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重新审视科学的根本价值,理解科学与经验的对立与融合。

内容简介

本书从科学的历史出发,梳理现代科学所取得的辉煌成就和对世界的巨大改变,探寻科学的本质和真义,反思关键问题:今日科学为何能取得如此成功?我们为取得这种成功是否在过去付出了某些代价?未来的科学又应如何发展才能真正造福于人类?

自启蒙运动以来,人类一直依靠科学来探寻世界的真相,却在某种程度上忽视了人类的感官经验。这种造成科学与经验脱节的“盲点”隐藏在关于时间、宇宙、量子物理、生命、人工智能和思维、意识等诸多科学悖论背后,既创造了今日的人类世界,也造成了气候变化、生境破坏、全球性流行病、数字监控等诸多困境。

本书启迪我们从更广阔的角度审视现代科学,并提醒我们,科学并非无懈可击的绝对真理,而是根植于人类经验的创造物。只有正视科学的“盲点”,重新审视科学与经验的关系,技术与文明才有可能在新的千年中蓬勃发展。

目录

  • 版权信息
  • 本书赞誉
  • 推荐序
  • 译者导读 现代科学中的盲点
  • 引言
  • 第一部分 我们何以至此?
  • 第1章 悄然替代:盲点的哲学起源
  • 第2章 抽象的螺旋上升:盲点的科学起源
  • 第二部分 和谐有序的宇宙
  • 第3章 时间
  • 第4章 物质
  • 第5章 宇宙学
  • 第三部分 生命和心灵
  • 第6章 生命
  • 第7章 认知
  • 第8章 意识
  • 第四部分 行星
  • 第9章 地球
  • 结语
  • 致谢
  • 译后记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评分不足
2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科学越成功,人类越迷失?

    这本书虽歌颂现代科学的辉煌成就,亦直指其背后的哲学困境:科学越是追求绝对客观,越容易与人类经验割裂,最终陷入 “盲点”。三位作者 —— 物理学家、哲学家与天文学家的跨界组合 —— 用一场横跨量子力学、宇宙学、生命科学的思辨之旅,为我们揭开科学理性与人性经验的裂缝。书中提出,自启蒙运动以来,科学通过数学抽象和实验控制,将温度、颜色甚至情感都压缩成冰冷的公式。比如,热力学用分子运动解释温度,却抹去了人体对 “灼热” 或 “刺骨” 的真实感知。这种 “抽象螺旋上升” 的机制,让科学在解释意识、生命意义等议题时举步维艰,甚至间接导致气候变化、数字监控等全球危机。作者们尤其犀利地批判了科学主义的 “上帝视角”:当我们用 “宇宙大爆炸”“进化论” 等宏大叙事解释一切时,却忽视了这些故事本身也是人类经验的产物。就像绘制地图的人最终把地图当成了真实世界,科学在追求客观真理时,忘了自己始终是 “人类经验的创造物”。书中并未否定科学的价值,而是呼吁一场 “科学观的文艺复兴”。在量子力学章节,作者指出 “观察者效应” 早已证明科学无法脱离人类感知;在讨论人工智能时,他们强调算法决策必须纳入伦理经验。最动人的是对 “地球” 章节的书写:气候危机不仅是环境问题,更是人类将自然 “资源化” 的认知偏差 —— 当我们停止用数据定义森林,才能重新听见雨林的心跳。

      转发
      1

    出版方

    中信出版集团

    中信出版社,成立于1988年,隶属于中国中信集团公司,是全国中央级出版社。2008年改制为中信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中信出版集团满怀激情,关注思想、关注理念、关注人物、关注资讯、关注时尚,为读者提供最前沿的思想与最优秀的学习实践,通过有价值的、有享受的阅读,倡导与展示新的文化主流,启动一个“大众阅读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