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全面梳理云网络技术和SDN技术的演进、架构设计与实现思想,并给出学术界的前沿研究与思路。

内容简介

全书讲解了4个方面的内容。

1.对SDDCN的背景知识进行介绍,主要包括传统的数据中心网络和SDN,并对SDDCN的顶层设计进行概括性的介绍。2.对SDDCN的典型的商用、开源方案进行具体的分析,包括技术背景、架构设计以及各方案的横向测评。对于一些开源的SDDCN解决方案还会深入地剖析其代码实现。3.从学术界的角度出发,对SDDCN未来的发展方向进行展望。4.对与SDDCN的外延技术进行分析,如容器网络和数据平面技术等。

目录

  • 版权信息
  • 技术审校
  • 本书赞誉
  • 前言
  • 第1章 云数据中心网络演进
  • 1.1 传统的3-Tier架构
  • 1.2 设备“多虚一”——虚拟机框
  • 1.2.1 Cisco VSS
  • 1.2.2 Juniper VC与H3C IRF
  • 1.3 高级STP欺骗——跨设备链路聚合
  • 1.3.1 Cisco vPC
  • 1.3.2 Juniper MC-LAG和Arista M-LAG
  • 1.4 变革3-Tier——向Leaf-Spine演进
  • 1.5 初识大二层
  • 1.6 插叙——虚拟机的接入
  • 1.6.1 VEB
  • 1.6.2 Cisco VN-TAG
  • 1.6.3 VEPA
  • 1.6.4 VEB性能优化
  • 1.7 消除STP——Underlay L2MP
  • 1.7.1 TRILL
  • 1.7.2 SPB
  • 1.8 Cisco私有的大二层——FabricPath
  • 1.8.1 整体设计
  • 1.8.2 控制与转发过程分析
  • 1.8.3 其他技术细节
  • 1.9 Juniper私有的大二层——QFabric
  • 1.9.1 整体设计
  • 1.9.2 集中式的控制机制
  • 1.9.3 控制与转发过程分析
  • 1.10 Brocade私有的大二层——VCS
  • 1.10.1 整体设计
  • 1.10.2 控制与转发过程分析
  • 1.10.3 其他技术细节
  • 1.11 跨越数据中心的二层——DCI优化
  • 1.11.1 Cisco OTV
  • 1.11.2 HUAWEI EVN与H3C EVI
  • 1.12 端到端的二层——NVo3的崛起
  • 1.12.1 VxLAN
  • 1.12.2 NvGRE
  • 1.12.3 STT
  • 1.12.4 Geneve
  • 1.13 新时代的开启——SDN入场
  • 1.14 Overlay最新技术——EVPN
  • 1.14.1 传统网络对SDN的反击
  • 1.14.2 组网与数据模型
  • 1.14.3 控制信令的设计
  • 1.15 Underlay最新技术——Segment Routing
  • 1.15.1 SID与Label
  • 1.15.2 控制与转发机制
  • 1.15.3 SDN 2.0?
  • 1.16 本章小结
  • 第2章 杂谈SDN
  • 2.1 SDN与传统网络——新概念下的老问题
  • 2.2 转控分离——白盒的曙光
  • 2.2.1 芯片级开放
  • 2.2.2 操作系统级开放
  • 2.2.3 应用级开放
  • 2.2.4 机箱级开放
  • 2.2.5 白盒的“通”与“痛”
  • 2.3 网络可编程——百家争鸣
  • 2.3.1 芯片可编程
  • 2.3.2 FIB可编程
  • 2.3.3 RIB可编程
  • 2.3.4 设备配置可编程
  • 2.3.5 设备OS和控制器可编程
  • 2.3.6 业务可编程
  • 2.4 集中式控制——与分布式的哲学之争
  • 2.4.1 在功能上找到平衡点
  • 2.4.2 在扩展性和可用性上找到平衡点
  • 2.5 回归软件本源——从N到D再到S
  • 2.5.1 模块管理
  • 2.5.2 模块间通信
  • 2.5.3 接口协议适配
  • 2.5.4 数据库
  • 2.5.5 集群与分布式
  • 2.5.6 容器与微服务
  • 2.6 本章小结
  • 第3章 SDDCN概述
  • 3.1 需求
  • 3.1.1 自动化与集中式控制
  • 3.1.2 应用感知
  • 3.2 整体架构
  • 3.2.1 实现形态
  • 3.2.2 功能设计
  • 3.3 关键技术
  • 3.3.1 网络边缘
  • 3.3.2 网络传输
  • 3.3.3 服务链
  • 3.3.4 可视化
  • 3.3.5 安全
  • 3.3.6 高可用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商用SDDCN解决方案
  • 4.1 VMware NSX
