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类型
7.7
豆瓣评分
可以朗读
语音朗读
286千字
字数
2022-04-01
发行日期
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一本书带你了解哈佛大学东亚研究奠基人赖肖尔眼中的美国与日本。
内容简介
在这部自传里,赖肖尔用他的生花之笔描绘了孩提时代在日本的生活和后来在欧洲、中国、日本的游学经历以及哈佛的求学生活。作为学者,赖肖尔一生致力于日本和东亚研究,是哈佛日本研究的草创者,也是哈佛东亚研究的奠基人之一。筚路蓝缕,如今哈佛大学已成为东亚研究的重镇。
作为外交家,赖肖尔经历过二次大战,战后他出使日本。当时正值冷战时期,国际形势动荡不安、波诡云谲,作为许多重大历史事件的亲历者和见证人,赖肖尔的这部自传为历史留下了他的证言。
目录
-
版权信息
-
插图
-
谢辞
-
序言
-
第一部 生在日本(1910—1927)
-
1 身为比杰
-
2 幼年时代
-
3 美国之根:传教士家谱
-
4 筑地学校
-
5 高中时代
-
第二部 游学世界(1927—1938)
-
6 在奥伯林读大学
-
7 哈佛研究生生活
-
8 巴黎求学
-
9 欧洲生活
-
10 回到东京
-
11 京都一年
-
12 朝鲜
-
13 中国
-
第三部 战争岁月(1938—1946)
-
14 起步哈佛
-
15 日美开战
-
16 阿林顿的陆军培训班
-
17 穿上军装
-
18 筹划日本的未来
-
第四部 哈佛黄金岁月(1946—1960)
-
19 重归学者生活
-
20 同政府的联系
-
21 家庭生活
-
22 新的开始
-
23 哈佛燕京学社
-
24 中断的对话
-
第五部 出使日本(1961—1966)
-
25 天降大任
-
26 东京大使馆
-
27 新雨旧知
-
28 大使工作
-
29 进入角色
-
30 顺风满帆
-
31 恢复对话
-
32 罗伯特·肯尼迪访日
-
33 不平凡的航程
-
34 同军方的关系
-
35 轻车熟路
-
36 从肯尼迪到约翰逊
-
37 成名之累
-
38 重新上岗
-
39 越南战争
-
40 告别日本
-
第六部 踏上归途(1966— )
-
41 回归学界
-
42 重操旧业
-
43 不解之缘
-
44 学潮时期
-
45 新的起点
-
46 减速
-
47 解甲归田
-
48 尾声
-
译后记
展开全部
从日本到美国,从学者到大使
美国驻外大使如今变成了美国总统和他的资助者以及利益集团经常进行瓜分的岗位,曾经有过那么一段时间大使还是可以干点事的,哪怕是学者出身也没有问题。《我的两个祖国》是埃德温・赖肖尔的自传,作为一个美国人他出生成长于日本,此后在美国开启了一段重要的人生历程。成为学者之后又出乎意料被选为美国的驻日大使。通过他的视角我们可以看到不一样的日本和美国历史。1. 生于日本父母是在日本工作的传教士,于是他出生成长于这片土地,或许正因为他这种特殊的人生经历和教育背景以及工作经验,可以在日本和美国之间建立起较为独特的关系。“时至今日,日本人还这样认为,只有在日本出生的人才能真正理解日本人。” 作者从小置身于日本,对这个国家以及人民自然有一定的了解,很容易被视为同类,至少是朋友。即便如此,他在日本的愉快成长更多还是在二战爆发之前。二战的开始,让他熟悉的日本消失,尽管有父母多年经营的人际关系在没有太多的变化,可他还是感受到了较为明显的变化。战争期间,凭借着对于日本的了解,他曾经以少校参与到美国军方的活动中。