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马克思现代性理论视角下的信用问题研究,解析信用、诚信、信任概念,探讨构建有序现代信用社会。

内容简介

本书列入2017年度浙江省后期资助项目。现代性是当前我国失信问题生发的时代背景。本书以马克思现代性理论为视角,以“现代性”为逻辑线索和理论工具,架构起理论与现实之间的桥梁。甄别界定了信用、诚信、信任这三个关系密切的概念;总结了历史变迁中西方社会和中国传统社会信用的特征;梳理了马克思信用思想。在此基础上回答了“当下中国的信用问题是如何引起的(社会转型期信用的现代性困境、信用问题生发的现代性背景)”、“如何构建有序的现代信用社会(社会主义信用的现代性目标及现代性建构)”等既有理论意义又有应用价值的根本性问题。

目录

  • 封面
  • 目录
  • 内容简介
  • 扉页
  • 版权信息
  • 前言
  • 导论
  • 一 研究背景与意义
  • 二 本课题研究现状及趋势述评
  • (一)信用问题的国内外研究状况
  • (二)马克思现代性思想研究述评
  • (三)文献简评
  • 三 选题缘起、研究思路、研究方法与篇章结构
  • (一)选题缘起
  • (二)研究思路
  • (三)研究方法
  • (四)篇章结构
  • 四 研究特色及创新要点
  • 第一章 信用的含义及其与诚信、信任的关系阐述
  • 一 信用的一般含义
  • 二 信用与诚信
  • (一)诚信的内涵
  • (二)诚信是信用实现的道德基础
  • 三 信用与信任
  • (一)信任的内涵及维度
  • (二)信任是信用实现的心理前提
  • 四 信用、诚信、信任三者关系简述
  • 第二章 历史变迁中的信用及其特征
  • 一 中国传统道德信用思想
  • (一)诚实守信:中国传统道德信用思想
  • (二)中国传统道德信用思想的历史价值
  • 二 西方契约信用思想
  • (一)遵守契约:西方契约信用思想
  • (二)西方契约信用思想的现代价值
  • 三 马克思主义信用思想
  • (一)马克思信用思想
  • (二)中国共产党人的信用思想
  • 第三章 信用的现代性困境
  • 一 现代性相关理论概述
  • (一)现代、现代化、现代性
  • (二)现代性基本理论
  • (三)后现代主义与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现代性理论
  • 二 马克思现代性理论
  • (一)“现代”的具体时限
  • (二)辩证看待现代性
  • (三)异化劳动批判
  • (四)共产主义社会理想
  • 三 利益与伦理的冲突与张力
  • (一)义利之辩与“亚当·斯密问题”
  • (二)利益与伦理的相互对峙
  • (三)经济与伦理的相互支撑
  • 四 现代化进程中的中国信用问题
  • (一)现代社会的失信问题
  • (二)信用问题的影响
  • 第四章 信用问题的现代性背景
  • 一 来自现代社会的外部挑战
  • (一)传统道德作用流失
  • (二)制度供给的不足与执行不力
  • (三)众所瞩目的政府信用问题
  • 二 现代社会中的主体性危机
  • (一)现代社会主体自我意识的膨胀
  • (二)现代社会主体财富欲望的爆发
  • (三)现代社会主体生活追求的偏颇
  • 第五章 信用的现代性目标
  • 一 信用现代性目标下的“中”“西”“马”关系
  • (一)体现社会主义社会本质要求
  • (二)批判吸收世界文明成果
  • (三)批判继承中华传统文化
  • (四)“中”“西”“马”的融合和优势互补
  • 二 信用现代性目标下的学理透视
  • (一)历史唯物主义:进一步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
  • (二)博弈论:健全以信用为基础的重复博弈机制
  • (三)新制度经济学:构造完备的现代信用制度
  • 第六章 建设有序的现代信用社会
  • 一 建构信用的外在规范秩序
  • (一)市场机制与信用秩序
  • (二)建设现代信用法律制度
  • (三)建设现代征信系统
  • 二 培育守信的内在心灵秩序
  • (一)守信的内在心灵秩序何以可能
  • (二)守信的内在心灵秩序的重要性
  • (三)如何培育守信的内在心灵秩序
  • 第七章 结语
  • 参考文献
  • 后记
  • 作者简介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尚无评分
目前还没人评分

出版方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成立于1978年6月,是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创办并主管的以出版人文社会科学学术著作为主的国家级出版社。1993年和1998年先后荣获中共中央宣传部和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授予的全国优秀出版社称号。1993年第一批荣获中共中央宣传部和国家新闻出版署授予的全国优秀出版社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