  • 4.1.1 从NVP到NSX
  • 4.1.2 NVP控制平面设计
  • 4.1.3 NVP数据平面设计
  • 4.1.4 NVP转发过程分析
  • 4.1.5 NSX-V整体架构
  • 4.1.6 NSX-V管理平面设计
  • 4.1.7 NSX-V控制平面设计
  • 4.1.8 NSX-V数据平面设计
  • 4.1.9 NSX-V转发过程分析
  • 4.1.10 NSX-MH与NSX-T
  • 4.2 Cisco ACI
  • 4.2.1 整体架构
  • 4.2.2 管理与控制平面设计
  • 4.2.3 数据平面设计
  • 4.2.4 转发过程分析
  • 4.2.5 议ACI与SDN
  • 4.3 Cisco VTS
  • 4.3.1 整体架构
  • 4.3.2 管理与控制平面设计
  • 4.3.3 数据平面设计
  • 4.4 Juniper Contrail
  • 4.4.1 整体架构
  • 4.4.2 管理与控制平面设计
  • 4.4.3 数据平面设计
  • 4.4.4 转发过程分析
  • 4.5 Nuage VCS
  • 4.5.1 整体架构
  • 4.5.2 管理平面设计
  • 4.5.3 控制平面设计
  • 4.5.4 数据平面设计
  • 4.6 Arista EOS与CloudVison
  • 4.6.1 整体架构
  • 4.6.2 管理与控制平面设计
  • 4.6.3 数据平面设计
  • 4.7 HUAWEI AC-DCN
  • 4.7.1 整体架构
  • 4.7.2 管理平面设计
  • 4.7.3 控制平面设计
  • 4.7.4 数据平面设计
  • 4.8 Bigswitch BCF与BMF
  • 4.8.1 整体架构
  • 4.8.2 BCF控制平面设计
  • 4.8.3 BMF控制平面设计
  • 4.8.4 数据平面设计
  • 4.9 Midokura Midonet
  • 4.9.1 整体架构
  • 4.9.2 控制平面设计
  • 4.9.3 数据平面设计
  • 4.10 PLUMgrid ONS
  • 4.10.1 整体架构
  • 4.10.2 数据平面设计
  • 4.10.3 控制平面设计
  • 4.10.4 转发过程分析
  • 4.11 Plexxi Switch与Control
  • 4.11.1 整体架构
  • 4.11.2 数据平面设计
  • 4.11.3 控制平面设计
  • 4.12 Pluribus
  • 4.12.1 Server Switch设计
  • 4.12.2 Netvisor设计
  • 4.12.3 再议数据中心SDN
  • 4.13 本章小结
  • 第5章 开源SDDCN:OpenStack Neutron的设计与实现
  • 5.1 网络基础
  • 5.1.1 网络结构与网络类型
  • 5.1.2 VLAN网络类型中流量的处理
  • 5.2 软件架构
  • 5.2.1 分布式组件
  • 5.2.2 Core Plugin与Service Plugin
  • 5.3 WSGI与RPC的实现
  • 5.3.1 Neutron Server的WSGI
  • 5.3.2 Neutron Plugin与Neutron Agent间的RPC
  • 5.4 虚拟机启动过程中网络的相关实现
  • 5.4.1 虚拟机的启动流程
  • 5.4.2 Nova请求Port资源
  • 5.4.3 Neutron生成Port资源
  • 5.4.4 Neutron将Port相关信息通知给DHCP Agent
  • 5.4.5 DHCP Agent将Port相关信息通知给DHCP Server
  • 5.4.6 Nova拉起虚拟机并通过相应的Port接入网络
  • 5.5 OVS Agent的实现
  • 5.5.1 网桥的初始化
  • 5.5.2 使能RPC
  • 5.6 OVS Agent对Overlay L2的处理
  • 5.6.1 标准转发机制
  • 5.6.2 arp_responder
  • 5.6.3 l2_population
  • 5.7 OVS Agent对Overlay L3的处理
  • 5.7.1 标准转发机制
  • 5.7.2 DVR对东西向流量的处理
  • 5.7.3 DVR对南北向流量的处理
  • 5.8 Security-Group与FWaaS
  • 5.8.1 Neutron-Security-Group
  • 5.8.2 FWaaS v1
  • 5.8.3 FWaaS v2
  • 5.9 LBaaS
  • 5.9.1 LBaaS v1
  • 5.9.2 LBaaS v2
  • 5.9.3 Octavia
  • 5.10 TaaS
  • 5.11 SFC
  • 5.12 L2-Gateway
  • 5.13 Dynamic Routing
  • 5.14 VPNaaS
