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品大唐王朝三百年荣辱盛衰,看军事外交如何决定帝国兴亡成败。

内容简介

本书是著名唐史学者王贞平教授关于唐代军事外交的专著。

这部著作旁征博引,将“多极”亚洲中唐与突厥、回鹘、朝鲜、南诏、吐蕃等周边政权的“互利”与“相互依存”的复杂多变的关系娓娓道来,并对唐朝对外关系的中央与地方双重管理体系,以及“德”“义”在对外政策思想中的作用做了精辟独到的分析。

目录

  • 版权信息
  • 中译本序
  • 致谢
  • 导论
  • 亚洲国际政治中的多极与相互依存
  • 国际政治中的软实力
  • 硬实力及其局限性
  • 唐代战略思维的新视野:实用多元主义
  • 第一章 与骑马民族共舞:唐、突厥和回鹘
  • 骁勇善战的突厥人
  • 李渊与东突厥
  • 向可汗称臣
  • 收买敌人为己所用
  • 突厥对唐及其他割据势力立场的转变
  • 为贿赂颉利而上演的一出外交大戏
  • 从被动防御到战略进攻
  • 太宗对突厥的战略战术
  • “天可汗”及其对突厥的融合政策
  • 东突厥汗国的复国与最终覆灭
  • 西突厥的兴起
  • 争夺绿洲国家
  • 攻灭高昌国
  • 唐廷捍卫自身在西域的利益
  • 回纥:令人恼怒而又不可或缺的搭档
  • 借助回纥平定内乱
  • 对回纥不得已的姑息
  • 回鹘汗国的衰落
  • 第二章 在朝鲜半岛再造往日的辉煌:唐与高句丽、新罗、百济、渤海国
  • 唐朝战略思维中的朝鲜半岛事务
  • 讨灭高句丽的计划
  • 以失败告终的第一次高句丽之役
  • 夭折的第二次高句丽之役
  • 新罗拉拢唐朝的外交策略
  • 变百济为唐军的前进基地
  • 白江口海战
  • 高句丽的最终覆灭
  • 唐罗联盟的瓦解
  • 唐与统一新罗
  • 渤海国的兴起
  • 唐与渤海国的摩擦
  • 渤海国向辽东扩张
  • 与唐修好并和平共处
  • 第三章 后院养虎:唐与南诏
  • 唐在云南的势力扩张
  • 吐蕃和唐在云南的利益冲突
  • 借助唐的力量一统云南
  • 走向冲突
  • 战争爆发
  • 与唐和解
  • 联手打击吐蕃
  • 边境摩擦与和平共处之间
  • 激烈的军事对抗
  • 成都之役
  • 由战转和
  • 第四章 角逐西域,争夺高原:唐与吐蕃
  • 与吐蕃联手降伏吐谷浑
  • 六四○年的和亲
  • 禄东赞摄政期间吐蕃的领土扩张
  • 变青海为吐蕃的前哨基地
  • 巩固唐对西域的统治
  • 吐蕃在西域的反击
  • 从缓和到和亲
  • 再度反目成仇
  • 重回谈判桌
  • 赤岭会盟
  • 尝试收复九曲地区
  • 唐军全线反击
  • 对吐蕃的领土要求让步
  • 德宗与吐蕃修好
  • 清水会盟
  • 平凉劫盟
  • 孤立吐蕃
  • 外交和战争的双重手法
  • 长庆会盟
  • 唐朝重新控制河西地区
  • 第五章 二马拉车:唐代对外关系的双重管理体系
  • 朝见中的情报收集
  • 唐中央官员搜集的异域情报
  • 唐地方官员搜集的域外情报
  • 所得信息的真实性
  • 唐廷的决策
  • 集体决策
  • 常参决策
  • 与皇帝非正式会见时做出的决策
  • 门下省的政策审议
  • 嗢没斯案例
  • 乌介案例
  • 唐地方官员在对外关系中的作用
  • 外交往来中的协调人
  • 对外事务的积极参与者
  • 素质参差不齐的唐地方官员
  • 唐廷与边将之间的利益冲突
  • 吐蕃、南诏边境上的唐朝将领
  • 唐将与党项
  • 唐将与回纥
  • 第六章 在变化的世界中制定合宜的政策:唐代外交和对外政策思想
  • 古代的中国中心性
  • 早期外交思想
  • 德与义:两个互补的概念
  • 了解外部世界
  • 汉代朝廷中的鸽派、鹰派和中间派
  • 高祖对“宜”的追求
  • 太宗采取攻势
  • 魏征的外交“供求”论
  • 羁縻政策
  • 百姓福祉是治国之本
  • “德”“义”意味着“功效”“合宜”
  • 由从善如流到我行我素的君主
  • 太宗与高句丽
  • 从谥号看唐人对太宗治绩的评价
  • 高宗时期的战略再定位:从东北到西北
  • 从遏制到谈判:武则天对吐蕃政策的演变
  • 运用建设性模糊策略
  • 狄仁杰的战略:消极军事反应、积极巩固防务
  • 玄宗的“吞四夷之志”
  • 反战的声音
  • 玄宗战略中的软实力
  • 肃宗、德宗借外力平定内乱
  • 接受“不常之势”为对外关系的常态
  • 陆贽对世界“三种格局”的分析
  • 杜佑的安边策与华夷观
  • 白居易的生存权论与和解论
  • 维州事件和李德裕处理对外问题方法的转变
  • 文化:一个没落帝国的外交手段
  • 结论 亚洲的多极性与唐代对外政策中的合宜性
  • 参考文献
  • 史料及二十世纪以前著作
  • 当代研究论著
  • 译后记
  • 出版后记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4.4
28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整个唐朝就是最佳的供应链试炼场 | 供应链精进书单之五

