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赵科天的专著探索人民内部矛盾问题,分析其演变历程和解决方案。

内容简介

赵科天*的这本《新世纪新阶段人民内部矛盾问题研究》由四部分组成,一个绪论,五章内容。**部分,新世纪人民内部矛盾理论实践创新的基本前提,包括理论和现实意义,我国人民物质文化需要新变化、主要矛盾新特征、幸福生活新期待;第二部分,人民内部矛盾理论的创立及其在新时期发展的历史进程,包括经典作家所奠定的思想理论基础、***的独特贡献、新时期以来党的历届领导集体的奋力推进,特别是***的创新发展;第三部分,新世纪人民内部矛盾基本特征,包括基本态势、基本形式、基本渠道、基本性质、基本结构、新动向、新源头、群体性事件分析;第四部分,解决方案,提出从方法论战略转移高度破解矛盾化解难题,包括方法论转移的正确方向、基本原则、动力系统、攻坚难点、着力点选择和体制机制。

目录

  • 版权信息
  • 内容简介
  • 作者简介
  • 绪论新世纪人民内部矛盾理论与实践创新的基本前提
  • 第一节 新形势下人民内部矛盾问题研究必须破解一个时代性难题
  • 一 突发性群体事件凸显出一个时代性难题
  • 二 跟踪热点,捕捉相关研究取得突破性进展的战略转机
  • 三 站在时代高度探索一条将相关研究引向深入的新通道
  • 四 本课题研究问题的思路、内容和方法
  • 第二节 新时期以来我国人民物质文化需要新变化
  • 一 人的需要受到尊重并以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表现出来
  • 二 全面小康进程中人的需要出现了物质文化多层次共同发展新景象
  • 三 人的需要进入新活跃期为化解社会矛盾迎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 第三节 新世纪新阶段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新特征
  • 一 一个事关能否如期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大问题
  • 二 新世纪以来社会主要矛盾“变与不变”的争鸣一直很活跃
  • 三 新世纪第二个10年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到底推进到什么新进程
  • 四 在“变与不变”辩证发展中坚守一个精神支柱不动摇
  • 第四节 新世纪新阶段人民幸福生活新期待
  • 一 人的需要理论为研究我国人民新期待奠定了理论基础
  • 二 基本需要与新的需要矛盾运动是人民幸福生活新期待的强大动力
  • 三 全面小康进程中我国人民幸福生活新期待的基本指向
  • 第一章人民内部矛盾理论创立及其在新时期运用发展的历史进程
  • 第一节 经典作家为人民内部矛盾理论创立发展奠定的思想理论基础
  • 一 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社会矛盾理论是人民内部矛盾理论创立发展的理论基础
  • 二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未来社会“弊病”的思想是人民内部矛盾理论创立发展的思想源头
  • 三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未来社会“公仆”蜕化变质问题是人民内部矛盾理论创立发展的永恒主题
  • 四 列宁、斯大林在实践中为人民内部矛盾理论创立做出的初步贡献
  • 第二节 毛泽东对人民内部矛盾理论创立做出的独特贡献
  • 一 积极探索社会主义发展动力是人民内部矛盾学说创立的基本动因
  • 二 对社会主义基本矛盾和主要矛盾的正确把握是人民内部矛盾学说立论的前提
  • 三 人民内部矛盾理论体系的建立是人民内部矛盾理论创立的重要标志
  • 第三节 新时期人民内部矛盾理论运用发展的历史进程
  • 一 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在开创中国式发展道路探索中对人民内部矛盾理论发展做出的卓越贡献
  • 二 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中央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对人民内部矛盾理论发展的奋力推进
