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提升
类型
8.5
豆瓣评分
可以朗读
语音朗读
172千字
字数
2024-08-01
发行日期
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得到独家首发】一位亚裔女孩心理疗愈的旅程,一个让东亚孩子共鸣的坚毅故事。
内容简介
斯蒂芬妮有一个看似正常、光鲜的家庭,但她家的房门背后,暴力和语言伤害日复一日、父母把自己无力解决的种种问题转移到下一代身上,他们的世界里只有伪装和自我麻痹……
长大后的斯蒂芬妮脱离家庭去独立生活,凭着聪明才智和努力拼搏,年纪轻轻便事业有成。她以为自己早已忘记了过去的伤害,却不断在生活中遭遇问题,遇到所爱的人也无力回应,心态不断崩塌。在心理治疗师的帮助下,斯蒂芬妮重新审视自己,看到那些曾经的伤害已经刻在她的骨头上,不可能装作一切都过去了。
追寻内心平静和真正的幸福,本来就是一段艰难旅程。没有人比斯蒂芬妮更努力。在无比困难的时刻,她回想过去每个时点的自己,宛如摊开一叠扑克牌,每张牌上都是某个版本的她:十二岁无助的她、大学时代叛逆的她、二十多岁独立的她……翻阅这些斯蒂芬妮时,她不断对自己说:“你很痛苦,但也正在竭尽所能地好起来。”
本书是发生在一个普通女性身上的真实经历,这个关于自我拯救的故事令人动容。
目录
-
版权信息
-
推荐序 疗愈是可能的
-
引子
-
第一部分 我不是女孩,我是一把剑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第二部分 怪物
-
12
-
13
-
14
-
15
-
16
-
17
-
18
-
19
-
20
-
21
-
22
-
第三部分 往事造就我们
-
23
-
24
-
25
-
26
-
27
-
28
-
29
-
30
-
31
-
第四部分 如果被爱
-
32
-
33
-
34
-
35
-
第五部分 完整
-
36
-
37
-
38
-
39
-
40
-
41
-
42
-
43
-
致谢
展开全部
是的,这个假期读到最好的一本书了
李松蔚作序推荐必属精品,有泪有喜有伤有爱一口气读完酣畅淋漓。最初,有读《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的感觉,童年悲惨的女孩儿努力自救的疗愈之旅。但不止如此。记者出身文笔自不必说,有严肃的心理学及科学素养,当然,还有那个通过个人努力成功获得爱的真实案例。说获得爱或许不准确,谁不想获得呢?但我们认为的爱真的是爱么?作者通过不断努力正确理解了爱的本质,成为了一个有爱的人。正如在婚礼发言时所说的那样:"爱不会枯竭,它不像奥利奥饼干那样,需要小心滴一块一块发出去。给予爱后反而会得到爱,爱会源源不断……" 强烈推荐,因为这篇书评写得草率就打算放弃阅读是会错过好书滴~
我的骨头没有忘记
这本书讲述的故事,用一句话概括,是一个人的疗愈之旅。一位聪明、古怪、较真的女孩,长期受 “性格问题” 的困扰,在被诊断为复杂性创伤后应激障碍之后,寻求各种治疗方法,让生活变得好起来。很简单的故事。但这个故事引起了世界范围的重视,因为它提供了一种诊断、一些反思,和一点希望。这种诊断叫作 “复杂性创伤后应激障碍”,跟单纯的 “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 不同,这是一种最近才 “流行” 起来的诊断。我们更熟悉创伤后应激障碍,它是一种跟具体事件相关的困扰,在经历过战争、火灾、地震、车祸等重大人身威胁之后,频繁出现噩梦、闪回,甚至在日常生活中时时撞见 “扳机”,陷入惊恐和应激状态 —— 麻烦归麻烦,但好像还算一种可辨识的痛苦,有人甚至把它当成一个 “梗” 来调侃,比如 “我对起床的闹铃声有 PTSD”。你清楚自己在哪里受过伤,也知道伤痛已经过去,只是还会为过去的记忆所困。但在创伤后应激障碍前面加上 “复杂性” 三个字,就是一种完全不同的诊断了。复杂性创伤,是指病人在从小到大的成长过程中持续地遭遇伤害,尤其来自亲人的伤害,构成了某种 “日常”,以至于成为病人自我认同的一部分。他们无法再将 “我” 和创伤分开看待,将创伤带来的反应笼而统之地知觉为自身的一部分。也就是说,很多病人甚至不认为自己得了一种 “病”,他们发自内心地认为,自己生来就是这样一个人。这就是书名的由来。创伤的影响已经深入骨髓,受害者完全认同了自己作为一个暴躁、冲突、反复无常、自我厌弃的 “人” 的设定,笃信这是自己根深蒂固的性格,自己就是如此不堪,不值得被爱。就像作者本人,她在被告知复杂性创伤后应激障碍的诊断之前,从来没有从创伤的角度理解过自己。