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学
类型
7.4
豆瓣评分
可以朗读
语音朗读
191千字
字数
2015-07-01
发行日期
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全书视野开阔,内容丰富,以性别多元背景下同性情欲的表达为主要切入点,探讨了当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各种侧面。
内容简介
不同于作者前一部专著《公开》聚焦于一个城市的同性恋社群,本书以性别多元背景下同性情欲的表达为主要切入点,探讨了当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各种侧面,包括城市空间、婚姻家庭、电影和传媒、流行文化和社会政策等,再次表明性别和性作为重要的社会结构性力量,形塑了人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
整个研究综合运用各种方法,涵盖社会学、人类学、人文地理学、文化研究和传媒研究等多个学科,充分体现了跨学科的特色。这一研究路径,也充分呼应了目前性别和性研究领域前沿的研究方向,就是将“酷儿”理论(Queer Theory)这一性别理论的触角,延展至各种主流的学科领域,挑战和颠覆传统的学科界限和理论假设,从而达成“将主流酷儿化”(queering the mainstream)的目标,推动更具活力和批判性的学术讨论和生产。
目录
- 版权信息
- 致谢
- 引言
- 第一章 城市、空间和同性恋
- 第一节 城市和同性恋:多学科的研究视角
- 第二节 现代中国城市中同性恋公共空间的演变
- 第三节 中国城市化进程对于同性恋社群的影响
- 第四节 同性恋公共空间的生产:中国城市/区域之间的差异
- 第二章 “酷儿”视角下的城市空间政治
- 第一节 性别认同、空间政治和都市社会运动
- 第二节 新自由主义城市空间重构对同性恋社群的影响
- 第三节 中国语境下的“酷儿”空间政治
- 第四节 谁的街道、公园和城市?——中国同志争取城市公共空间的尝试
- 第三章 性别平权运动中的街头行为艺术
- 第一节 抗争行动形式库的演化和选择
- 第二节 街头行为艺术:新的抗争行动手法
- 第三节 街头:对于公共空间的探索和拓展
- 第四节 艺术:行动设计和形式创意
- 第五节 行为/行动:个人能动性和“去组织化”的组织策略
- 第四章 从符号性灭绝到审查性公开
- 第一节 中国电影中的同性恋:作为文化传统和政治策略的“暧昧”
- 第二节 《非诚勿扰》:同性恋在主流电影中被允许怎样再现
- 第三节 “我们要看同性恋电影”:电影再现及其政治意蕴
- 第五章 央视蛇年春晚的“酷儿”解读
- 第一节 春晚对性别多元的再现
- 第二节 在市场与国家的裂缝处:另类性别欲望的春晚浮现
- 第三节 逆袭的快感:春晚的“酷儿”阅读
- 第四节 何种可见性:“酷儿”春晚的政治意蕴
- 第六章 “搞基”话语和当代异性恋男性特质的建构
- 第一节 同性社交、恐同主义和男性特质的建构
- 第二节 “搞基”话语的演变及对男性特质的规制
- 第三节 基情、“兄弟罗曼史”和男性特质新的可能性
- 第四节 “搞基”话语和性别关系的变迁
- 第七章 彩虹妈妈和中国特色同志运动
- 第一节 变迁中的中国家庭:家庭结构、日常生活和亲子关系
- 第二节 同性恋亲友会的成立和发展
- 第三节 爱、沟通和成长:亲子关系和家庭意义的重构
- 第四节 中国特色同志运动
- 第八章 圈内人如何看待同性婚姻
- 第一节 同性恋伴侣关系:从“选择的家庭”到同性婚姻
- 第二节 “内化恐同主义”对同性恋亲密关系的影响
- 第三节 对同性婚姻的质疑:异性恋正统主义的后果
- 第四节 挑战异性恋正统主义
- 第九章 多元性存在视角下的性别失衡及其治理
- 第一节 中国性别失衡问题的现状及原因
- 第二节 异性恋正统性和主流性别失衡研究的理论预设
- 第三节 性别失衡和男男性行为
- 第四节 多元性存在视角的引入
- 第十章 社会刻板印象与人口调查发现
- 第一节 同性恋者的刻板印象和社会污名
- 第二节 围绕同性恋的社会科学研究:从质性到量性
- 第三节 大型随机抽样调查能够告诉我们什么
- 第四节 数据收集、社会政策和国家承认
- 参考文献
展开全部
出版方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86年11月成立于历史文化名城桂林,主要出版教育、学术人文、珍稀文献等图书,业务范围涉及图书、期刊、电子音像及数字出版,文化产品的设计制作、印制、销售,以及教育培训、会展、咨询、地产、旅游、艺术品交易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