  • 三 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科学发展中对人民内部矛盾理论的创新发展
  • 第四节 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对人民内部矛盾理论和实践的全面提升
  • 一 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面对社会矛盾的严峻形势和有利条件
  • 二 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能动应对社会矛盾的科学思维
  • 三 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破解社会矛盾难题的战略和策略
  • 四 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为人民内部矛盾理论培育出的新生长点
  • 第二章新世纪人民内部矛盾运动的基本特征
  • 第一节 新世纪人民内部矛盾运动的基本态势
  • 一 从动态看,人民内部矛盾为重新还原出来的利益矛盾所支配
  • 二 从静态看,人民内部矛盾在社会生活各领域表现出强劲利益倾向
  • 三 从结构看,人民内部矛盾内部结构中利益矛盾占主体地位
  • 四 世纪之交人民内部利益矛盾出现底层维权抗争新动向
  • 第二节 新世纪人民内部矛盾运动的基本形式
  • 一 新形势下人民内部矛盾运动基本形式是阶层利益竞争
  • 二 我国阶层利益竞争的外在表现和内在根据
  • 三 我国阶层利益竞争的性质和特点
  • 四 我国阶层利益竞争的双重功能
  • 五 世纪之交阶层利益竞争出现强弱对峙新动向
  • 第三节 新世纪人民内部矛盾的基本性质
  • 一 关于人民内部矛盾对抗问题理论依据的反思
  • 二 关于对抗性矛盾概念界定的反思
  • 三 关于人民内部矛盾对抗问题现实根据的反思
  • 四 关于人民内部矛盾对抗特点的反思
  • 五 关于人民内部矛盾对抗根源的反思
  • 六 世纪之交人民内部矛盾出现对抗性加大新动向
  • 七 严格区分人民内部对抗性矛盾与敌我矛盾的界线
  • 第四节 新世纪人民内部矛盾的基本结构
  • 一 一个亟待解决的理论问题
  • 二 长期执政条件下干群利益矛盾成为人民内部矛盾聚焦点
  • 三 阶层竞争中干群利益矛盾助长了人民内部矛盾激化程度
  • 四 世纪之交出现了少数官员与民争利使官民矛盾明朗化新动向
  • 五 化解干群利益矛盾的难点在于分清与其他矛盾的阵线
  • 第三章新世纪人民内部矛盾产生源头分析
  • 第一节 寻找真源头成了人民内部矛盾理论建设的重要问题
  • 一 源头治理,预防为主:人民内部矛盾源头成为理论建设新课题
  • 二 牢牢把握正确导向:从维护群众利益高度寻找矛盾真源头
  • 三 强势得病,弱势吃药:片面维稳思维找错了矛盾产生真源头
  • 第二节 新世纪人民内部矛盾产生渠道宏观分析
  • 一 分配领域:人民内部矛盾产生的主要渠道
  • 二 生产领域:人民内部矛盾产生的新开渠道
  • 三 流通领域:人民内部矛盾产生的再生渠道
  • 四 资源垄断领域:人民内部矛盾产生的一个暗中渠道
  • 五 公权领域:人民内部矛盾产生的特殊渠道
  • 六 思想文化领域:人民内部矛盾产生的非物质渠道
  • 第三节 新世纪人民内部矛盾产生源头微观分析
  • 一 财富增多后人民内部矛盾产生主渠道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突出
  • 二 生产方式深刻变化使人民内部矛盾新开渠道不断发生变异
  • 三 垄断行业侵占全民利益使人民内部矛盾的暗中渠道公开化
  • 四 权力过分集中使人民内部矛盾产生的特殊渠道明朗化
  • 五 全球化大潮中人的需要异化使人民内部矛盾非物质渠道迅速扩张
  • 第四章群体性事件及其对人民内部矛盾的重大影响
  • 第一节 社会转型关键期突发性群体事件的客观因素
  • 一 突发性群体事件是社会转型期现代社会端倪露头的社会现象
  • 二 突发性群体事件是社会转型期阶层竞争达到临界点的激化形式
  • 三 突发性群体事件是社会转型期底层利益诉求渠道不畅通的爆发式外溢
