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从“大历史”的角度,讲述马镫在历史上的发展与故事。

内容简介

轮子、马镫、弓箭、火药和帆船,在历史的时间线上,每一个器物都有它值得诉说的故事,它们引发国家变革,让不同的文明之间发生碰撞,因此形成了人类的文明史,而历史的神秘和趣味也在于此。

本书是“历史的细节”系列的第二卷,讲述从人类驯服马、发明马镫开始,马与马镫结合的骑兵成为战场主角,所带来的游牧和农耕的文明碰撞、征服,以及中世纪欧洲的骑士文化等。几乎没有什么发明像马镫这么简单,但也几乎没有什么发明像马镫这样,对历史有如此的催化作用,直接改写了人类文明和历史的演变历程。

目录

  • 版权信息
  • 插图
  • 引子
  • 第一章 马的驯化
  • 当人遇见马
  • 人马传说
  • 战争的动物
  • 马上优势
  • 第二章 中国的马
  • 伏羲中国
  • 周人走马
  • 从车到骑
  • 胡服骑射
  • 马的征服与统治
  • 御马之术
  • 秦的兴起
  • 伯乐相马
  • 兵强马壮
  • 汗血宝马
  • 汉武帝国
  • 封狼居胥
  • 可怕的汉军
  • 战争的代价
  • 冲锋陷阵的年代
  • 投鞭断流
  • 昭陵六骏
  • 马粪与荔枝
  • 安史之乱
  • 无力的北伐
  • 无处买马
  • 以茶易马
  • 最后的八旗
  • 第三章 蒙古的征服
  • 危险的草原
  • 蒙古风暴
  • 上帝的鞭子
  • 神奇的蒙古马
  • 征服世界的马镫帝国
  • 第四章 马镫革命
  • 希腊化时代
  • 罗马的溃败
  • 中国靴子
  • 骑士的支点
  • 骑士登场
  • 第五章 骑士的世界
  • 骑士国王
  • 诺曼征服
  • 英雄时代
  • 十字军骑士
  • 大宪章
  • 铁骑军
  • 好马配好鞍
  • 这是革命
  • 城堡时代
  • 三十人战争
  • 沉重的铁甲衣
  • 骑士文化
  • 圆桌骑士
  • 骑士精神
  • 骑士的遗产
  • 罗兰之歌
  • 从堂·吉诃德到鲁滨孙
  • 最后的贵族
  • 玉帖镫
  • 第六章 士的精神
  • 中国的士
  • 文武之道
  • 仰禄之士
  • 士的没落
  • 无士之兵
  • 第七章 马的终结
  • 日本武士道
  • 菊花与刀
  • 骑士的挽歌
  • 从骑士到骑兵
  • 遇见机枪
  • 新大陆传奇
  • 尾声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4.4
13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3.0
    马镫的标志

    《历史的细节》第二部,一般,马镫不应该算发明,虽然有据可查是中国这边先使用,但我不赞成作者的马镫影响世界的观点,马蹬是在长期征战中发展起来的,《南方战争三百年》讲述的更专业,战争形态的变化不是因为马蹬的出现才变化,而是应为社会组织形态变化让征战模式的变化,早期人口稀少,生产力低下,就没有专业战士,只有将领是贵族受过专业训练,士兵都是临时征召,专业战士是由于农耕人口发展慢慢才出现专业的士兵,如马其顿人和秦兵,开始马匹稀少和贵重,只是运载和驾驭战车,汉武帝阶段也不是骑兵冲锋,而是下马结阵,用弓弩和长矛,汉武帝扫荡漠北,关键还是财力雄厚。到游牧民族的人口可以集结成专业士兵,并一人多马,全民皆兵,才出现扫荡天下的蒙古骑兵。欧洲的骑士还处于春秋战国时期的贵族阶段,骑士团人数都是几十上百规模。本节作者凭空议论太多,叙述有些散乱,历史上往往野蛮毁灭文明,如马其顿人战胜希腊,蒙古铁骑的野蛮征服并不值得炫耀和张扬。

      转发
      2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每日一书:《马镫、骑士与文明》。“行天莫如龙,行地莫如马。马者,兵甲之本,国之大用。安宁则以别尊卑之序,有变则以济远近之难。” 从春秋战车到蒙古铁骑,从欧洲城堡到十字军东征,全书以马镫切入点,串联起东西方文明的碰撞与演变。本书重点在对比中西方骑兵的发展史。欧洲因马镫使骑士能稳定骑马作战,全副武装的骑士成为中世纪欧洲的统治力量。林恩・怀特评价其为 “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简单发明”。由此催生、形成专业化骑士阶级,并通过契约构建封建制度;中国最初马主要用于运输和战车驱动,但战车受限于地形和机动性,逐渐被骑兵取代。虽然马镫强化中央集权,却未能突破农耕文明框架。在中国,马镫早在汉朝已广泛应用于骑兵作战,使骑兵成为战场主力,主要用于王朝扩张与防御,但未形成类似骑士的阶层,士人阶层更侧重文治而非武力。“以小支点撬动大历史” 的叙事方式对于普通读者,像我这样的历史小白,算是轻松通俗的。书中的案列故事,多是西方为主,尤其欧洲中世纪战争史,如诺曼征服、十字军东征与蒙古西征的细节描述较多。马镫在社会与经济方面写得不多,多侧重于军事改革发展。回首波澜壮阔的人类战争史,骑兵或者说骑士当仁不让地扮演着主角,马镫这一微不足道的细节,就这样改写了人类文明史,不能不令人惊叹。虽然马镫没有被列入 “四大发明”,但它的历史意义却丝毫不逊色。在同样的历史面前,中国与欧洲又呈现出完全不同的走向和结局,这不能不令人深思。40 年前,顾准先生第一个将林恩・怀特的《马镫与封建主义 —— 技术造就历史吗》翻译成中文。他在评注中写道:愈深入到历史的细节,我们可以发现,某种欧洲兵制连同其意识形态,即使在其形成过程,也受到生产力 —— 生产关系的决定性的影响,不过,一旦这种上层建筑凝固成型了,仅仅新的生产力一个因素,对兵制简直起不了变革的作用,对社会经济也同样如此。它甚至可以顽固地拒绝这种生产力。明末引入的红夷大炮,与传统武器之间的差异,比之马镫的应用,真是一在天上,一在地下。可是红夷大炮挡不住清兵进关;进关以后的清兵,对红夷大炮所代表的新技术也还是无动于衷。甚至鸦片战争中中国人发现的坚船利炮,也还延迟了七八十年之久,才真正产生了某些影响呢。…… 多少技术发明始于中国,众所周知的有火药、指南针、印刷术、造纸,但是没有引起某种新文明的兴起。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值得看,但出处有点不明确

        这本书很像高晓松的风格,提出了一个观点非常惊人。看完我也只记得这一个点了:马镫的设计其实很简单,一巧匠稍作琢磨就可以搞出来。最早的马镫在汉朝盐铁专营与匈奴对抗时就有了。这样一来,三国的武将形象,就有可能是真的。

          转发
          评论
        • 查看全部4条书评

        出版方

        天地出版社·华夏盛轩

        北京华夏盛轩图书有限公司 成立于2008年08月18日,注册地址在北京市丰台区方庄芳群园三区3号楼7层,主要从事图书、报纸、期刊、电子出版物批发、零售;资料编辑;版权贸易;组织文化艺术交流活动(不含演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