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后现代视角解析民族志研究,探索中华文化发展逻辑。

内容简介

本书尝试以后现代哲学为视域对传统民族志研究与表达进行解剖和分析,力争最大程度地还原以主体性为主导的民族志的本然样态,并通过长达十五年的实践调研,解析周城文化、西南白族文化以及中华文化生成与发展的内在逻辑。以周城人段某成长、发展的生命历程,有效论证了“后现代之后中国民族志如何前行”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引用内容详实,逻辑清晰。列举了大量的数据和例证实现了主体民族志的真正意义上的文化乃至哲学反思与重构,展现了民族志研究范式的转换及其自明性基础的探索。作者深厚的国学、和中西哲学思想功底,为此著作的成就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纵观全书在当下的出版有极其重要的理论借鉴意义和现实指导意义。

目录

  • 目录
  • 导言
  • 一 从格尔兹出发
  • 二 斯事、斯叙事、斯元叙事
  • 三 民族志不是“隐喻”,而是“转喻”
  • 四 叙事的“原罪”
  • 五 “期盼死亡”
  • 六 田野工作时间及材料处理的说明
  • 第一章 关于“主体民族志”的思考
  • 第一节 民族志范式的转换
  • 第二节 “主体民族志”的理念
  • 第三节 “裸呈”:主体民族志的方法
  • 第四节 “三重主体叙事”
  • 第二章 寻觅对蹠人
  • 第一节 “小大之辨”
  • 第二节 从“摩哈苴”到“那曲”
  • 第三节 选择段绍升
  • 第三章 “读书”“开荒”
  • 第一节 “读书”
  • 第二节 “开荒”
  • 第四章 “大地测量队”
  • 第一节 “参加大地测量队”
  • 第二节 “开阔了眼界”
  • 第五章 “指腹为婚”
  • 第一节 “指腹为婚”
  • 第二节 “门槛”
  • 第六章 “武装民警”
  • 第一节 “我破了很多案”
  • 第二节 “把我树成英雄”
  • 第七章 “集体化年代”
  • 第一节 “在生产队做工分”
  • 第二节 “东方红,吃饼干”
  • 第八章 “对唱”
  • 第一节 “相爱在深山,深山也羡慕”
  • 第二节 “拉着马来找你”
  • 第三节 “一见面还笑笑”
  • 第九章 “善有善报”
  • 第一节 “放映员”“小伙子”
  • 第二节 “买灯泡变成了慰问团”
  • 第三节 “送行”
  • 第十章 “民办教师”“做卖白族服装”“水管所长”
  • 第一节 “民办教师”
  • 第二节 “做卖白族服装”
  • 第三节 “水管所长”
  • 第十一章 “实现了心愿”
  • 第一节 “了我一个大的心愿”
  • 第二节 “一生中也忘不了的事”
  • 第十二章 “宗教信仰”
  • 第一节 “神鬼我不相信”
  • 第二节 “老公公出现了”
  • 第三节 “这种也有对社会好处的一面”
  • 第十三章 “家庭”
  • 第一节 “我爷爷”
  • 第二节 “我父亲”
  • 第三节 “我们老的两口”
  • 第四节 “五个儿子”
  • 第五节 “一个家庭不乱”
  • 第十四章 “人生感悟”
  • 第一节 “一种反思”
  • 第二节 “一种担忧”
  • 第十五章 归去来
  • 第一节 《奥古斯都封神记》
  • 第二节 “伐木丁丁”
  • 第三节 “电灌站打水员”
  • 第十六章 “麻雀”“马儿”“门槛”:“点式”分析
  • 第一节 “点”的发现
  • 第二节 跨不过去的“门槛”
  • 第三节 离开村庄的“马儿”
  • 第四节 飞去飞来的“麻雀”
  • 第十七章 人观四面:“横面”阅读
  • 第一节 “家国人生”:求“真”的理性
  • 第二节 “善有善报”:从“善”的理想
  • 第三节 “东方红,吃饼干”:唯“美”的情感
  • 第四节 “祛魅”与“归魅”:尚“用”的宗教
  • 第十八章 “治水龙王”的传人:“纵向”追释
  • 第一节 段隆的神话
  • 第二节 神话主题寻绎
  • 第三节 “被排除者”补充
  • 第四节 “被排除者”再补充
  • 附录1 段绍升同意用真名出书的第一封信
  • 附录2 段绍升同意用真名出书的第二封信
  • 主要参考文献
  • 后记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评分不足
1个评分

出版方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成立于1978年6月,是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创办并主管的以出版人文社会科学学术著作为主的国家级出版社。1993年和1998年先后荣获中共中央宣传部和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授予的全国优秀出版社称号。1993年第一批荣获中共中央宣传部和国家新闻出版署授予的全国优秀出版社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