  • 四 突发性群体事件是社会转型期民主法治建设同发展要求不适应的产物
  • 第二节 社会转型关键期突发性群体事件的外在表现
  • 一 事件规模越来越大
  • 二 涉及领域逐渐增多
  • 三 激化程度不断升级
  • 四 发生概率明显趋高
  • 五 矛头指向日趋集中
  • 六 社会认知两极倾向
  • 第三节 社会转型关键期突发性群体事件的深层根源
  • 一 “三个关键词”不是揭示突发性群体事件真相的准确用语
  • 二 社会转型期结构性冲突激化时往往以突发性群体事件爆发出来
  • 三 改革中利益受损与既得利益群体之间的利益博弈会激化为群体性事件
  • 四 少数基层政权腐败变质后引起民众抗争往往演化为群体性事件
  • 五 基层执法人员对民事纠纷错误处置的连锁反应会酿成群体性事件
  • 第四节 社会转型关键期突发性群体事件的基本性质
  • 一 怎样为群体性事件定性
  • 二 为群体性事件定性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
  • 三 几点共识:利益诉求、维权泄愤、阶层利益竞争
  • 第五节 因势利导、趋利避害、高效治理群体性事件
  • 一 突发性群体事件会对社会稳定产生破坏作用
  • 二 突发性群体事件对社会进步也有一些可资利用的因素
  • 第五章从方法论战略转移高度破解人民内部矛盾化解难题
  • 第一节 牢牢把握人民内部矛盾化解方法论战略转移的正确方向
  • 一 一度化解人民内部矛盾的操作存在方向性偏差
  • 二 人民内部矛盾化解方法转移方向与改革发展方向高度一致
  • 三 从外延治标式被动维稳向内涵治本式主动维稳转移
  • 第二节 人民内部矛盾化解方法论战略转移的基本原则
  • 一 主客体统一,依据人民内部矛盾客观实际配制化解方法的原则
  • 二 把握新特征,物质利益问题主要用物质方法来解决的原则
  • 三 洞察新动态,循着人民内部矛盾产生渠道寻求化解策略的原则
  • 四 精确制导,找准新形势下人民内部矛盾产生真源头的原则
  • 第三节 人民内部矛盾化解方法论战略转移的动力系统
  • 一 社会转型关键期人民内部矛盾化解方法战略转移的强大动力
  • 二 社会转型关键期人民内部矛盾化解方法战略转移可能遇到的阻力
  • 三 增强动力,减少阻力,做人民内部矛盾化解方法转移促进派
  • 第三节 人民内部矛盾化解方法论战略转移的攻坚难点
  • 一 从思想渊源看,人民内部矛盾化解难点,难在继续探索破解经典作家留下的理论难题
  • 二 从改革进程看,人民内部矛盾化解难点,正是改革进入深水区后的攻坚难点
  • 三 从政权建设看,人民内部矛盾化解难点,难在管权用权,让人民的权力造福人民
  • 四 从知行关系看,人民内部矛盾化解难点,难在党的正确主张如何落实到行动上
  • 五 从干部队伍建设看,人民内部矛盾化解难点,难在严防党内外既得利益联手
  • 第四节 人民内部矛盾化解方法论战略转移的路径机制
  • 一 放眼世界,积极借鉴国外社会治理经验降低压力化解矛盾
  • 二 重建政府公信为核心的社会信任,夯实化解矛盾的基础工程
  • 三 加快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步伐,打通化解矛盾的主渠道
  • 四 彻底清除体制性夹带,扫除化解矛盾的体制性障碍
  • 五 加快探索公权制衡新机制,牵住化解矛盾的“牛鼻子”
  • 六 将矛盾排查舆情控制机构改建成了解民需化解矛盾的工作系统
  • 七 坚守思想文化阵地,提升人民需要层次,筑牢减少矛盾的精神堤坝
  • 八 不断探索回答“历史周期律”难题,牢牢抓住化解矛盾的永恒主题
  • 主要参考书目
  • 后记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尚无评分
目前还没人评分

出版方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成立于1978年6月,是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创办并主管的以出版人文社会科学学术著作为主的国家级出版社。1993年和1998年先后荣获中共中央宣传部和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授予的全国优秀出版社称号。1993年第一批荣获中共中央宣传部和国家新闻出版署授予的全国优秀出版社称号。