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本书是一部中华文明发展史,更是一部运河城市发展史。

内容简介

运河及其两岸城市不仅对中国古代社会向更高水平发展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也在岁月沧桑中积淀为弥足珍贵的文化资源与文明遗产。

本书以运河两岸21座重要城市为中心,深入挖掘其历史文化资源,系统整理其文化资产和生活方式,全面研究六千里运河的文化形态及精神价值,着力阐述其作为中华民族精神根脉的重要内涵,努力展示其作为彰显文化自信亮丽名片的人文精神与文明价值,对于加强运河世界遗产保护、推进大运河文化带和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目录

  • 版权信息
  • 内容提要
  • 编辑委员会
  • 前言 万里江海通 九州天地宽
  • 一 灯火阑珊处的街市与波光
  • 二 经济型城市的中国模式与经验
  • 三 大运河城市群及其对中国古代世界的影响
  • 四 作为“文化线路”的大运河
  • 五 日落江湖白,潮来天地青
  • 第一城 北京(通州):源头活水出京华,一水恋恋过通州
  • 一 北京的城墙,城外人看城内景
  • 二 白莲涌绿波,清水胜浑水
  • 三 西高东低,水激沙扬,说破了终是等闲事
  • 四 百“泉”归“海”,小小海子,一线通南北
  • 五 熏风南来,吹皱一池春水
  • 六 阅尽繁华终遗弃,多少事,猜不透
  • 七 运河遗韵,到如今,说与谁人听
  • 八 一水脉脉向东流,不是瀛洲,是通州
  • 第二城 天津:九龙治水天津卫,两强相逢义者胜
  • 一 渠成水转成大势,海河为界亦为媒
  • 二 九龙治水,夺尽众势,平地起波澜
  • 三 成也直沽,败也直沽,残垣颓壁屡收拾,可悲叹
  • 四 神京门户,销金锅儿
  • 五 拳打脚踢,强强相遇,义者胜
  • 六 人在“江湖”,怎一个“混”字了得
  • 第三城 沧州:萧条尽掩门,荒城明落景
  • 一 河人共东望,日向积涛生
  • 二 泱泱乎表海之雄风
  • 三 镖不喊沧州
  • 四 停桡买沧酒,但说孙家好
  • 第四城 德州:黄沙卫河水,清野德州城
  • 一 以水名州,因河设卫
  • 二 三王拜中华,运河埋忠骨
  • 三 出逢漕船来,入逢漕船去
  • 四 缅怀古贤哲,高卧得神趣
  • 第五城 临清:临清人家枕闸河,两岸歌钟十里楼
  • 一 舟车辐辏说新城,古首繁华压两京
  • 二 舟车捆载纷如雨,江上帆船万斛来
  • 三 一自髫年为禄仕,挂帆常向鲁门行
  • 四 上下滔滔会通河,南北悠悠临清巷
  • 第六城 聊城:三千里曹挽咽喉,四百年江北都会
  • 一 独登光岳楼,临眺起沧桑
  • 二 运河赐良机,“江北一都会”
  • 三 意气洋洋过秦关,闻曲始觉离家远
  • 四 运河水长,翰墨飘香
  • 五 至诚参天地,伟烈壮古今
  • 六 水起处,繁华难掩;水落时,颓势难挽
  • 第七城 济宁:济宁人号小苏州,城面青山州枕流
  • 一 行在一时,功在千秋
  • 二 治运功臣今安在
  • 三 苦中犹唱运河歌
  • 四 南来北往济宁客
  • 第八城 徐州: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州古渡头
  • 一 一城四水三诗人
  • 二 一祖一鼎五王朝
  • 三 三洪一书一才子
  • 四 一湖一湾一能臣
  • 第九城 淮安:渺渺孤城白水环,舳舻人语夕扉间
  • 一 襟喉南北 南船北马
  • 二 纸糊的淮阴 铁打的淮安
  • 三 英雄儿女 锦绣才人
  • 四 运河文化 文化运河
  • 五 淮扬菜 开国菜
  • 六 万万顺 步步高
  • 七 淮水安澜 花满清江
  • 第十城 高邮:千古一邮邑,运河起繁华
  • 一 水运线上起繁华
  • 二 “甓社湖中有明月,淮南草木借光辉”
  • 三 “腌蛋以高邮为佳”
  • 第十一城 扬州: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 一 中华运河第一城
  • 二 天下名镇数扬州
  • 三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
  • 四 扬州繁华以盐盛
  • 第十二城 镇江:地雄吴楚东南会,水接荆扬上下游
  • 一 流贯江南古运河,西津渡口舟车忙
  • 二 舳舻传粟三千里,灯火沿流一万家
  • 三 豪情霸气雄镇江,江南锁钥战事频
  • 四 满眼风光是北固,金焦二山一肩挑
  • 五 文人荟萃古镇江,运河文化千古传
  • 六 江南城市江北人,京口盛况看今朝
  • 第十三城 常州:龙城岁月悠悠过,撒满一河星辉
  • 一 绝代红颜比诗篇,天下名士有部落
  • 二 龙城岁月悠悠过,八邑名都雄一方
  • 三 千帆竞发为漕粮,新生百业随运起
  • 四 文亨穿月有桥乡,层园叠翠是诗渊
  • 第十四城 无锡:两水回环抱一洲,不通车马只通舟
  • 一 芙蓉湖上黄埠墩,古今运河由此分
  • 二 西溪几曲环西城,城头斜月澹朝晴
  • 三 北塘直接到南塘,百货齐来贸易场
  • 四 麦畦松迳清溪曲,尽是乡城看会人
  • 第十五城 苏州:君到姑苏见,人家尽枕河
  • 一 吴趋自有始,请从阊门起
  • 二 绿浪东西南北水,红栏三百九十桥
  • 三 云埋古寺山藏色,月耀娃宫水放光
  • 四 虎丘待月中秋节,玉管冰弦薄暮过
