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一部关注古代女性命运的法制史、文化史读物。

内容简介

书中从法律史角度对具有代表性的救父故事中的女性及其遭遇进行评析,聚焦以木兰和缇萦为典型的女性,关注她们拯救亲人时遭遇的险境,尤其是那些法律层面的困境与昙花一现的绝处逢生,呈现了故事中充满智慧、胆识的女性形象。

然而,这些故事中的女性,除了被贴上美德标签以供教化之外,或在史籍中没有明确的姓名,或是故事没有完整的记载,沉默的背后,她们的思想和去向、抗争和个性,都不被提起和看见。书中通过分析历史叙事中的这些或消失或隐身的女性命运,勾勒出一段拼图式的古代女性史。

目录

  • 版权信息
  • 作者简介
  • 内容简介
  • 总序
  • 导言
  • 一、沉默
  • 故事的盲点之名字未详
  • 故事的盲点之下落不明
  • 二、法政
  • 法官
  • 皇恩
  • 改革
  • 三、真假
  • 虚实
  • 雌雄
  • 是非
  • 诚伪
  • 四、本事
  • 文才武略兼节孝
  • 识字
  • 善辩
  • 模仿
  • 武力
  • 贞节
  • 取舍
  • 盲从
  • 一可畏:帮着说谎
  • 二可畏:闷声送死
  • 三可畏:主动捐躯
  • 四可叹:被救者不贤
  • 五、归宿
  • 戏里戏外
  • 人生成败
  • 她自己说
  • 参考文献
  • 后记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评分不足
2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3.0
    庆幸历史朝着正确的方向演进

    本书最让我揪心的,是书中最后一章提到的杨三姐。她不是传说里的缇萦或木兰,而是 1918 年真实存在过的农妇。二姐被丈夫谋杀后,这个目不识丁的姑娘揣着血衣,从滦县一路告到天津。评剧里唱她 “见厅长” 的戏码轰轰烈烈,可书中却揪出了更刺骨的现实:杨三姐在天津住破屋、啃冷馍,苦熬七个月才等到凶手伏法。那些围观者说她是 “烈女”,是 “奇女子”,却无人问她如何在寒冬里搓着冻僵的手写诉状,如何在男人的衙门里一遍遍复述姐姐被捅了十几刀的惨状。作者说得好:“他人之口不分青红皂白,只是好事者之言。” 这本书最狠的一刀,是戳破了历史对女性的 “符号化绑架”。缇萦救父推动了汉代废除肉刑,可史书只肯给她一句 “愿没入为官婢”;木兰征战十二年,连个真名都没留下,直到明代才被安上 “花” 姓,成了文人笔下一朵装饰性的花。更讽刺的是,连她们这点模糊的身影,都被《列女传》之类的典籍浇铸成道德牌坊。作者翻遍故纸堆,发现古人记录她们时总在强调 “孝” 与 “节”,却故意隐去关键:缇萦的父亲到底犯了什么罪?木兰的军队生涯如何躲过身份审查?这些答案付之阙如,真让我心痒难熬。作者张田田把法律史变成显微镜,映照出在制度碾压下的女性求生术。比如分析缇萦上书时,指出汉文帝废除肉刑未必是被孝心感动,而是她精准击中了统治痛点 —— 受刑者变成残废后无法劳动纳税。又比如对比不同朝代木兰故事的演变:南北朝《木兰辞》里她还带着鲜卑女子的泼辣,到了清代《女聊斋志异》却成了裹小脚的贞洁模范。原来连 “英雄叙事” 都是可以随时代需求而任意窜改。

      转发
      评论

    出版方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86年11月成立于历史文化名城桂林,主要出版教育、学术人文、珍稀文献等图书,业务范围涉及图书、期刊、电子音像及数字出版,文化产品的设计制作、印制、销售,以及教育培训、会展、咨询、地产、旅游、艺术品交易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