  • 5.15 Networking-BGPVPN与BagPipe
  • 5.15.1 Networking-BGPVPN
  • 5.15.2 BagPipe
  • 5.16 DragonFlow
  • 5.17 OVN
  • 5.18 本章小结
  • 第6章 开源SDDCN:OpenDaylight相关项目的设计与实现
  • 6.1 架构分析
  • 6.1.1 AD-SAL架构
  • 6.1.2 MD-SAL架构
  • 6.1.3 YANG和YANG-Tools
  • 6.1.4 MD-SAL的内部设计
  • 6.1.5 MD-SAL的集群机制
  • 6.1.6 其他
  • 6.2 OpenFlow的示例实现
  • 6.2.1 OF交换机的上线
  • 6.2.2 l2switch获得PacketIn
  • 6.2.3 l2switch下发PacketOut和FlowMod
  • 6.3 OpenStack Networking-ODL
  • 6.3.1 v1
  • 6.3.2 v2
  • 6.4 Neutron-Northbound的实现
  • 6.4.1 对接Networking-ODL
  • 6.4.2 RESTful请求的处理示例
  • 6.5 Netvirt简介
  • 6.5.1 OVSDB-Netvirt和VPNService的合并
  • 6.5.2 Genius
  • 6.6 Netvirt-OVSDB-Neutron的实现
  • 6.6.1 net-virt分支
  • 6.6.2 net-virt-providers分支
  • 6.7 Netvirt-VPNService的实现
  • 6.7.1 elanmanager
  • 6.7.2 vpnmanager
  • 6.8 SFC的实现
  • 6.8.1 sfc-openflow-renderer分支
  • 6.8.2 sfc-scf-openflow分支
  • 6.9 VTN Manager的实现
  • 6.9.1 neutron分支
  • 6.9.2 implementation分支
  • 6.10 本章小结
  • 第7章 开源SDDCN:ONOS相关项目的设计与实现
  • 7.1 架构分析
  • 7.1.1 分层架构
  • 7.1.2 分层架构的实现
  • 7.1.3 模块的开发
  • 7.1.4 分层架构存在的问题
  • 7.1.5 数据存储与集群
  • 7.1.6 其他
  • 7.2 OpenFlow的示例实现
  • 7.2.1 OF交换机的上线
  • 7.2.2 fwd获得PacketIn
  • 7.2.3 fwd下发PacketOut和FlowMod
  • 7.3 ONOSFW的实现
  • 7.3.1 vtnmgr分支
  • 7.3.2 sfcmgr分支
  • 7.4 SONA的实现
  • 7.4.1 openstacknode分支
  • 7.4.2 openstacknetworking分支
  • 7.5 CORD简介
  • 7.5.1 R-CORD的架构
  • 7.5.2 R-CORD的控制与转发机制
  • 7.6 本章小结
  • 第8章 学术界相关研究
  • 8.1 拓扑
  • 8.1.1 FatTree
  • 8.1.2 VL2
  • 8.1.3 DCell
  • 8.1.4 FiConn
  • 8.1.5 BCube
  • 8.1.6 MDCube
  • 8.1.7 CamCube
  • 8.2 路由
  • 8.2.1 Seattle
  • 8.2.2 FatTree
  • 8.2.3 VL2
  • 8.2.4 PortLand
  • 8.2.5 SecondNet
  • 8.2.6 SiBF
  • 8.2.7 SPAIN
  • 8.2.8 WCMP
  • 8.2.9 OF-based DLB
  • 8.2.10 Flowlet与CONGA
  • 8.2.11 Hedera
  • 8.2.12 DevoFlow
  • 8.2.13 MicroTE
  • 8.2.14 Mahout
  • 8.2.15 F10
  • 8.2.16 DDC
  • 8.2.17 SlickFlow
  • 8.2.18 COXCast
  • 8.2.19 Avalanche
  • 8.3 虚拟化
  • 8.3.1 NetLord
  • 8.3.2 FlowN
  • 8.3.3 FlowVisor
  • 8.3.4 ADVisor
  • 8.3.5 VeRTIGO
  • 8.3.6 OpenVirteX
  • 8.3.7 CoVisor
  • 8.4 服务链
  • 8.4.1 pSwitch
  • 8.4.2 FlowTags
  • 8.4.3 Simple
  • 8.4.4 StEERING
  • 8.4.5 OpenSCaaS
