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
                       类型
                        可以朗读
                       语音朗读
                        393千字
                       字数
                        2018-01-01
                       发行日期
                    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传承五四传统,秉持启蒙立场,以学者的担当,指点当代文坛,重写中国文学史,以伤痕文学为起点,倾听80年代绝响。
内容简介
本书为“陈思和文集”之一种。全书分五辑,主要收录了对伤痕文学始作俑者卢新华的评论,还有对一批上海作家的评论,如王安忆、沈善增等人;还有对莫言、王朔等一批当代作家的评论;主张“重写文学史”,在五四传统的基础上看待中国的作家和作品。作者主张独立的文艺批评和“文本细读”的研究方法,可谓观点独到、有新见新识,对当代文学评论的发展起到很好的推动作用。
目录
- 版权信息
 - 《陈思和文集》编辑前言
 - 第一辑 起点
 - 艺术地再现生活的真实——论卢新华《伤痕》
 - 对心灵世界的开掘与探索——读卢新华《森林之梦》
 - 蓬门今始为君开——读卢新华《紫禁女》
 - 第二辑 海上文谈
 - 关于“海上文谈”的一封信
 - 《金瓯缺》:对时间帷幕的穿透
 - 赵长天的两个侧面:人事与自然
 - 笑声中的追求——沙叶新话剧艺术随想
 - 小路的启示——茹志鹃《草原上的小路》导读
 - 告别橙色的梦——读王安忆的三部小说
 - 双重叠影·深层象征——从《小鲍庄》谈王安忆小说的叙事技巧
 - 两个六九届初中生的对话——与王安忆对话
 - 近于无事的悲哀——沈善增小说艺术初探
 - 在两个文本之间——致沈善增谈《正常人》
 - 由故事到反故事——谈李晓的小说
 - 走你自己的路——谈程乃珊《望尽天涯路》
 - 竹林的小说——文学书简之一
 - 关于性格化的通信
 - 第三辑 批评与想象
 - 批评二题
 - 批评方法与批评家的选择
 - 从批评的实践性看当代批评的发展趋向
 - 换一种眼光看人世——赵本夫小说艺术初探
 - 蜕变期的印痕——致赵本夫
 - 关于赵本夫的三篇文章
 - 声色犬马皆有境界——莫言小说艺术三题
 - 历史与现实的二元对话——谈莫言《玫瑰玫瑰香气扑鼻》
 - 红色:辉煌与残酷——关于《红高粱》与杨斌华对话
 - 不动声色的探索——关于《悬挂的绿苹果》与杨斌华对话
 - 在社会理性的准则之外——评叶兆言的小说
 - 《北京人》:从形式到内容的挑战
 - 余华小说与世纪末意识——致林燿德
 - 黑色的颓废——读王朔的作品札记
 - 从嘲弄到温柔——王朔的变化
 - 刘震云:冬天的话题
 - 孙惠芬的小说——文学书简之二
 - 关于长篇小说结构模式的通信
 - 长篇小说的结构形式的再探讨
 - 当代文学创作中的文化寻根意识
 - 自然主义与生存意识
 - 关于新历史小说
 - 女性文学与女性作家的文学
 - 第四辑 重写文学史
 - 关于“重写文学史”
 - 要有个人写的文学史
 - 为什么要“重写文学史”——与王晓明对话
 - 知识分子精神与“重写文学史”——与杨庆祥对话
 - 第五辑 五四传统与当代立场
 - 五四与当代——对一种学术萎缩现象的断想
 - 试论知识分子在现代社会转型期的三种价值取向
 - 我往何处去——新文化传统与当代知识分子的文化认同
 - 现代出版与知识分子的人文精神
 - 关于人文精神讨论的三封信
 - 人文精神讨论再出发
 - 面对沧桑看云时
 - 倾听八十年代的“绝响”
 - 知识分子的新文化传统与当代立场——与王晓明对话
 - 附录:坚实、热忱的求索者
 - 跋
 
                        展开全部
                        
出版方
广东人民出版社
广东人民出版社,创建于1951年。是一家老牌的综合性出版机构,主要出版五个板块的图书,即:以党史和政治理论为主的政治读物,教材和教辅读物,原创的学术著作,文化普及读物和实用的财经、医学图书。建社57年来,出版图书1万余种,印数7亿多册,有500余种图书荣获国家和省部级以上奖励。为宣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以及“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丰富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做出贡献。 1997年至2002年,连获国家图书奖、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和中国图书奖。一大批重点书和双效书在海内外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受到学术界和广大读者的喜爱和好评。多次被新闻出版总署评为中国“良好出版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