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学
类型
可以朗读
语音朗读
163千字
字数
2019-09-01
发行日期
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自我认同理论下80后作家青春叙事研究: 韩寒、郭敬明等作品案例分析。
内容简介
本书在自我认同理论视野下对“80后”作家的青春叙事进行了系统的学理的研究,以韩寒、郭敬明、春树、张悦然、周嘉宁、笛安、张怡微、文珍、颜歌、甫跃辉等“80后”作家的创作为典型案例,分析“80后”青春叙事潮流产生的原因,重点梳理叙事主题的变迁:一是青春期“叛逆”的自我退却,二是伦理变迁中的自我重建,三是家族群体身份的追寻,四是城市化过程中的文化认同。最后从总体上反思了“80后”青春叙事的价值和局限。
目录
- 目录
- 绪论
- 一 又见“青春叙事”潮
- 二 已有研究成果及局限
- 三 本书的研究方法和思路
- 第一章 后现代社会与“80后”青春叙事
- 第一节 文化工业与青春叙事
- 第二节 自我认同的危机与疗救
- 第三节 进行时、未完成态的青春叙事
- 第四节 “80后”青春叙事主题的嬗变
- 第二章 学校“围城”与自我退却的反叛
- 第一节 学校教育大讨论的参与
- 第二节 自我退却的反叛
- 一 韩寒:逃离角色
- 二 郭敬明:退回童年
- 三 春树:迷失于亚文化
- 第三节 超越亚文化
- 第三章 爱欲的衰败与自我的重建
- 第一节 “80后”的爱情书写与自我认同
- 第二节 爱欲的衰败史
- 第三节 人心的“荒芜”
- 第四节 一种“大叙事”
- 第四章 原子化个体与家族身份的认同
- 第一节 家族文化与“80后”的成长
- 第二节 温情家族的想象
- 第三节 重组家庭的认同
- 第五章 城市化与文化身份的认同
- 第一节 “80后”青春叙事与城市书写
- 第二节 “新市民”的文化认同
- 第三节 回归小镇与地方文化
- 第四节 徘徊于城乡的文化游子
- 第六章 “80后”青春叙事的总体评价和反思
- 第一节 “80后”青春叙事的基本特征与价值
- 第二节 “80后”青春叙事的思想局限与艺术困境
- 一 情感的泛滥与修辞化倾向
- 二 思想的匮乏与象征意指的断裂
- 第三节 “80后”文学展望:“流传后世的文字”?
- 结语
- 附录 “80后”青春叙事大事记
- 参考文献
- 后记
展开全部
出版方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成立于1978年6月,是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创办并主管的以出版人文社会科学学术著作为主的国家级出版社。1993年和1998年先后荣获中共中央宣传部和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授予的全国优秀出版社称号。1993年第一批荣获中共中央宣传部和国家新闻出版署授予的全国优秀出版社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