    将本书选为精进书单的第 5 本,在于作者开宗明义地指出了一个居于博弈中心的组织无法准确认知所处连续博弈(地缘政治)网络的危险处境,而整本书对于用来理解供应链上下游企业的连续博弈策略,特别是理解供应链核心企业的成本控制、风险管理和最优交易策略,实在再合适不过 —— 无论是历史还是当代人都早已习惯了那个 “万国来朝” 和 “九天阊阖开宫殿” 的唐朝,却难以意识到与唐朝同时期的亚洲其实是一个多极世界,这种盲目的权力中心论认知使唐朝一步步沦为二流帝国。当然,我知道从 “唐朝” 到 “多极亚洲” 再到 “供应链连续博弈策略” 的跨度有点大,但是一旦用心掌握这本书的历史地理、民族政策和地区政治视野,绝大多数至今令业内人士都头疼的核心问题都能得到启发。在一本书里同时读懂盛唐的真相、了解多极亚洲的前世历史、精进供应链认知,一举三得,不可多得。
     
    1. 回到 “供应链” 一词的来历,美国军方最初用它来描述军队在执行任务中的供给管理,充分基于它所掌握的信息化和机动化基础,但是,一旦站在物资供应体系、特别是当下最普遍的商业流通定义层面来看,供应链从来都不是、也不可能是一种稳定终局结果。越来越常见和流行的黑天鹅和灰犀牛,早已表明不存在稳定运行、百分百精准控制、安全高效的供应链。越是大型企业,其供应链安全越处于持续时刻震动的状态。造成这种结果的根本原因,就在于供应链上下游之间本身就是多极关系。
     
    2.“多极” 在国际政治中常用于形容处于对峙的几个决定性国家和地区,本书中则为唐朝确定了东北:朝鲜半岛、北部:蒙古草原、西北:西域、西部:吐蕃、西南:滇缅越 5 个外部对峙地区,即使在军事最强盛时期,也只是将西北端拓展到邻近波斯帝国的边缘,因此,仅就这些范围而言,东亚和中亚就已经呈现为 “1+5+1” 局面,如果把南亚次大陆的印度算上,唐朝时期的多极亚洲其实指的是 “1 (唐)+5 (5 个边疆)+1 (中亚:波斯和阿拉伯)+1 (南亚:印度)”。本书绝大部分是在讲述前面 “1+5+1” 的多极关系。
     