后因为做出的贡献被晋升为上校,由此拥有了一个他经常提及的头衔。在此之外,大使、教授和博士也经常出镜。看得出来,正因为有着如此特殊的经历,作者在后来可以成为美国的驻日大使,确实起到了沟通桥梁的作用。这在很大程度上因为双方都很容易将他视为自己人,至少很难被视为不懂行的外人。2. 大使生涯本书介绍了埃德温・赖肖尔较为完整的一生,个人觉得比较有趣的还是他的大使生涯。他的任命虽得益于友人的推荐,但恐怕也是因为美国需要一个懂行的,而他恰巧就是一个相对值得信赖的日本专家。二战以日本的战败宣告结束,美国作为托管方的态度也变化不小。最初还是以防止军国主义死灰复燃为主,后来则更偏向于扶持和拉拢。作者出场的时间在美国肯尼迪总统的任内,自然是后者。作者的当选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其在日本的较高声望,从而顺利从候选人变成了当选者。通过他推行的政策和举措来说,确实起到了改善日美关系,加强彼此交流的作用,但也让日本的实力和地位有所提到。作者提及日本的当局者在发表政见的时候怕得罪美国政府,这确实和《亲美与反美》里的有些相似。不过这并不意味着日本政府和民众没有自己的想法。在特殊的时候日美之间也会产生一定的冲突,作者任内的遇刺事件就是一个例子。被日本精神病患者所伤,好在身体没有太大影响。暗杀未遂虽没有引起反美风潮,可此后因越南战争出现的学潮运动则出乎意料。在其任内,对于越南战争本身没有太多的重视,不过日本民众对此的反应却较为强烈。在这个问题上他的一些看法和建议在去过越南实地考察之后更为清晰明了。他认为出兵越南是个错误的决定,可事已至此应该今早撤回。可惜美国政府没有不仅没有知错改错,反倒是一错到底。最后的结果大家如今都知道了,成为了《第五幕》里阿富汗败局的一次预演。3. 学者风范驻日大使确实是作者人生中一段重要的人生经历,不过他的学者风范却没有就此消失。事实上从很多细节上不难看出这位大师的做派倒挺像一位学者。任内刚到日本他做出的一个决定就足以说明问题。夏天在大使馆内没有空调的聚会经历让他决定不在美国的国庆日举办大型活动,改为了美国国父华盛顿生日。从 7 月到 2 月,尽管外界对此举不理解和惊讶却也接受了。作为大使,在一些具体的问题上他未见得回发表掷地有声的看法,更多还是对于美国基本政策的一种反复解释。大使工作受到华盛顿尤其是美国总统的监管,如此做法倒是可以理解。不过即便如此,他的一些举动还是有些另类。这中间除了个人的性格和声望,还因为有底气。按照作者的说法,大不了被辞退回哈佛当教授。这正是他求之不得的好事。为国担当,在任内也确实做出了一些成绩。卸任之后他的耿直发言引发了当权者比如基辛格等人的敌意。按常理说他不应该对美国官方政策持异议,但公开批评的做法还是挺让人印象深刻的。4. 关注东亚作者有个中文名叫赖世和,也曾在抗日战争期间来到中国。去过伪满洲国统治的地区,也在风雨飘摇的北京城生活过,当然他也去过一些其他的亚洲国家。他和费正清在哈佛培养了不少的专家和学者,更多是通过哈佛燕京学社来发挥作用。与大使身份相比,他大概更喜欢这个社长的岗位。回归校园后,他虽没有因为贪恋权力而感到太多不适,不过没有有助手的日子里他不得不凡事都亲力亲为。对于越南问题的看法出自他的观察和思考,可能会让中国读者不那么赞同。对于日本的态度和做法就明显是过于偏爱,也难怪从天皇到首相等各路高官都喜欢他。在作者本人的叙述中,很明显能感受到他可能更偏向日本一些。这或许是因为曾经的成长经历,亦或者是其长期研究的领域,又或者是受到日本妻子的影响。总而言之,他虽在一些时候为美国效力,却难以避免代入到日本的视角。