 六、问题之源:业说的印度宗教哲学背景
  • 七、部派佛教对业与因果的诠释
  • 结语
  • 第三章 诤议之始:有我论者的批评与论证
  • 一、“所作散灭、未作自至”:童中尊对无我论的批评
  • 二、“自我”的存在与表象:六派哲学的论证路径
  • 三、正理派、弥曼差派之记忆证明说
  • 四、正理派之主体统合说
  • 五、弥曼差派之自知证明说
  • 六、寂护:业因业果基于因果
  • 结语
  • 第四章 “作用”与“无作用”:因果关系本质之争
  • 一、vyāpāra:“作用”与“生果作用”
  • 二、“无作用”:寂护、莲花戒的六个理由
  • 三、从“作用”到“无作用”的思想脉络
  • 四、“一切法悉无作用”
  • 结语
  • 第五章 因与果的时间关系之争
  • 一、断灭难:刹那灭说的困难
  • 二、童中尊“三时难”:因何时生果?
  • 三、寂护:“因在第一刹那、果在第二刹那”
  • 四、异熟因:“经久远而生果”如何可能?
  • 五、俱有因:寂护对同时因果说之批评
  • 结语
  • 第六章 因果作为共许方便
  • 一、缘起:因果之起点
  • 二、因与果的“无间限定”
  • 三、因:“生果力”
  • 四、“共许方便”:因果作为一种观念
  • 结语
  • 第七章 无“我”而有“相续”
  • 一、“相续”:一种非主体的主体
  • 二、寂护对记忆、主体统合、自知等问题的回应
  • 三、“相续”与“刹那差别”的张力
  • 四、不著因果:佛教徒的道德理由
  • 结语
  • 第八章 当代哲学视野下的佛教无我论
  • 一、个体同一性:自我问题的当代呈现
  • 二、主体如何存续:三种阐释方案
  • 三、自我与无我之间:佛教的立场
  • 结语
  • 第九章 当代哲学视野下的寂护因果论
  • 一、作为观念的因果:寂护与休谟
  • 二、佛教因果论:一种生成哲学
  • 三、由因到果的断裂与绵延
  • 结语
  • 结语
  • 一、寂护业论及其思想脉络
  • 二、无我而有业因业果
  • 三、刹那灭而有因果
  • 附录 《摄真实论(疏)》业因业果品译注
  • 一、目录
  • 二、正文
  • 重要文献缩略语及版本
  • 参考文献
  • 一、中文文献(以汉语拼音字母为序)
  • 二、日文文献(以日语五十音字母为序)
  • 三、西文文献(以拉丁字母为序)
  • 后记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尚无评分
目前还没人评分

出版方

商务印书馆

商务印书馆是中国出版业中历史最悠久的出版机构。1897年创办于上海,1954年迁北京。与北京大学同时被誉为“中国近代文化的双子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