    3. 摆明多极关系极为重要,根本在于作者通过史料发现 “1+ 5+1” 之间始终互不统属、若即若离,名义上 “5” 中绝大多数经常接受 “1” 的文化、向其朝贡、接受其册封,但 “5” 只在极少数时间内作为 “1” 的实际控制区 —— 实际控制区必须以同时由军事、行政、税收三者加以确立,三者若失其一则均会造成丧失实际控制,而唐朝时期信息和交通技术条件不能支持如此长距离的有效管理,所以,“5” 之于 “1” 的存在是一种传播技术制约的客观结果,也是 “多极亚洲” 的根本成因。
     
    4. 本书导论中的一段话非常准确地说明了唐代亚洲的多极政治格局,当然,这段描述用于供应链内企业之间关系也是极为贴切 ——“‘多极’是指数个国家为增强各自实力而相互竞争的国际环境。这些国家有时为对抗第三国而结成联盟,有时又为实现各自目标而自行其是。实力在各个国家的分布呈分散而不均匀状,没有任何国家能够永远独霸天下。” 把这个认知移植到供应链现实中的情形是,假如一个核心企业可以实现足够强大的控制,供应链就自动变成一家集团公司而非以供应链形态存在了。之所以会形成 “链”,正是因为各环节均独立,每一环节既依赖这些独立的其他环节,自己又无法去控制其他环节,而一旦更进一步地认识到供应链的网络状态,这种既依赖无法控制的关系更清晰地显示为 “多极”。
     
    5. 上述 4 点都是基于历史事实的认知抽象,但是这几个认知至关重要,因为在内心多念几遍 “多极” 之后,现实问题马上就会来到面前:


