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美国宗教学会2010年度宗教研究杰出著作奖获奖作品,研究中国中古时期求神问仙的传统。

内容简介

求神问仙是中国中古时期宗教表达的重要形式,也为道教的产生奠定了基础。一直以来,中古时期的仙和修仙者都被描绘成一群神秘、隐匿的人。而康儒博在这项开创性研究中的看法则大异其趣。

康氏认为,仙并未脱离社会,仙仅仅是诸多社会角色中的一个宗教角色,且在这种映照之下得以成立。修仙者不是绝世的,他们要在社会环境中寻求治病救人、预测未来、述异志怪的能力。

本书融合了多元的理论方法和坚实的中国古代文献,在此基础上细致入微地分析了修仙者的社会角色和社会互动。它对修仙作为一种社会氛围的描摹非常新颖,它所提出的研究范式对理解其他社会中的圣人角色也具有创造性。

目录

  • 版权信息
  • “海外中国研究系列”总序
  • 致谢
  • 第一章 将仙带回人间
  • 解读仙传文献
  • 修仙
  • 概念、术语和说明
  • 第二章 仙的文化总集
  • 仙的总集
  • 方术
  • 空间、时间和要素的掌控者
  • 饮食
  • 居住
  • 对非人类的控制
  • 不受社会惯例和约束的限制
  • 结局
  • 仙界的追寻者和创造奇迹的僧侣:一段题外话
  • 结论
  • 第三章 更加深入的总集分析:“断谷”
  • 食用谷物、进行烹调,是文明的关键标志
  • 农业控制、祭祀在国家中居于中心地位
  • 另一类更加高级的摄食者
  • 食“气”要比食用谷物更加高级
  • 食用外来的、世间罕有的、珍奇的食物
  • 结论
  • 第四章 秘术、展现奇迹
  • 秘奥文化
  • 自我神秘化的文本
  • 神秘文本是如何保持神秘的?
  • 叙述获取秘术的难度
  • 自我隐藏的大师
  • 展示秘术的成果
  • 展示和隐蔽之间的张力
  • 第一个例子
  • 史记中的其他例子
  • 持赞同观点的文献
  • 结论
  • 第五章 语言的自我展示和听众回应
  • 修道者的自我叙事
  • 自证的评论
  • 结论
  • 第六章 修道者和他们的社群
  • 场景、故事和听众
  • 治疗
  • 预言
  • 管理当地的神与魔
  • 其他类型的帮助
  • 交换的经济
  • 赞助人
  • 祠庙和供奉
  • 结论
  • 第七章 修道者、他们的家庭和皇权
  • 修道者和他们的家庭
  • 修道者和君权
  • 第八章 仙传的劝说
  • 劝说效果
  • 有争议的结局
  • 刻在石头上的劝说
  • 仙传的重建
  • 仙传的吸纳
  • 尾声
  • 参考文献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4.5
13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仙是中国文化特有的元素,是古代中国人探索宇宙和人生奥妙的独特创造。从两千多年前,直到今天,中国人一直向往神仙。神仙永远年轻不死,能实现凡人可望而不可得的愿望,还能永远享受现世的快乐。作者康儒博认为,仙是不是真的,古人信不信仙,我们其实没必要纠结这类问题。仙文化流传至今,是因为它在古代社会中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仙的世界,并不是某些人虚妄的追求,而是天下人心共同创造的精神乐园。

      1
      1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这本书说的是,中国古代的仙文化是怎么形成的?说起仙,你会想起谁?三头六臂的哪吒?四处云游的赤脚大仙?组团过海的八仙?这些神仙,来自不同时代的故事,各有各的神通。他们有什么共同点呢?首先当然是长生不老;其次,既然是神仙,总得会点法术,不管是变身隐形,还是腾云驾雾,要有些超乎常人的能力。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修仙》

        本书融合了多元的理论方法和坚实的中国古代文献,在此基础上,分析了修仙者的社会角色和社会互动。它描绘了修仙是一种社会氛围,如何影响人们的生活。书里提出的研究范式对理解其他社会中的圣人角色也有帮助。本书先后获得美国宗教学会 2010 年度宗教研究杰出著作奖,和美国亚洲学会 2011 年度列文森奖。本书的核心内容:1. 仙文化总集是怎么形成的?2. 人们如何运用它来达到现实的目的?仙是中国文化特有的元素,是古代中国人探索宇宙和人生奥妙的独特创造。从两千多年前,直到今天,中国人一直向往神仙。神仙永远年轻不死,能实现凡人可望而不可得的愿望,还能永远享受现世的快乐。作者康儒博认为,仙是不是真的,古人信不信仙,我们其实没必要纠结这类问题。仙文化流传至今,是因为它在古代社会中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仙的世界,并不是某些人虚妄的追求,而是天下人心共同创造的精神乐园。古人构建仙的世界,终究是为了解决人的问题。一旦我们开始思考人生的终极问题,就会遇到死结。你可以说 “何以解忧,唯有杜康”,在有生之年,尽情欢乐;你也可以说 “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让自己投身到更大的意义中;你当然也可以 “俯观五岳间,人生如寄居”,让精神暂时摆脱肉身的束缚,跳出三界外,享受更大的自由。

          转发
          评论
        • 查看全部8条书评

        出版方

        江苏人民出版社

        江苏人民出版社成立于1953年1月,国家一级出版社,首批“全国百佳图书出版单位”之一,是具有深厚历史积淀和众多图书品牌的综合性出版社。年均出版图书1000余种,承担多项国家重点出版项目。先后有400余种图书获得省部级以上优秀奖,其中17种图书21次获得国家级大奖。 近年来出版的《五个一工程入选作品·少儿书系》(108卷)、《中国近代通史》(10卷)、《南京大屠杀史料集》(55卷)、《西方哲学史》(8卷)、《现代经济词典》、《中国人民解放军简史》(2卷)、《世界现代化历程》(6卷)、《资本主义理解史》(6卷)、《中国佛教通史》(15卷)、《中国古城墙》(6卷本)等一大批重点图书,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和赞誉,努力把自己打造成一流的人文社科学术出版基地、大众出版创新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