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唤醒对真实世界的感知,发现艺术的疗愈之美。

内容简介

在本书中,敏锐的艺术评论家威尔·贡培兹从“艺术家如何观看”这一全新视角,重新解读了艺术史上31位著名艺术家的作品与思想,其中既有古典艺术大师伦勃朗,也有当代著名画家大卫·霍克尼;有文艺复兴时期英勇的女画家真蒂莱斯基,也有19世纪饱受命运折磨的斗士弗里达·卡罗;有在画布上弹奏钢琴的康定斯基,也有执着于表现孤独的爱德华·霍珀……

每一位艺术家既有浓郁的时代特色,又凭借自己独特的观看之道脱颖而出,以私人的视角凝视内在的自我和周遭的外物,用目光改写了艺术史的走向。因此,通过探索艺术家独特的观看方式来理解他们的艺术,你将会收获超出认知以外的视角,获得前所未有的体验。

目录

  • 版权信息
  • 前言
  • 大卫·霍克尼:凝视自然
  • 约翰·康斯太勃尔:凝视云
  • 弗里达·卡罗:凝视痛苦
  • 瓦西里·康定斯基:凝视音乐
  • 草间弥生:凝视作为疗愈
  • 让-米歇尔·巴斯奎特:凝视真实
  • 伦勃朗:凝视自己
  • 克里斯托和让娜-克劳德:凝视壮观
  • 卡拉·沃克:凝视不确定
  • 弗拉·安吉利科:凝视另一种现实
  • 艾尔·安纳祖:用心凝视
  • 爱德华·霍普:凝视孤独
  • 阿尔泰米西娅·真蒂莱斯基:凝视暴力
  • 艾格尼丝·马丁:凝视感觉
  • 詹妮弗·帕克:凝视不在场
  • 詹姆斯·特瑞尔:凝视光
  • 爱丽丝·尼尔:凝视内心
  • 保罗·塞尚:用双眼凝视
  • 翠西·艾敏:凝视私密
  • 赛·托姆布雷:凝视循环
  • 勒内特·亚多姆-博克耶:凝视陌生人
  • 野口勇:凝视空间
  • 索奇帕拉雕像:凝视我们
  • 葆拉·雷戈:凝视异想
  • 夏尔丹:凝视日常
  • 希尔玛·阿夫·克林特:凝视无形
  • 伊娃·黑塞:凝视荒诞
  • 乔治亚·欧姬芙:凝视形状
  • 郭熙:凝视和谐
  • 彼得·保罗·鲁本斯:凝视政治
  • 让·杜布菲:凝视丑中之美
  • 结语
  • 致谢
  • 译名表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评分不足
2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3.0
    改变观查的视角,重新发现被忽视的生活质感

    作者贡培兹的写作始终带着一种去神秘化的努力。当他描述特瑞尔在约克郡雕塑公园的《天空之城》时,重点不是玄奥的概念,而是那个凿开鹿舍屋顶的长方形孔洞如何让游客察觉光线的细微变化。同样,野口勇的纸灯之所以被视作雕塑,不在于材质珍贵,而在于它重新定义了人与空间的关系。这种叙述消解了艺术与日常的壁垒,让人想起作者被形容为 “会说单口相声的艺术评论家” 的特质 —— 幽默直白,却直指本质。书中对霍克尼与康斯太勃尔的并置解读,是个不错的点。二人相隔两百年,却同样致力于对抗视觉的惯性。康斯太勃尔带着画架走进田野,比印象派早半个世纪捕捉云层的形态变化;霍克尼则告诫观众:“树木就像面孔,每一棵都截然不同…… 必须有耐心。” 他们不提供奇幻的视觉魔术,而是传授一种专注的观察方法 —— 这恰好回应了书名中 “凝视” 的真意。在关于爱德华・霍普的篇章中,作者进一步深化了这一主题。他指出霍普画作中那些充满疏离感的场景,本质是艺术家内心世界的外化。《夜间办公室》里暧昧的男女关系,《纽约电影院》中孤独的引座员,都是霍普对自我灵魂的凝视。这种解读让读者理解:艺术家的观看不仅是向外洞察万物,更是向内审视自我。

      转发
      评论

    出版方

    理想国

    “理想国”一直致力于人文、思想、艺术类图书的出版,并从事文化活动的策划组织,以及文创产品的开发,是活跃而富影响力的文化机构。 “理想国”每年出品图书超过一百种。代表作品包括:陈丹青《退步集》、梁文道《常识》、柴静《看见》、龙应台《目送》、木心《文学回忆录》,温故系列,电影馆系列、讲谈社中国的历史、理想国译丛,以及白先勇、许倬云、林青霞、杨奎松、张大春、唐诺、蒋方舟等逾百位作者的作品。 “理想国”每年举办各类文化活动百余场,两届“理想国年度文化沙龙”,结合展览、演出等形式,面向青年,影响深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