    供应链安全到底是什么安全 ——“1+5+1+1” 的多极亚洲存在着一劳永逸的安全吗?
    供应链安全是否具有稳定性 —— 如果没有一劳永逸的安全,多极亚洲能够在多长时间内保持地区格局的稳定性?异族入侵和国内政治动荡是否存在周期性?
    核心企业风险控制 —— 唐朝国防安全,在面临军事扩张、外交均衡、文化输出、民族内附融入等多种选择时,是否存在着标准答案?或者,有没有最优策略?
    核心企业如何平衡内部与外部成本 —— 唐朝在不同时期分别不同的对外政策,“惠及国本” 是一个根本原则,但是近期的惠民政策与外交政策发生冲突、并埋下未来隐患时,是否应该通过战争将国内成本转移到外部?又或者,在少数民族控制地区招募当地士兵进攻或对抗外部力量,当获胜后将少数民族迁入国内时,如何平衡这些外部成本对内部成本的结构性影响?
    企业如何通过连续博弈策略成为供应链核心企业 —— 李渊李世民时期的初唐、盛唐时期的吐蕃、晚唐时期的回纥,都是这方面的佼佼者。虽然他们只是各领风骚数十年。
    核心企业可能会因为哪些原因丧失优势地位 —— 唐朝自身、西域的麴氏高昌、西突厥、公元 8 世纪的吐蕃这些都是曾经的霸主,但也都先后出现衰退。衰退原因当然内外兼有,但究其根本,将 “力量” 理解为成本就会发现力量终有一天会耗尽、成本会增加到无法弥补的积重难返境地,只不过有的成本是国民税赋,有的成本是国家信誉,而有的是单纯作战成本。
    哪些实力可能构成企业在供应链内的竞争壁垒 —— 新罗巧妙地利用唐朝的虚荣征服了高句丽和百济成为朝鲜半岛的统治者,南诏也一度利用唐朝与吐蕃及西南的外交冲突壮大了自身,外交利益看起来都很虚,却构成了力量对比的实质。除此之外,文化和生活方式也是某种壁垒。
    协议能否成为供应链安全 —— 唐朝先后与东西突厥、吐蕃、铁勒、回纥、新罗都有过各种盟誓、和亲,这些努力类似于国际协议,它们提供了一定时间的地区稳定和唐朝国家安全。但是最终这些 “协议” 都更多地被唐朝率先毁弃,其结果自然就是激怒对方。
    供应链内非核心企业之间的互动对供应链安全的影响 —— 高句丽新罗和百济、高昌焉耆和龟兹、突厥和铁勒、吐蕃和南诏、黠戛斯和回纥…… 这些处在 “5” 之中的国家之间的合作或冲突,不断地构成了唐朝的境外军事行动或边境防务的原因,如果对 1100 多年前的唐朝处境难以想象,可以对照今日美国的全球驻军对其内政外交的影响,川普从 2019 年便开始不断将海外驻军撤回,嗯,他比唐朝皇帝们更实用主义。
    企业对标核心企业提升业务和服务架构后,本能地升级将挑战核心企业地位 —— 唐朝将行政、军事、经济、文化等输出的同时,也将 “权力中心论” 认知一同输出给了 “5”,于是这些邻居在不同程度和不同时间先后上接受了与 “1” 相匹配的认知,也认为自己可以取代唐朝成为那个 “1”,他们也确实出现了成功者,例如 8 世纪的吐蕃,9-12 世纪的回纥。
    供应链中 “控制” 的弹性尺度 —— 唐朝的羁縻州政策对汉魏羁縻政策的调整,以及都护府制度与羁縻州政策的配套,包括朝贡、册封、遣唐使制度…… 这些都可以视作核心企业 “1” 对 “5” 进行控制的弹性措施,是否有效、效力几何以及表面与实质是否一致,这些都体现为控制的弹性。
    像上面的这类启发我有很多,能有这么多的收获显然是因为我本身就很熟悉新疆上海间供应链实务,地缘网络、距离条件、物流组织、成本与价格、商务合同处理程序等因素对一群企业交易结构的影响,都与多极亚洲中的唐朝处境有诸多相似。本书整理提供的大量历史文献和作者论述让我确信,这个世界确实是存在一些不会发生变化的初始设置,即使这些设置在不同条件下看起来变了模样,但初始设置始终还留存在深层次中。
    历史学就是未来学,展师诚不欺我。整个唐朝保存了巨大的供应链试炼材料,从这本书开始,值得我继续八卦。

      4
      7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脱离实际的道德评价毫无意义

      唐朝翰林学士陆贽在 793 年上书陈述如何管理边境事务时指出:“夫中夏有盛衰,夷狄有强弱,事机有利害,措置有安危,故无必定之规,亦无长胜之法。…… 知其事而不度其时则败,附其时而不失其称则成。形变不同,胡可专一。” 所以,到什么山唱什么歌,与一个国家的外交不是一成不变的,是战是和要看是否符合国家利益最大化,只有符合才是 “合宜” 的,即便付出暂时的代价也是值得的。特别是在国家政通人和时期,为了体现天朝威严、树立大国地位而介入周边小国纷争进行调停,也可以看作是稳固唐朝权力中心地位的道德实践。这是帝国的软实力,与硬实力一起,成为支撑帝国腾飞的两翼。

        1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从世界看中国高屋建瓴,条分缕析阐释唐朝与多边关系,带我们去看世界的丰富层面与复杂维度。

          1
          评论
        • 查看全部11条书评

        出版方

        后浪出版公司

        后浪出版咨询(北京)有限责任公司(简称后浪出版公司),成立于2006年,经过十余年持续稳定的发展,逐步建成了完整的包含编辑、设计、制作、印制、仓储、推广、销售的出版机构组织架构。迄今策划出版图书千余种,在历史、哲学、政治学、人类学、古典语言学、地理学、医学、文学、电影、艺术、摄影、音乐、漫画、大众、生活、经管、童书和少儿英语等所有涉猎的图书品类中均不乏读者口碑上佳的代表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