哪怕个性古怪,难以相处,重要关系总会被她事与愿违地搞砸,都会被她当成 “我就是这么糟”,寻求个人化的解释,而不是 “这是我受伤留下来的症状”。她开始在互联网上搜索复杂性创伤后应激障碍的信息,第一次理解了这些问题来自自己的童年创伤,她的感受既不是愤怒也不是释然,而是恍惚:“我的童年真有那么糟糕吗?” 这是因为,复杂性创伤的受害者已经内化了受伤的经验,那些粗暴的对待在他们的感知里,是 “正常” 世界的一部分:“父母对我那么严厉,是为我好”“是我太差了,让他们失望”“我做错事在先,才会被他们骂”…… 他们甚至失去了站在旁观者视角上,“公正” 地审视这些经历的能力。假如有一个外人贸然打抱不平说:“你的父母怎么可以那样对你?那是一种伤害。” 他们还会犯嘀咕:“有那么夸张吗?” 甚至暗暗怀疑:“他只是不知道我有多差劲,如果他看到我小时候干了多少坏事,就理解我父母为什么要那样对我了。” 我猜这也是这本书受欢迎的又一个原因 —— 跟随作者第一视角的叙事,我们可以感同身受主人公从一种不明就里的自我厌弃,到鼓足勇气探寻过往,从童年创伤中一点一滴重新建构自我,逐步理解和接纳自我,再到重塑自我的过程。这是一次艰难的探寻之旅,某种意义上也是一次痛不欲生的刮骨疗毒 —— 需要反反复复深入自我经验的核心,去检验 “我经历了什么,才会被塑造成这个样子”。这种混合了恍然大悟的痛感,让人唏嘘。创伤是一条线索,帮助自己理解那些 “过度反应” 背后都事出有因。
看简介中斯蒂芬妮那自信的笑容,她与自己与家人和解了
开始一段长长读后感之前,对于作者的写作,我的感受是:首先,作为记者的她,具备很高的职业专业素养,斯蒂芬妮准备的手稿肯定比成书的内容多很多,而她选取了合适的素材放到这本书,让整本书的内容都非常合时宜。写作手法的老道、纯熟整本书读起来,体验感非常好。其次,她除了详细记录了几次重要的心理治疗的方法,还描写了对她有用与无用的医生,这对大家都非常有用。再次,书中涉及关于她的家族史、家族基因以及基因实验的详细描写,特别到位。最后就是关于事件的场景描写,读起来非常能让人身临其境。起码,我落泪了几次。当我开始阅读今年 8 月刚出版的《我的骨头没有忘记》,仿佛被一股无形的力量牵引,走进了她充满痛苦与挣扎的内心世界。这不仅是一部回忆录,更是一次灵魂的深度对话与自我救赎之旅。初读之时,我被斯蒂芬妮的童年经历深深震撼。家庭暴力、情感忽视如影随形,她的父母,特别是母亲,常常用暴力手段对她进行打压和恐吓。这种身心的双重折磨,让我在阅读过程中不禁握紧拳头,为斯蒂芬妮的遭遇感到愤愤不平。她的经历让我意识到,家庭暴力对一个人的伤害是多么深远,它不仅仅是肉体上的疼痛,更是心灵上的创伤。随着故事的深入,我逐渐感受到斯蒂芬妮内心的无助与迷茫。她在父母的暴力与冷漠中艰难成长,变得执拗与激进,身边的好友一个个离她而去,惊恐发作也愈发严重。她的痛苦如同深渊一般,吞噬着她的心灵。这种无力感,让我在阅读的过程中倍感沉重。在斯蒂芬妮最无助的时候,她选择了向心理医生求助,并被确诊为 “复杂性创伤后应激障碍(CPTSD)”。这一诊断让我对斯蒂芬妮的遭遇有了更深的理解。CPTSD 是一种由长期、重复的创伤经历导致的心理障碍,患者常常会出现情绪不稳定、人际关系困难、自我认同问题等症状。斯蒂芬妮的频繁情绪崩溃、过度诉说、难以维持与他人的关系等问题,都是 CPTSD 的典型表现。书中详细描述了斯蒂芬妮在接受心理治疗过程中的种种挣扎与努力。她通过眼动脱敏再加工疗法、正念认知练习、心理咨询等方式,逐渐学会了如何正视自己的过去,如何与创伤共处。她的每一次尝试和努力,都让我看到了她内心的坚韧与不屈。最终,斯蒂芬妮在爱与理解中找到了自我救赎之路。她学会了如何爱自己、接纳自己,并逐渐摆脱了 CPTSD 的困扰。书的结尾,她终于走出了童年的创伤,开始迎接属于她的新的未来。这一刻,我的心中充满了爱与感动。回顾整个阅读过程,我的情感经历了从愤怒到无措,再到对斯蒂芬妮所患疾病的同情与理解,最终转变为对她的敬佩与爱。斯蒂芬妮・胡的《我的骨头没有忘记》不仅是一次心灵的洗礼,更是一次生命的启示。它让我意识到,无论遭遇多大的创伤,只要心中有爱,就有力量去战胜一切困难。同时,这本书也让我更加深入地了解了复杂性创伤后应激障碍这一心理障碍,以及它给患者带来的种种心理和情绪问题。斯蒂芬妮的故事让我明白,创伤是生命中不可避免的一部分,但关键在于我们如何面对它、处理它。她用自己的经历告诉我们,只有勇敢地面对过去,才能拥抱更加美好的未来。愿我们都能像斯蒂芬妮一样,勇敢地面对生活中的挑战与困难,活出更加真实、更加美好的自己。
- 查看全部107条书评
出版方
果麦文化
果麦文化传媒成立于2012年7月。面向城市新兴中产阶层,提供图书、电影、互联网文化产品等“更好的精神食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