用现在的话来说,他和妻子虽然拿的是美国绿卡,但可能还是精神上的日本人。从出任大使之前的呼声到卸任之时的各种活动,再到隐退之后被天皇授予勋章。或许可以说他在美国的知名度可能只是局限于某些小圈子内,在日本不敢说家喻户晓,但也是深受日本媒体和民众的喜爱。5. 事业家庭《事业还是家庭?》里美国女性想要事业家庭平衡难以做到,往往需要进行艰难的取舍。对于作者来说,这虽然是个问题,却没有带来太多的困扰。最初被任命为大使之时妻子就持明确反对态度,此后的沟通和交流虽然有所改善,但更多还是以女方的牺牲和退让为主。夫人社交不仅打开了日本的社交圈,也亲近了驻日大使馆的诸多工作人员。肯尼迪之死和他的遇刺事件,让妻子在双重打击下陷入忧郁的状态。长期承受巨大精神压力,在他辞职后有所缓解。有趣的是在他的学社里通过干杂事有所恢复。“我担任学社的社长,位于这个研究机构的最高层,而妻子做的却是最低层的工作,她的工作报酬是计时工资,这真是一种很奇特的关系。” 按照书中的说法,妻子重新恢复状态,可这毕竟是一家之言。作者的事业有成,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其中的付出和牺牲之上。大使期间是这样,回归校园更是如此。按道理说军功章上应该有她的多一半,可很少见到作者有过相应的退让或付出。或许可以说,这个家庭尤其是夫妻关系更多是以作者本人为核心展开的,很难说双方是在较为平等的地位上进行的。可能我们没有必要过于苛责,但也值得注意作者妻子的生存状况,而不要一味沉迷于作者所讲述的故事中去。6. 写在最后作为一本传记,多年演讲教学和研究让作者写出来的作品确实很容易俘获读者的内心,可在这种喜欢和熟悉的同时我们应该也要保持一定的距离去审视。译者翻译推荐本书是因为个人的喜爱以及其历史地位,可作为一个人而言,我们就不能只听取一家之言,还应该结合各方资料给出一个相对可靠的结论。对于美国和日本等不熟悉的地方,作者给了我们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可对于那些相对了解的,我们也不应顺着作者的思路,更应该经过思考后给出自己的结论。从学术成就以及国际局势来说,作者确实做了一些努力。不过站在中国读者的角度上就未必这么觉得。尽管作者坦言他属下的大使馆里中情局主要收集中国方面的情报,可在麦卡锡以及 “排赤” 浪潮的影响下,确实也造成了许多难以想象的伤害。走进本书,我们试图去了解作者的内心世界,或许会发现熟悉和感到亲切的地方。可跳出本书,我们依然会清晰感受到彼此之间的差异和分歧。我可能不太赞同书中的观点,但支持其进行合理表达的权利。作者以及本书都可以说是那个特殊环境下的产物,外界环境和挑战可能比现在更严重,但却有着一种黄金年代的味道。再看当下,大概就像大使的职位不过是当选者分食的对象,很难说能起到多少正面的作用。
出版方
上海译文出版社
上海译文出版社是中国最大的综合性翻译出版社,成立于1978年1月,系世纪出版集团的成员。上海译文出版社以译介和传播世界各民族优秀文化为主要任务,拥有众多精通英、法、俄、德、日、西班牙、阿拉伯等主要语种并具备学科专业知识的资深编辑;其强大的译作者队伍中多为在外语和中文方面学有专长、造诣精湛的专家学者;该社同各国主要的出版社和版权代理机构有着广泛、持久的联系,在国际图书版权贸易领域信誉卓著。三十多年来,上海译文出版社一直致力于翻译、编纂和出版外国文学作品、社会科学学术著作,以及各种双语词典和外语教学参考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