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一本投资实践及人物传记类图书。全方位了解卓越投资者的实践经验与人生哲学。

内容简介

你是否不确定该如何选择股票并构建成功的投资组合?你是否担心在动荡的股票市场中进行投资的巨大风险?本书整合了投资大师们的长盛不衰的财富智慧和见解,基于他们从股票盈利到整个投资过程的传奇成功案例,将有效帮助读者同样掌控和把握自己的财务未来。

投资其实也是一种生活技能,与其他任何生活技能一样,关键是要向经过时间检验的优秀的人学习。本书可为读者的投资实践提供以成功为基础的思维框架、法则和工具。

本书探讨了在许多市场周期中都取得成功的投资界引领者的最佳实践:约翰·邓普顿爵士、彼得·林奇和沃伦·巴菲特,通过整合他们的投资背景和投资案例,总结了他们跑赢市场的投资方法和哲学理念,来为读者的投资和生活助力。

目录

  • 版权信息
  • 推荐
  • 前言
  • 第一篇 约翰·邓普顿爵士“全球投资的先驱者”
  • 第一章 个人背景
  • 第二章 投资业绩
  • 第三章 邓普顿的思维模式
  • 第四章 邓普顿的投资选择法
  • 第五章 设计投资组合
  • 第六章 案例研究
  • 第七章 反思
  • 第二篇 彼得·林奇“不知疲倦的探索者”
  • 第八章 个人背景
  • 第九章 投资业绩
  • 第十章 彼得·林奇的投资观点
  • 第十一章 选股之道
  • 第十二章 避免错误和卖出股票
  • 第十三章 设计投资组合
  • 第十四章 案例研究
  • 第十五章 反思
  • 第三篇 沃伦·巴菲特“无出其右的投资大师”
  • 第十六章 个人背景
  • 第十七章 投资业绩
  • 第十八章 对投资的影响和投资观点
  • 第十九章 巴菲特选股方法的演变
  • 第二十章 案例研究
  • 第二十一章 道德与心态
  • 第二十二章 工作习惯
  • 第二十三章 回顾
  • 第二十四章 三位投资大师的异同点
  • 第二十五章 成长金字塔
  • 参考文献
  • 致谢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4.2
5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投资的智慧

    “真正能给你撑腰的,是丰富的知识储备,足够的经济基础,持续的情绪稳定,可控的生活节奏,和那个打不败的自己。"——《皮囊》邓普顿、林奇和巴菲特的相似之处:● 行动迅速果断。● 全心全意投入工作,专业素质极高。● 耐心等待投资机会。● 坚持以价值为导向的投资风格,并愿意对投资方式做出调整。● 不买卖期权,也不做空股票。● 不理会对总体市场趋势或利率的预测。● 尊重但不接受有效市场理论这一学术观点。● 具有理智的性格。公司在发展过程中难免遇到挫折,不论是谣言中伤或是真实困难,都在考验每位投资者对公司竞争优势的评估。他们三位都能理智地判断公司问题的情况,评估这一问题是暂时的还是结构性的,以及它是否会对公司的盈利能力产生重大影响。● 做投资不用电脑。林奇表示:“如果你连公司的基本情况都没了解,那么有一大堆软件也毫无意义。相信我,巴菲特不会使用这些东西(Br­i­d­geSh­a­rk、彭博客户端等交易咨询服务软件)。” 他们的差异在于:● 邓普顿和林奇的思维模式更像是股票市场的经营者,而巴菲特则像个商人。● 林奇和邓普顿的投资风格比巴菲特更加灵活。● 林奇和邓普顿更像是基金股东的受托人,他们认为自己必须在一定程度上跳出自己的能力圈,进入新的领域,并成为专家。巴菲特则一直停留在自己的能力圈内。● 林奇喜欢投资零售型公司和餐厅,因为它们的商业模式容易复制推广。但巴菲特表示,零售型公司缺乏持久力、准入门槛太低,所以他不能理解投资它们的价值在哪里。巴菲特曾说,零售行业里的公司很难建立永久性的竞争护城河来确保自己公司的竞争优势。● 巴菲特更喜欢在奥马哈独自工作,邓普顿会把他的分析师派往泰国、巴西、韩国和西班牙考察,而林奇则紧密地与富达基金的其他经理和分析师进行合作。——《卓越投资:约翰・邓普顿、彼得・林奇和沃伦・巴菲特的财富人生》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如果不想做短线交易者,而是想成为长期投资者,那就必须要了解公司和持有公司股票的理由。如果没有这些来之不易的知识,就无法抵御市场波动带来的心里冲击,难免会跟着恐慌情绪抛售股票。错误信息带来了恐惧,继而引发抛售,并将带来糟糕的结果。

        转发
        评论

      出版方

      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有限公司是中国科协直属的出版单位。 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有限公司以编辑出版各学科不同层次的科普图书、科技专著和科普期刊为主要任务,是中国出版科普图书历史最长 、品种最多、规模大的出版社。旨在向读者弘扬科学精神,普及科学知识,传播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为科技工作者服务,为国家经济社会建设服务,为提高全民科学素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