  • 五 七里山塘一水通,画船罗绮妒秋风
  • 第十六城 嘉兴:曲水流觞,运河临镜
  • 一 烟雨嘉禾话沧桑
  • 二 翘首北望运河来
  • 三 吴姬荡桨过嘉兴
  • 四 人文渊薮,江南重镇
  • 五 红船引路,全面复兴
  • 第十七城 杭州:运河不老,锦帆无恙
  • 一 江水波扬间,钱塘寻迷踪
  • 二 水殿龙舟说是非,而今只爱西湖水
  • 三 不以民生换千年,钱王万岁真天子
  • 四 苏堤对白堤,从来英才难埋没
  • 五 偏安江南一朝事,千古繁华永铸就
  • 六 杭为大藩,财赋所聚。国计之重,倚于东南
  • 七 天下莫非为王土,万里之外犹拱宸
  • 八 运河不老,锦河无恙
  • 第十八城 商丘:襟喉关隘起繁华 八水过宋是商丘
  • 一 居水路要冲,扼南北咽喉
  • 二 运河始为媒,舟车半天下
  • 三 繁华南都城,渌水扬洪波
  • 四 两宋龙潜地,用彰神武功
  • 五 要道通南北,兵家必争地
  • 六 莫道运河古,翰墨始今开
  • 七 书院沉浮处,薪火有传承
  • 八 千年有兴盛,故迹述繁华
  • 第十九城 开封:夷门自古帝王州 汴京富丽天下无
  • 一 联翩漕舸入神州,梁主经营摇宋休
  • 二 夜市直至二更尽,才五更又复开张
  • 三 三月金明柳絮飞,岸花堤草寻春时
  • 四 佛宫金碧开朝霞,游人杂沓来正哗
  • 五 云收雾霁水风高,百丈虹桥气势豪
  • 第二十城 郑州:自古中州胜迹多,管城风物喜重过
  • 一 中华腹地,九州之中
  • 二 枢纽天下,临制四海,舳舻相会,赡给公私
  • 三 势控霓虹镇水涯,楼台灯火几千家
  • 四 两崖峡束枕洪涛,自古英雄争虎牢
  • 五 民间疾苦,笔底波澜
  • 第二十一城 洛阳:天下之中 千年帝都
  • 一 天下治乱之喉也
  • 二 洛阳宫阙当中州,城上峨峨十二楼
  • 三 宫官试马游三市,舞女乘舟上九天
  • 四 江南江北接王畿,漕运帆樯去似飞
  • 五 留云借月与疏狂,绝妙三彩动四方
  • 六 芙蓉泣露香兰笑,宝仗雕文七宝球
  • 结语 蜿蜒千里赖通波,悠悠岁月话运河
  • 一 凿通三河两江,沟联四面八方
  • 二 漕事至急至重,国运或兴或衰
  • 三 都会八荒争凑,首善万国咸通
  • 四 悠悠千年相伴,城河盛衰相依
  • 五 四方通衢之区,文明交汇之所
  • 后记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4.2
11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每日一书:《六千里运河》。“如果说长城是凝固的历史,大运河就是流动的文化”。如同运河城市一样,运河城市文化不仅是中国古代文化的一个有机部分,同时也因其特有的人工河流文明背景而有众多值得深究的秘密。中国大运河贯通南北,穿越古今,记录了中国历史文化写不尽的厚重、壮美和辉煌,见证了中华文明的源远流长和中华民族的勤劳智慧,是具有 2500 多年历史的活态遗产。它是人类智慧、决心和勇气的确凿证据,大运河见证了通过漕运系统,管理运河的这一独特文化传统的盛衰变迁。从古至今,大运河促进了中华帝国的稳定,大运河沿岸经济和城市的发展,见证了一个伟大农业文明的功能核心,见证了水道网络的发展所起的决定性作用。自七世纪起,大运河是历代中国王朝直至中国经济和政治统一的一个有利因素,也是一个主要的文化交流地带。它创建并维持的生活方式和运河沿岸居民特有的文化,在很长一段历史时期内,影响了中国很大一部分地区和人口。大运河体现了中国古代的大一统哲学观念,并曾是中国这一伟大农业帝国 自古以来,实现统一、互补、团结的重要因素。如果说长城是凝固的历史,大运河就是流动的文化。中国大运河在中华大地上,先后驰骋奔流了 2500 年之久。自公元前 486 年吴王夫差开凿邗沟起始,历代王朝不断疏浚与整修,至清代末年的漕粮改折为终点,形成古运河、隋唐大运河、京杭大运河。隋唐大运河:是以洛阳为中心,北起北京,南至杭州,贯通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全长 2700 余公里。京杭大运河:是元代经过裁弯取直之后形成的,它纵横北京、天津、河北、山东、江苏、浙江六省市、全长 1794 公里。“隋朝开河,唐宋受益”,唐朝和宋代基本沿用了隋代大运河的体系。这个阶段的运河就被称为隋唐大运河。通过隋唐大运河,生产于江浙的粮食、丝绸、瓷器终于能大量而经济地运到北方的统治中心 —— 洛阳。隋唐王朝在洛阳附近修建了洛口仓、回洛仓、含嘉仓等大型官仓。洛阳集千年运河、丝绸之路、万里茶道、世界古都的身份于一身。隋唐大运河河道的形状大致呈现为 “人” 字形,京杭大运河河道的形状大致呈现为 “一” 字形。隋唐大运河与京杭大运河的河道共同围成一个三角形区域(“运河三角”),洛阳、镇江和临清是其三个顶点。这个三角形区域覆盖了燕赵文化、齐鲁文化、中原文化、吴越文化等区域文化。人工开凿的大运河与沿线天然河流水道交织而成庞大水运网络,还将不在 “运河三角” 之内的荆楚文化、关中文化、岭南文化、巴蜀文化等区域文化也联通在一起。各地各族文化在大运河沿线流动、汇聚、融合,各地区之间借助大运河实现南北守望相助、东西协调共济。大运河沿线还孕育出灿若星河的城市文化,以洛阳、开封、北京、杭州为代表的古都文化,以扬州、苏州、天津、通州为代表的名城文化…… 共同见证了大运河作为文明大动脉的辉煌历史。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怀古指导书

