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给这本书评了3.0马镫的标志
《历史的细节》第二部,一般,马镫不应该算发明,虽然有据可查是中国这边先使用,但我不赞成作者的马镫影响世界的观点,马蹬是在长期征战中发展起来的,《南方战争三百年》讲述的更专业,战争形态的变化不是因为马蹬的出现才变化,而是应为社会组织形态变化让征战模式的变化,早期人口稀少,生产力低下,就没有专业战士,只有将领是贵族受过专业训练,士兵都是临时征召,专业战士是由于农耕人口发展慢慢才出现专业的士兵,如马其顿人和秦兵,开始马匹稀少和贵重,只是运载和驾驭战车,汉武帝阶段也不是骑兵冲锋,而是下马结阵,用弓弩和长矛,汉武帝扫荡漠北,关键还是财力雄厚。到游牧民族的人口可以集结成专业士兵,并一人多马,全民皆兵,才出现扫荡天下的蒙古骑兵。欧洲的骑士还处于春秋战国时期的贵族阶段,骑士团人数都是几十上百规模。本节作者凭空议论太多,叙述有些散乱,历史上往往野蛮毁灭文明,如马其顿人战胜希腊,蒙古铁骑的野蛮征服并不值得炫耀和张扬。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248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4.0每日一书:《马镫、骑士与文明》。“行天莫如龙,行地莫如马。马者,兵甲之本,国之大用。安宁则以别尊卑之序,有变则以济远近之难。” 从春秋战车到蒙古铁骑,从欧洲城堡到十字军东征,全书以马镫切入点,串联起东西方文明的碰撞与演变。本书重点在对比中西方骑兵的发展史。欧洲因马镫使骑士能稳定骑马作战,全副武装的骑士成为中世纪欧洲的统治力量。林恩・怀特评价其为 “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简单发明”。由此催生、形成专业化骑士阶级,并通过契约构建封建制度;中国最初马主要用于运输和战车驱动,但战车受限于地形和机动性,逐渐被骑兵取代。虽然马镫强化中央集权,却未能突破农耕文明框架。在中国,马镫早在汉朝已广泛应用于骑兵作战,使骑兵成为战场主力,主要用于王朝扩张与防御,但未形成类似骑士的阶层,士人阶层更侧重文治而非武力。“以小支点撬动大历史” 的叙事方式对于普通读者,像我这样的历史小白,算是轻松通俗的。书中的案列故事,多是西方为主,尤其欧洲中世纪战争史,如诺曼征服、十字军东征与蒙古西征的细节描述较多。马镫在社会与经济方面写得不多,多侧重于军事改革发展。回首波澜壮阔的人类战争史,骑兵或者说骑士当仁不让地扮演着主角,马镫这一微不足道的细节,就这样改写了人类文明史,不能不令人惊叹。虽然马镫没有被列入 “四大发明”,但它的历史意义却丝毫不逊色。在同样的历史面前,中国与欧洲又呈现出完全不同的走向和结局,这不能不令人深思。40 年前,顾准先生第一个将林恩・怀特的《马镫与封建主义 —— 技术造就历史吗》翻译成中文。他在评注中写道:愈深入到历史的细节,我们可以发现,某种欧洲兵制连同其意识形态,即使在其形成过程,也受到生产力 —— 生产关系的决定性的影响,不过,一旦这种上层建筑凝固成型了,仅仅新的生产力一个因素,对兵制简直起不了变革的作用,对社会经济也同样如此。它甚至可以顽固地拒绝这种生产力。明末引入的红夷大炮,与传统武器之间的差异,比之马镫的应用,真是一在天上,一在地下。可是红夷大炮挡不住清兵进关;进关以后的清兵,对红夷大炮所代表的新技术也还是无动于衷。甚至鸦片战争中中国人发现的坚船利炮,也还延迟了七八十年之久,才真正产生了某些影响呢。…… 多少技术发明始于中国,众所周知的有火药、指南针、印刷术、造纸,但是没有引起某种新文明的兴起。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9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历史书从使用马的角度,重新梳理和审视了人类文明的发展历程。书名,马镫,骑士与文明,在文明的舞台上扮演最重要角色的,是马。战争对于文明的影响是十分重要的,而骑士虽然十分强大,出彩,故事性和传播性。但是骑士毕竟在文明中时间较短。对于文明的影响,并不是完全伴生的。与文明一路伴生的是战争。5-6000 千年的历史,骑士也仅仅 1000 年左右。很快就退场了。而马镫的实际作用以及对于战争形态的改变,《南北战争三百年》讲述的更专业,当杀伤效率更高的步兵战术应用在骑兵战争中,少数民族先被锤炼,发明创造后又锤炼别人。书名可能是个噱头,整本书的立意不错,一直围绕马和文明的关系,讲述了文明流转的过程。很好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赞分享「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