  • 8.4.6 SPFRI
  • 8.5 服务质量
  • 8.5.1 NetShare
  • 8.5.2 Seawall
  • 8.5.3 GateKeeper
  • 8.5.4 ElasticSwitch
  • 8.5.5 SecondNet
  • 8.5.6 Oktopus
  • 8.6 传输层优化
  • 8.6.1 MPTCP
  • 8.6.2 DCTCP
  • 8.6.3 D3
  • 8.6.4 pFabric
  • 8.6.5 Fastpass
  • 8.6.6 OpenTCP
  • 8.6.7 vCC
  • 8.7 测量与分析
  • 8.7.1 Pingmesh
  • 8.7.2 OpenNetMon
  • 8.7.3 FlowSense
  • 8.7.4 Dream
  • 8.7.5 OpenSample
  • 8.7.6 Planck
  • 8.7.7 OpenSketch
  • 8.8 安全
  • 8.8.1 SOM
  • 8.8.2 FloodGuard
  • 8.8.3 TopoGuard
  • 8.8.4 FortNox
  • 8.8.5 AVANT GUARD
  • 8.8.6 OF-RHM
  • 8.8.7 Fresco
  • 8.9 高可用
  • 8.9.1 ElastiCon
  • 8.9.2 Ravana
  • 8.9.3 BFD for OpenFlow
  • 8.9.4 In-Band Control Recovery
  • 8.9.5 OF-based SLB
  • 8.9.6 Anata
  • 8.9.7 Duet
  • 8.10 大数据优化
  • 8.10.1 BASS
  • 8.10.2 OFScheduler
  • 8.10.3 Phurti
  • 8.10.4 Application-Aware Networking
  • 8.10.5 CoFlow
  • 8.11 本章小结
  • 第9章 番外——容器网络
  • 9.1 容器网络概述
  • 9.2 容器网络模型
  • 9.2.1 接入方式
  • 9.2.2 跨主机通信
  • 9.2.3 通用数据模型
  • 9.3 Docker网络
  • 9.3.1 docker0
  • 9.3.2 pipework
  • 9.3.3 libnetwork
  • 9.4 Kubernetes网络
  • 9.4.1 基于POD的组网模型
  • 9.4.2 Service VIP机制
  • 9.5 第三方组网方案
  • 9.5.1 Flannel
  • 9.5.2 Weave
  • 9.5.3 Calico
  • 9.5.4 Romana
  • 9.5.5 Contiv
  • 9.6 Neutron网络与容器的对接
  • 9.7 本章小结
  • 第10章 番外——异构网络与融合
  • 10.1 融合以太网基础
  • 10.1.1 PFC
  • 10.1.2 ETS
  • 10.1.3 QCN
  • 10.1.4 DCBX
  • 10.2 存储网络及其融合
  • 10.2.1 FC的协议栈
  • 10.2.2 FC的控制与转发机制
  • 10.2.3 FCoE的控制与转发机制
  • 10.2.4 昙花一现的SDSAN
  • 10.3 高性能计算网络及其融合
  • 10.3.1 InfiniBand的协议栈
  • 10.3.2 InfiniBand的控制与转发机制
  • 10.3.3 RoCE与RoCEv2
  • 10.4 本章小结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评分不足
2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本书涉及云数据中心网络很多块的内容,主要包括传统技术、商用 SDN 方案、开源 SDN 方案以及相关的学术论文,覆盖了目前绝大部分的主流技术以及一些其他较为新颖的技术,是目前市面上少数能够切入 SDN 某一个具体行业应用场景,并对相关技术和产品进行系统性介绍的书籍之一。

      转发
      评论

    出版方

    机械工业出版社有限公司

    机械工业出版社是全国优秀出版社,自1952年成立以来,坚持为科技、为教育服务,以向行业、向学校提供优质、权威的精神产品为宗旨,以“服务社会和人民群众需求,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己任,产业结构不断完善,已由传统的图书出版向着图书、期刊、电子出版物、音像制品、电子商务一体化延伸,现已发展为多领域、多学科的大型综合性出版社,涉及机械、电工电子、汽车、计算机、经济管理、建筑、ELT、科普以及教材、教辅等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