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类型
                        7.5
                       豆瓣评分
                        可以朗读
                       语音朗读
                        244千字
                       字数
                        2015-10-01
                       发行日期
                    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近代徽州乡村社会稳定原因与特点研究。
内容简介
16~20世纪上半叶,徽州乡村社会曾长期保持社会稳定和繁荣,即使偶有战争、动乱,也都能迅速恢复社会稳定。探讨其原因所在,无疑具有相当的借鉴意义和现实意义。本书在综合作者以往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作者最新搜集和挖掘整理的方志、谱牒、笔记、契约、文书、碑刻、档案等史料,对近代徽州社会稳定的内在和外在原因进行了综合性考察,对徽州内部结构的稳定表征和发展机制做了视角独特的阐述和深入探讨,并通过对徽州几个村落的具体研究,揭示近代徽州乡村自治的规律和特点。本书是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也是唐力行先生长达30余年的徽洲史研究的收山之作,代表了唐力行先生徽州史和区域史研究的最终成果。
目录
- 版权信息
 - 第一章 导言:学术概述与研究方法
 - 第一节 学术史:从碎片、拼图到整体
 - 第二节 空间:守住地域的疆界与超越地域的疆界
 - 第三节 时间:从16世纪到20世纪中叶
 - 第二章 乡村自治的内在动力
 - 第一节 义利相通:徽州文化的整合
 - 一、理学与商人文化的关系
 - 二、徽商对理学的整合
 - 第二节 徽商:乡村自治的经济保障
 - 一、资助教育与科举
 - 二、为宗族聚居提供物质基础
 - 第三节 士绅:乡村自治的领导力量
 - 一、数量庞大的正途与异途士绅
 - 二、士绅的文化权力
 - 三、交通官宦,参与诉讼活动
 - 第四节 宗族:乡村自治的组织形式
 - 第三章 乡村自治的常态
 - 第一节 一个村落自治的常态
 - 一、村落与自然环境
 - 二、村落的生存系统
 - 三、村落的变迁
 - 第二节 村落的宗族控制
 - 一、祠堂、家法对族众的控制
 - 二、宗族对弱势群体中妇女的控制
 - 三、宗族对佃仆的控制
 - 第三节 村落的宗族保障
 - 一、徽州本土的宗族保障
 - 二、宗族保障在大徽州的延伸和互动
 - 第四节 徽州的宗族医疗保障体系
 - 第四章 乡村自治的外在动力
 - 第一节 徽州人在客地的组织:同乡会
 - 一、人数众多,成员的成分更多元
 - 二、组织形式更民主
 - 三、经济实力更雄厚
 - 四、社会功能更强大
 - 五、政治热情更高涨
 - 六、社会网络更庞大
 - 第二节 同乡会的护侨功能
 - 一、旅沪同乡之教育事业
 - 二、增进公众幸福之事项,重视“共谋同乡利益”
 - 三、关于失业会员之救济事项
 - 四、援助乡人免除不正当损害事项
 - 五、调解劳资纠纷
 - 第三节 同乡会的救乡功能
 - 一、为家乡争取和平环境
 - 二、非常时期的慈善事业
 - 三、弹劾贪黩官员
 - 四、关注桑梓经济建设
 - 第四节 城市与乡村的互动与网络
 - 一、联结城乡:从驻歙通讯员到驻歙主任董事
 - 二、城乡互动:绅董的网络
 - 第五章 内循环断裂后宗族记忆的重建
 - 第一节 宗族记忆由文本与仪式两个系统组成
 - 第二节 升主仪式与宗族记忆系统
 - 第三节 从谱牒到国史:中国人的记忆系统
 - 第六章 外循环断裂后乡村自治的艰难延续
 - 第一节 宅坦村宗族的抗日活动
 - 第二节 抗战时期宅坦村宗族的日常活动
 - 一、抗战期间的宗族组织
 - 二、抗战前后祠堂的修建
 - 三、抗战期间的宗族祭祀活动
 - 四、抗战时期的宗族保障
 - 五、抗战时期宗族的公共管理
 - 第三节 宅坦村宗族的式微:祠田与佃农
 - 第七章 内外循环断裂与乡村自治消亡
 - 第一节 同乡会的消亡:外循环的断裂
 - 第二节 宗族组织的瓦解:内循环的断裂
 - 一、莲花塘行政村的概况
 - 二、莲花塘行政村的祠堂、公会及其占有土地的情况
 - 三、莲花塘行政村祠堂、公会土地的管理和用途
 - 四、莲花塘行政村祠堂、公地土地佃种者对土地改革的要求
 - 结语
 - 参考文献
 - 一、原始资料
 - 二、论著
 
                        展开全部
                        
出版方
商务印书馆
商务印书馆是中国出版业中历史最悠久的出版机构。1897年创办于上海,1954年迁北京。与北京大学同时被誉为“中国近代文化的双子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