      去德州的时候不能只知道扒鸡,去淮安的时候不能只知道小龙虾,嘉兴不止有南湖,他们都有一条古河穿过,古今多少事。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1.0
        不吐不快

        整本书没有读完,只是读了郑州篇,因为我是在郑州大学读的书,现在也定居于此。* 单说郑州篇不通的地方,比如唐朝时中原衰落,此时我脑海中大写的问号,作者忘记了洛阳?洛阳当时是唐朝的东都啊,北宋的开封。还真是张口就来。* 书中说 “唐末到南宋时期,中原农业衰退,经济地位下降,导致了君王不再定都于此。” 我想问一百多年的北宋?* 而且命题都不对,郑州作为古都,连郑州人自己都觉得心虚,这古都的含水量,不能再水了。* “河南北部地形复杂,灾害多,历代以保河道运输为首要任务,而治理黄河就被搁置了,所以导致中原经济走向衰落” 首先河南地形是西边是山地,其他地方平原为主,包括北方,地形不复杂,;其二,中原经济衰落的原因很多,其中之一是中原战乱,北方人口大量南迁,经济重心南移,安史之乱以后就开始了。结论:这句话的结论太绝对

          转发
          评论

        出版方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创建于1983年6月,上海交通大学电子音像出版社创建于2000年12月,由国家教育部主管,上海交通大学主办。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和电子音像出版社的办社宗旨是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根本方向,宣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传播有益于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科学技术和文化知识,按照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精神,发挥学校的优势和特色,为教学和科研服务,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